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心血管疾病急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心血管疾病急死 心血管疾病急死心血管疾病急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疾病,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见“冠心病急死”);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原因的心肌肥大、心肌炎、心瓣膜病、主动脉瘤破裂以及肺动脉栓塞等。 孤立性心肌炎 左心室肥厚,室壁切面可见灰白色境界不清的斑块和条纹 弥漫型: 多见。心肌间质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心肌间质及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单核细胞浸润,有时也见到嗜酸性白细胞和少量嗜中性白细胞。在炎细胞浸润严重处,心肌纤维可发生轻度变性、坏死,少数病例呈较广泛的坏死。历时较久的病例,心肌间质纤维化。炎细胞浸润逐渐消退,此时与前述原发性心肌病则难于区别。 肉芽肿型: 此型少见。其特点为有类似结核的肉芽肿形成。有的病例,在弥漫性炎细胞浸润中散布着数目不等的多核巨细胞,并无明确的肉芽肿形成,有人称之为巨细胞性心肌炎。Dilling(1956)搜集文献上报告过的共13例巨细胞性心肌炎,发现有11例属急死。 继发性心肌病 种类繁多,其中与急死关系较密切的有下列几种: 感染性心肌炎 常见有病毒性心肌炎和白喉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 常见病原为柯萨奇B病毒、ECHO病毒、流感病毒等。其病变为心肌间质之非特异性炎,表现为淋巴、单核细胞浸润,伴有灶性分布的单个肌纤维或小群肌纤维坏死。柯萨奇病毒心肌炎,如病变广泛,有时可致急死,尤以婴幼儿为多见。 白喉性心肌炎: 系由白喉杆菌外毒素所致。病变以心肌细胞坏死及透明变为特征,继发炎性反应。由于心肌损害,发生心力衰竭。白喉性心肌炎所致心衰可见于两种情形: 一见于早期,发生于疾病高潮中; 另一见于后期,通常发生在病程之第3周,此时疾病高潮已经过去,病人进入恢复期。可突发腹痛、呕吐、烦躁不安,最后意识丧失,约1小时后死亡。这种突然的、意外的死亡,具有法医学意义。 心肌结节病 是一种原因未明,类似结核的肉芽肿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下。临床上可有以下表现: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 急死。急死在心肌结节病颇为常见。有的报告其发生率达50%。Forbes等(1962)复习文献,发现25例心肌结节病的尸检例中19例属急死。Ghosh等(1972)所见6例中有4例为急死; 应强调本病平素可完全没有症状,仅在突然死亡后通过尸检才能证实。 尸体解剖所见,心脏大小重量均在正常范围内。冠状动脉、心外膜无明显变化。心室内膜面可见为数甚多、趋向融合的灰白色区域,心室壁切面上亦可见到同样病灶,但体积较小,如不仔细检查,易被忽略,有时被误认为是缺血性纤维化,故检查应十分仔细,并要考虑到本病。镜下见基本病变为肉芽肿性炎症,类似结核结节,但病灶中央不显干酪样坏死,郎罕型巨细胞多见。疾病后期心肌损害明显,常伴有纤维化。结节病累及心传导系统时易导致急死,尸检时肉眼可无发现,仅在组织切片中见到传导系统由结节病引起的破坏。 心肌淀粉样变 其特点是心肌间质内淀粉样物质沉着,有时累及传导系统,窦房结和房室结为淀粉样物质所浸润,可致急死。急死的机理被认为是心室停搏或致死性心律失常。 高血压性心脏病 原发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均可引起左心室向心性肥厚。有些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可突然死亡。急死通常有诱因,如体力活动增加或情绪激动,但亦可发生于安静休息之时。急死的机理一般认为是因心室功能负荷增加,肌纤维高度肥大,而血液供应不能相应增加,加上冠状动脉病变,加重了心肌缺血的程度,可因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纤颤而突然死亡。 脂肪心 系指心外膜下过多的脂肪沉积,并向心肌内浸润,逐渐取代心肌纤维,故又称心肌脂肪浸润。最常发生于右心室,程度轻重不一,可从中等度浸润,直至累及心壁全层。镜下见心外膜下脂肪组织显著增多,并沿着组织间隙和血管周围向心肌内伸展,心肌纤维因压迫而萎缩,甚至消失。病变严重处心肌几乎全被脂肪组织所代替。