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忆秦娥·箫声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忆秦娥·箫声咽》

《忆秦娥·箫声咽》

唐词篇名。李白作。这首词最早见于北宋末南宋初人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但北宋李之仪已有和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即《花庵词选》)收录了这首词和另一首《菩萨蛮》(平林漠漠),题为李白作,且曰:“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太白在当时,直以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七言律鄙不肯为,宁屑于此?且二词虽工丽,而气亦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霄壤。藉令真出青莲,必不作如是语。详其意调,绝类温方城辈,盖晚唐人词,嫁名太白”。清刘熙载以为李白词,“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艺概》)王国维说:“太白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监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亦下逮矣!”(《人间词话》)今人袁行霈以为“《忆秦娥》词牌,不见于唐崔令钦的《教坊记》,也不见于《花间集》。只是在冯延巳的《阳春集》中有一首,但句法与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不同”,因此赞同胡应麟之说。以为说这首词“出于晚唐文人之手是可以成立的”。“表现的是对于历史的凭吊,是对于古代文明的追怀,是对于统一帝国的留恋和对于前途的茫然。唐人每以汉朝喻指唐朝,所以这首词也就是对于即将覆灭分裂的唐王朝的哀歌”(《唐宋词鉴赏集》)。龙榆生说:“域外乐曲,隋唐间次第传入者甚富,以白之天才横逸,偶然兴到,依新声作长短句,亦非绝对不可能。”(《唐宋名家词选》)浦江清以为这首词是“几幅长安素描的一个合订本”(《词的讲解》)唐圭璋说:“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唐宋词简释》)靳极苍说:“这首词感时伤逝,感慨悲凉,是久经世故者的触景自伤,不是深闺少妇的自哀思远。所以是作者的借人抒己,不是思妇的自述。”(《唐宋词百首详解》)张大新以为此首系李白作于明皇自蜀返京之后。“秦娥”喻杨妃;“秦娥梦断”是“忆秦娥”之梦断;梦者为幽囚西内的唐明皇。全词“围绕着主人公的‘秦娥’之梦,艺术地再现了天宝年间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追究了导致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帝王重色误国,自取其祸,表现了忧国伤时的诗人的冷峻思考:淫逸纵欲,乐极生悲。”(《李白词二首主题论析》,载《信阳师院学报》1985年第二期)。徐培均认为“此词大概作于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前夕。当时,太白似见唐王朝由盛转衰,乱象已呈,所以‘托兴以抒幽思’。”“表面上虽写闺愁,实际上寄兴深远”。(《唐宋词小令精华》)。这首词的作者和主题皆尚难论定,历来艺术评价很高。境界壮阔,托兴不露,引人遐思无限。


诗词作品《忆秦娥·箫声咽》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在北宋《尊前集》中,题名李白的《菩萨蛮》不只一首,本书只选其中之一,也是最受人青睐的一篇杰作。
 《菩萨蛮》这个词调,又名《子夜欢》、《重叠金》和《花溪碧》等,原是外来舞曲,约于唐开元至大中年间传入长安,并传唱甚盛。此调有不同格体,均为双调,上下片各四句,四十四字,属于平仄换韵格,各片一、二句均押仄声韵,而三、四句则押平声韵。
 《忆秦娥》这首词,据传其调为李白首创,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又名《秦楼月》。此调也有不同格体,俱系双调。上下片各五句,四十六字,各片一、二、三、五押仄声韵,各片第三句叠用第二句末三字。《词律》言“两结句第一字必用仄字,得去声尤妙。”但至贺铸填词,却易仄声为平声,是为变格。
 两首词原无词题,按旧例取首句前几字为题,以下均同。
 

* ***


 
 这两首词流传广,较熟悉,拟详讲《忆秦娥》,略讲《菩萨蛮》。
 在早期词作中,词调名与词内容往往是相应的。宋人黄昇为《巫山一段云》加注时说:“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尔后渐变,去题远矣。”(《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可见调名《忆秦娥》,实际就写秦娥之所忆,即描述当时长安女子之秋思。上片咏闺情念远,下片写秋望伤时。
 以下按片进行详讲——
 

上片:咏离情——忆梦断秦楼月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秦娥,犹言秦女,秦地方言,称女子美好者为“娥”。此指秦穆公之女弄玉。词的开头两句,即化用了秦穆公时的萧史与弄玉的典事。据《列仙传》载,善吹箫的萧史能以箫声招来凤凰,博得穆公之女弄玉的欢喜而成为夫妻。穆公为之筑了凤台,夫妇居其上。后来,他们即随凤凰飞去了。词人引进此典,只是为本词起兴而已,并非专门咏萧史、弄玉之事。楼与台通用,秦凤台,也即秦楼。至于灞陵伤别,是指汉唐时长安送客常到灞陵附近的灞桥折柳赠别。“灞(亦作霸)陵”,即汉文帝陵墓,位于长安东之灞水边。
 这一片的大体意思是:
 京郊清秋季节,箫声鸣咽,月光如水,秦娥追忆往事的好梦,为凄楚的箫声所惊醒。那楼头的夜月,一年复一年;灞水边的垂柳,逢春即绿,年年如此;灞桥的惜别,已成为永远的记忆。可我那心上人哟,今在何方?!
 

