字词 | 怒而挠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怒而挠之 对于易怒的对手,要用挑逗的办法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轻举妄动,从而致败。 公元前204年,楚汉军队在成皋 (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 一带作战。项羽为了解除自己后方的威胁,将主力转移到睢阳(今河南商丘县) 附近去进行另一战役,留下部将曹咎防守成皋,并再三告诫他:谨守成皋,决不能与汉军交战,只要能阻止刘邦的军队不能向成皋以东发展就算完成了任务。项羽的主力东移后,刘邦的军队果然数次向成皋守军进行挑战。开始,曹咎尚能坚守不出,后来终因经不住汉军的连续讨敌骂阵,一怒之下,率部出城应战。当曹咎率领的楚军正在汜水渡河时,被刘邦的军队乘其半渡的时候进行攻击,楚军全部被歼灭,曹咎自杀。 “怒而挠之”是针对指挥员脾气暴躁这一性格上的缺陷,所采用的一种激将法。在激烈的战争中,战场上随时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作为指挥人员,如不顾客观实际而盲目行动,凭感情用事,就会误入对手的圈套而致败。聪明的指挥员既能刺激对手在不利的条件下决战,又能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辍,即使在最激怒的时候,也能不乱方寸,沉着冷静地考虑问题。用兵须忌怒,刚忿易怒的指挥员应该有意识地加强性格陶冶。 怒而挠之激怒敌人并扰乱其原定计划。《孙子·计篇》:“强而避之,怒而挠之”。杜牧注:“大得刚戾者,可激之令怒,则逞志快意,志气挠乱,不顾本谋也。”梅尧臣曰:“彼褊急易怒,则挠之使愤急轻战。” 怒而挠之对于偏急易怒的敌人则进行扰乱,使之急而轻敌,不顾原定计划。《孙子兵法·计篇》:“强而避之,怒而挠之”。杜牧注:“大得刚戾者,可激之令怒,则逞志快意,志气挠乱,不顾本谋也。”梅尧臣曰:“彼褊急易怒,则挠之使愤急轻战。” 怒而挠之 怒而挠之古代兵法。意为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办法去激怒他,使他失去理智,轻举妄动,以乘机歼灭。此语出自《孙子·计篇》。《孙子·始计篇》又云:“彼将刚忿,则辱之令怒,志气挠惑,则不谋而轻进。”脾气暴躁,是指挥员性格上的缺陷。怒而挠之,正是针对敌将的这一弱点所采用的一种“激将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启迪人们,战争中会出现各种复杂的现象、人总是有感情的。聪明的指挥员既要善于刺激敌人在不利的条件下决战,更要加强自己的思想、性格修养,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辍,即便在最激动的时候,也能按下“心头火”,沉着冷静地考虑问题。 ☚ 姚庆祥 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