随着病变的发展,脂肪组织可穿透心壁全层,直达心内膜下,此种情况,较多见于心尖部。部分病例,病变还可累及左心室,但左心室病变常较右心室为轻。在少数病例,脂肪浸润见于室间隔的心内膜下,贴近或位于希氏束内。 脂肪心多见于高度肥胖的人或饮啤酒过度者。患者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外表看来健康,能从事正常体力活动; 但有部分病例,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如体力活动增加、胃过度充盈、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可突发急性心力衰竭而致死。国内近年魏守礼报告5例,患者平时健康,肥胖或略胖,在睡眠中或无关紧要的手术时急死。尸检时除见心脏有大量脂肪沉积及心力衰竭的形态学表现外,无其它重要致死性病变。 脂肪心急死的原因,是由于大量脂肪浸润使心肌萎缩,萎缩的心肌平时尚能维持最低的心脏功能,但储备力已显著降低,患者一旦受到轻微的刺激,可导致急性心功能不全而突然死亡。对脂肪心急死,近年有人持不同见解,认为脂肪心很少能构成死因。因此在鉴定时,要充分排除其他各种死因,联系死亡经过,且病变程度较重,方可作出诊断。 心传导系统病变 可引起心律失常和意外的死亡。在某些经常规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均无发现的急死案例,应检查传导组织及其供血动脉。多数房室结动脉来自右冠状动脉; 窦房结动脉有的来自右冠状动脉,有的则来自左冠状动脉。传导组织及其供血动脉的病变有: ❶动脉中膜肥厚伴有内膜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 ❷窦房结或房室结组织水肿、出血或纤维瘢痕形成; ❸房室结或希氏束为肿瘤如纤维瘤、间皮瘤等所压迫。尸体解剖如各脏器未见明显病变时,上述传导组织及其供血动脉的改变可解释死亡原因。 心瓣膜病 心瓣膜病中引起急死者,最常为主动脉瓣狭窄,其次为二尖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 常由风湿性心内膜炎或Monckeberg硬化所致,亦可在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的基础上伴发钙化而形成。由于主动脉瓣狭窄,导致左心室肥大。临床表现为: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 晕厥; 急死。急死可为本病的一个初始表现,死亡经过十分迅速,常于数秒或数分钟内发生。Bergeron等(1954)报道100例主动脉瓣狭窄,其中有24例发生急死(即时死或于数分钟内死亡),占24%; Mitchell等(1954)报道一组主动脉瓣狭窄共533例,其中214例经尸检证实,在已知死亡方式的171例中,有40例属急死,占23.4%。引起急死的机理一般认为由于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进入主动脉的血流量锐减,冠状动脉灌流量不足,加上左室高度肥大,对血液供给的需求增加,造成供求之间严重不相适应,表现为冠状动脉功能不全。Johnson(1971)则认为左心室存在有压力感受器,它可通过副交感中心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主动脉瓣狭窄时引起左心室内压力增高,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后者导致心动缓慢与低血压,进而造成冠状动脉血流的严重障碍。 二尖瓣狭窄 多由风湿性心内膜炎引起。由于瓣膜口狭窄,左房扩张肥大,血流郁滞,特别是当有心房纤颤时,左房易形成附壁血栓或形成带蒂的球瓣状血栓。这种球瓣状血栓,可堵塞狭窄的瓣膜口,导致急死; 或血栓部分脱落,造成栓塞现象,如脑动脉栓塞,也可造成急死。 细菌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瓣膜(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已有损害(风湿性或先天性)的基础上,造成瓣膜严重病变(如穿孔)伴有粗大赘生物形成。患者虽有症状,但未及时诊治,可因心力衰竭或脑栓塞而突然死亡。 冠状动脉病变 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引起急死的常见有梅毒性主动脉炎引起冠状动脉口狭窄;冠状动脉栓塞; 冠状动脉结节性多动脉炎。 冠状动脉口狭窄 梅毒性主动脉炎,由于主动脉根部内膜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向冠状动脉口推进,引起一侧或两侧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可致急死。