下片:写秋望——怀山河兴废感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乐游原,是长安东南方的一处高地,汉宣帝曾设乐游庙于此。其地四望宽阔,可视全城之景和周遭汉代帝陵,乃唐人当年游赏之胜地。咸阳道,咸阳,为秦朝京都,于渭河之北,与唐都长安隔水相望,旧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咸阳古道远伸西陲,是汉、唐时京城往西北经商、从军的必经之路。汉家陵阙,长安周围辽阔地带,是汉代帝陵集中之处,渭河北岸,就有著名的“五陵”。班固《西都赋》:“南望杜、霸,此盼五陵”。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此五陵均在汉元帝以前所建,位于今咸阳市附近。阙(què确),是指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园前的楼观,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再于台上起楼,因两楼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此指墓前牌楼。
 这一片的大意说:
 登上高地乐游原览秋,眼下偌大京都,人来车往;远处的莽莽古塬,平川千里,只见那咸阳古道还是那样蜿蜒地伸向西陲。可是,往日的商队驼铃,往日的战马嘶鸣,以及那铭心倩影,都不见了,不留踪迹! 当下只有回照的斜阳,拂野的西风,还有那历史尘封已久、掩没在丛荆芜草之中的荒垒与废楼——汉家陵阙!
 这段文字传达的旨意、境界与信息,值得细细玩味。
 

* ** *


 
 读完这首词,掩卷沉思:一阙完好的词作,为什么上、下两片反差如此之大呢? 试看:
 上片写闺情念远:箫声悲,好梦残,楼头月和灞桥柳,事事表凄哀,处处是寥寂,一股沉重的“低气压”,压得玉体不胜重负,搅得心湖层层卷涟漪,留下的只有哀伤! 还是哀伤!
 下片写秋望伤时。它却一反常态,气象阔大,慷慨悲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给人以无比深刻的历史启迪。
 这里,我们不妨探究一下,作者为什么在一阙词中造出这样判然各异的情境?
 认真寻思,应该知道,答案当从词中去找。我看答案就藏在秦娥身上。当作者引典入词时,已经暗示:此词的主人公秦娥,决非平庸之辈——她不是只知女红的闺中俗女,也非溺爱吟风弄月的一般才女,当然更不是当下热门的“全职太太”。那么她究属于何等女子呢?典实告知:她是乘凤翔天的神鸟化身;她又是胸藏风雷的尘世奇女,她还是善于驾驶人生之舟,具有犀利目光,能穿透时空和洞悉艺术三昧的骇世惊俗的才媛。惟有兼备这种种特质的人,才能担当此任——统一诸多矛盾于一体。
 其实,这样的主人公,乃是大诗人李白艺术幻化的产物,或者是作者的化身,不说是太白自况,也是他着力塑造的“模特”,当是词人匠心独运的结果。
 

* * **


 
 下边接着略讲李白词《菩萨蛮》,着重说说这样几点。
 一、词调来历
 前边已讲到《菩萨蛮》,是一只来自外邦的“舶来品”,有人考证它是古缅甸的乐曲,唐玄宗时传入,它早就列名于时人崔令钦所编的《教坊记》中,唐、五代一直在传唱。清末出土的敦煌曲子词和唐末温庭筠词中,均已大量使用此曲,光温词使用频率有二十次之多,实为当时词坛上流行曲调。
 至于对此曲调的传入时代,以及由此引出的此词作著作权的争议,主要是由于唐人苏鹗的记载。他在自己的一个“杂编”中云:
 大中初 (唐宣宗初年),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 “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歌 《菩萨蛮》,文士亦往往声效其词。

(据《词谱》 转引 《杜阳杂编》 卷下)


 《菩萨蛮》的传入年代,这个记述同上引资料是有出入,何者为是呢?读者自可辨识;也可留待研究者进一步考辨。
 二、词篇主旨
 对于此词的题旨,从现有资料看,曾经存有三说,即:
 一是怀乡词。认为“寻绎题旨,当为旅客思家之词。词中反映出主人公穷途无归的苦闷。”(朱编“读本”)
 另一说是怀人词。认为“……其实它是一首怀人词,写闺中思妇登楼念远,悬望她岁晚未归、久候不至的远方行人。”(吴熊和等《唐宋诗词探胜》)
 还有一种“两说并存”说。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认为:“玩末二句乃远客思归口气,或注作‘闺情’,恐误”。他又云:“又按李益《鹧鸪词》云:‘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此词末二句,似亦可如此解,故旧人以为闺思耳。”俞平伯认为许尚无定见,两说并存。但又说,“释为闺情当比较合适。”
 我觉得,此词措辞、表情和取象等都比较含蓄。粗粗一想,认为“两说并存”说,是可取的。但细加寻绎、揣摩,还是以“闺情”说为宜,比较自然,也较为合情合理。
 三、诠释疑词
 平林漠漠——平林,平川上的树林;漠漠,烟气迷茫的样子。谢眺《游东田》诗:“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暝色——即暮色,暝(míng名),日暮,夜晚。
 伤心碧——令人感伤的一片碧色,或说极言晚山之青碧。
 玉阶——原指宫中美丽的台阶。此泛指豪华建筑中的美阶。《草堂诗余》,“玉阶”,作“栏杆”;又本作“玉梯”,此从《尊前集》。
 长亭与短亭——古代设于大道旁的供人休息的亭舍。古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连——通俗本作“更”,又有作“接”,几者含意相仿。
 四、语译全词
 登楼远眺天际,
 暮烟浓密,平林迷濛;
 一抹寒山青碧,
 远峰遮阻视线,
 见不到久候的行人归来。
 暮色苍苍,笼罩着高楼,
 楼中的人哪,等呀等,自早到晚,
 等到的是:百结愁肠,哀思不已!
 但是,深情的她,欲罢不能,
 于是,佇立阶台翘首以待;
 日暮了,倦鸟也知投林,
 可我那人哪,总是不见归影。
 或许这时他正在途中奔波,
 长亭接短亭地歇歇走走,走走歇歇;
 但是,天老地荒,归程遥遥,
 能从何处归来?又能何时抵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17: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