发作时的主要症状有“心口”痛、恶心、呕吐、口吐白沫、呼吸困难、不能言语、抽搐及昏迷等。自发病到死亡经过时间短暂。 冠状动脉开口的位置,大多数在相应主动脉窦的窦内三分之一区,在主动脉瓣缘水平以上。患梅毒性主动脉炎时,冠状动脉口的位置与狭窄程度有一定关系; 一般冠状动脉口的位置愈高,则狭窄愈甚。检查时测量冠状动脉口,其直径在2mm以下为轻度狭窄; 1.5mm以下为明显狭窄; 1mm以下则为高度狭窄,冠状动脉口可成为针尖大的小孔,甚至完全闭塞。在冠状动脉口周围显著增厚的主动脉内膜多呈斑块状隆起或弥漫性增厚。有的在主动脉根部内膜呈明显树皮状皱纹。沿主动脉纵轴方向将冠状动脉口切开,可见增厚的主动脉内膜作唇状悬垂于冠状动脉口。以冠状动脉口上方的主动脉内膜增厚较显著; 在冠状动脉口高度狭窄或闭塞者,其厚度一般为3~5mm,或达7mm。镜检: 增厚的主动脉内膜主要由大量结缔组织纤维所构成,并有明显玻璃样变。完全闭塞者,增厚的主动脉内膜宛如一楔状物嵌入冠状动脉口内。 梅毒性病变一般仅波及冠状动脉口,梅毒性冠状动脉炎则颇为罕见。因本病引起心肌梗死的亦较少见,这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口的病变进展缓慢,心肌的血液循环可通过侧枝循环得以充分建立的缘故。 关于本病的急死机理,有认为梅毒性主动脉炎时,在休息,尤其是睡眠中,冠状动脉痉挛在心绞痛及心脏性哮喘的发生上起主要作用。也有认为当梅毒引起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时,如心肌血液需要因种种原因而突然增加时,即可引起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而致急死。 冠状动脉栓塞 冠状动脉突然栓塞引起冠状血管的反射性痉挛可致急死,但这种急死案例十分罕见。栓子的来源可来自左心的附壁血栓或心内膜炎时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的赘生物; 主动脉粥样硬化溃疡表面的血栓或主动脉瘤内的血栓也可脱落成为栓子。如位于冠状动脉口上方的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延长的小附壁血栓,脱落成为栓子,这种栓子可进入冠状动脉引起栓塞; 或并未进入管腔而仅引起冠状动脉口的堵塞,均可导致急死。主动脉瓣患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可引起多发性小的冠状动脉栓子,但其原发疾病常在生前已有明确诊断,而这种栓塞并发症很少成为引起急死的因素。 冠状动脉结节性多动脉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为全身性动脉系统的疾病,多同时或先后累及多数器官的中、小动脉,常被侵及的脏器为肾和心脏; 少数病例只累及某一脏器。本病较少见。患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男女之比约为3~4:1。本病病因未明,目前多认为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可发生于对磺胺或其他药物过敏的人。近年来,随着各种药物的广泛应用,本病有增加趋势。冠状动脉结节性多动脉炎可引起急死。 冠状动脉及其分枝的病变,典型者形成小结节,有时排成串珠状。亦可累及小冠状动脉,如窦房结、房室结动脉等传导系统动脉。由于病变常呈灶性分布,有时肉眼观察病变又不明显,因此在可疑病例需多做切片检查。镜检: 冠状动脉及其分枝呈全动脉炎,动脉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如坏死波及内膜可引起血栓形成。管壁各层有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等炎细胞浸润。继之管壁纤维化,内膜增厚,可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由于上述病变可引起心肌供血不足而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如冠状动脉严重受损亦可导致动脉瘤形成或血管破裂而致急死。 主动脉疾病 以主动脉瘤及动脉缩窄症较重要,其中以主动脉瘤破裂是急死较常见的原因。 主动脉瘤 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可有以下几种: 动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瘤: 大多见于腹主动脉,尤其在肾动脉以下部位。由于进行性的粥样硬化病变,主动脉壁变薄弱,逐渐形成梭形扩张。故动脉瘤常呈梭形,但亦偶有形成囊状者。动脉瘤破裂,产生致命性的大出血,患者常于出现症状后数小时内死亡。出血部位多见于腹膜后,但有时动脉瘤破裂处适位于腹主动脉前壁,流出的血液可直接进入腹膜腔。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几乎只发生于主动脉,极少见于其他动脉。它多起始于升主动脉,其次为主动脉弓; 病变发生于主动脉中膜内,由中膜分裂而成,形同管套,故名夹层动脉瘤。其病变特征为中膜弹力纤维及平滑肌变性、坏死,并出现大量粘液样物质,伴有小囊形成(囊性粘液样变)。发生机理不明,但它易发生于高血压病患者,偶见于主动脉峡部缩窄症病人。主动脉壁内出血起因于本身营养血管的破裂,出血不断加重乃将中膜分为两层,通常向近心侧扩展,在接近主动脉瓣处引起外膜破裂,血液流入心包腔,引起急性心包填塞而致死。 此外,夹层动脉瘤也可起因于粥样硬化斑块的内膜破溃,破溃最易发生于主动脉弓部,血液从破溃处流入主动脉的中膜并使其分层,形成夹层动脉瘤。 梅毒性主动脉瘤: 是梅毒性主动脉炎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已较少见。由于主动脉中膜弹力纤维破坏,管壁变薄弱,加上受血流的冲击,病变处主动脉扩张、膨出而形成动脉瘤。这种动脉瘤多见于胸主动脉,尤其是升段,其次为弓部,常呈囊状。动脉瘤破裂,引起大出血而突然死亡。位于主动脉根部的动脉瘤,即主动脉窦动脉瘤,呈细小囊状,平时可不产生症状,临床不易察觉,可突然破裂,引起急性心包填塞而死亡,在急死死因上具有重要意义。 主动脉缩窄症 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缩窄部的近心端——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高度扩张,左心室呈向心性肥大。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可破裂而致急死。 肺动脉栓塞 是急死的较常见原因之一。Simpson(1947)在其急死案例的统计中因肺动脉栓塞致死者约占5%; Luke和Helpern(1968)分析了275例年轻成人的急死尸检例,发现死于肺动脉血栓性栓塞者计11例,占4%; Bendkowski(1973)在分析一组年逾65岁的老年人急死案例中,肺动脉栓塞在男性仅占3%,而在女性则占9%。 引起急死的肺动脉栓塞常为大块性血栓栓塞。栓子多来源于下肢静脉或盆腔静脉,如股静脉、髂静脉等; 也有来自右心特别是右心房者。在患有慢性疾病 (如充血性心力衰竭),长期卧床,或手术后、产后以及外伤后等情况下,下肢或盆腔静脉可并发血栓形成。如血栓脱落,离开原位,则随血流运行,通过右心,最后可突然阻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及其主要分支 (如叶肺动脉),患者通常于数分钟内发生突然死亡。关于急死的机理,一种解释为当肺动脉主干或/及其主要分支被栓子阻塞时,肺动脉内阻力骤增,导致急性右心衰竭; 同时左心的纳血减少,输出量显著下降,使冠状动脉灌流不足,导致心肌缺血,这些都是致死的原因。除肺动脉机械性阻塞的因素外,还可能与5-羟色胺的释放和神经反射作用有关。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说明,肺栓塞使迷走神经受刺激,引起肺动脉、冠状动脉以及支气管的痉挛; 5-羟色胺的大量释放,可引起肺血管痉挛。凡此均严重扰乱心、肺功能,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和窒息而猝死。 尸体解剖时,应注意检查肺动脉及其主要分枝,为了避免损伤栓子,心脏及大血管最好在原位切开观察。为寻找栓塞的来源,对静脉系统特别是下肢静脉及盆腔静脉,均应切开检查,观察有无血栓形成。 近年文献报导一种广泛性肺小动脉微栓塞,由凝集的血小板造成,这种病变可致急死。Pirkle(1975)报告6例貌似健康的年轻成人突然意外地死亡,尸检仅见两肺小动脉广泛地为凝集的血小板所阻塞,其他脏器或组织血管内未见类似病变。由于肺血管病变十分广泛,足以解释其死亡原因。但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心脏肿瘤 左心房粘液瘤有时形成一带蒂的息肉状物,形如球瓣,当堵塞二尖瓣口时,可致急死。有时粘液瘤的部分瘤组织脱落,形成栓子,引起脑栓塞而突然死亡。 心包疾病 渗出性心包炎,不常引起急死。但当液体蓄积的速度特别快时,可致急死。闭塞性心包炎(常为各种原因所致纤维素性或纤维素脓性心包炎的后果),由于心包脏层和壁层广泛粘连,心包腔闭锁,严重妨碍心脏功能,可引起急死。 ☚ 急死 冠心病急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