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病变主要在心肌的一类心脏病,但不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引起的心肌疾患。一般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大类。凡原因明确或已知疾病所引起的心肌病,称继发性心肌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炎、胶原疾病、营养不良以及心脏挫伤、化学药品引起的心肌病变等。原发性心肌病已知有特发性心肌病、家族性心肌病、克山病等5种,其中以特发性心肌病为常见,所以人们常把原发性心肌病作为特发性心肌病的同义词。原发性心肌病主要有梗阻性与非梗阻性两种。梗阻性心肌病较少见,有家族史,故也称家族性心肌病,主要病变为左心室及室间隔心肌的向心性肥厚,尤以室间隔为显著,可引起主动脉瓣下狭窄,使左心流出道血液流出受阻。非梗阻性心肌病较多见,其中以充血性心肌病为多,病理表现为心脏重量增加,心室扩大和慢性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当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可诱发心肌病猝死。 心肌病cardiomyopathy又叫原发性心肌病,系一种原因未明的心肌疾病。按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可分为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及未定型。病因尚在探索,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免疫改变、神经体液、微血管病变及家族性遗传等因素有关。病人早期表现可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出现心悸、劳力性气短、呼吸困难,逐渐出现心功严重低下及心力衰竭症状。X线、心电、超声心动图等综合检查,对诊断本病有意义。治疗尚无特效疗法。 心肌病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分特发性(原发性)心肌病和继发性(特异性)心肌病。前者病因不明,后者病因明确。原发性心肌病分扩张型、肥厚型和限制型。各型的临床表现,治疗不同。另一类为病因已明或与全身疾病有关的继发性(或特异性)心肌疾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腔扩大,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紊乱,治疗应控制心衰,纠正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分梗阻性非梗阻性,均有心慌、气喘等症状,重症有心绞痛和晕厥,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或手术治疗。限制型心肌病临床上类似缩窄性心包可采取手术治疗的表现。 心肌病cardiomyopathies是以心肌本身病变为主的一组疾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类型。前者原因不明,包括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及闭塞型心肌病;后者为原因明确或全身疾病中的心肌病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淀粉样变性、神经肌肉病等。 心肌病 心肌病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病变统称心肌病,可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前者又称特发性心肌病,发病原因不明,有些可能由急性心肌炎演变而来; 后者多继发于全身或其他系统、器官的疾病。心肌病分类如下: (1) 原发性(特发性)心肌病: ❶充血型: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特发性非梗阻性心肌病; ❷限制型: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病; ❸梗阻型: 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 (2) 继发性心肌病: ❶感染性: 病毒、细菌(特别是白喉)、螺旋体、立克次体、霉菌、原虫及蠕虫所致的心肌炎; ❷非感染性(包括代谢性): 糖原代谢病Ⅱ型,全身性神经肌肉疾病,肌营养不良症,遗传性共济失调,结缔组织性疾病 (如风湿病、红斑狼疮),肿瘤(如平滑肌瘤、粘液瘤、淋巴瘤),中毒及过敏。 充血型心肌病 小儿充血型心肌病较其他型心肌病多见。主要以心室腔明显扩大(左心室更明显),而心室壁不增厚为主。二尖瓣与三尖瓣环扩张可产生二、三尖瓣关闭不全,因而心房亦明显扩大。心腔大,心室收缩无力,心排出量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及左心房压力增高,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无力,呼吸困难及浮肿。体格检查发现心脏扩大,脉搏微弱,脉压减小,心前区可有非特异性杂音,或呈奔马律。也可有三尖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杂音。肝大可有触痛。胸部X线摄片见全心扩大呈球形,心脏搏动明显减弱,似心包积液。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可伴心律失常。治疗以控制心力衰竭为主,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预后差。 限制型心肌病 限制型心肌病小儿较少见,主要病变为心内膜增厚伴纤维组织增生,心内膜呈僵硬状,心腔内可有血栓形成。心室收缩与舒张受限制。临床表现似缩窄性心包炎。心电图示双心房明显增大,左心室肥大伴ST段压低,I度房室传导阻滞。胸部X线摄片示心影略大。治疗与缩窄性心包炎相似。 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简称IHSS) 为发病原因不明的梗阻性心肌病,可发生于婴儿或新生儿,但较少于儿童期前作出诊断。曾有非对称性心肥大、左室功能性梗阻、假性主动脉狭窄、遗传性心脏发育障碍、主动脉瓣下肌肥厚、肌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及肥大性梗阻性心肌病之称。本病特征为室隔肥厚,尤其室隔上部并于主动脉瓣下呈突起状,左心室流出道游离壁的心肌也可增厚(可波及乳头肌),有时室隔肥厚可突向右心室致一侧或双侧心室流出道发生梗阻,二尖瓣前叶由于心内膜增厚相对不活动而发生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室肌肉快速收缩时,于收缩期的前1/3或1/2时间内左心室血流急速喷射,以后肥大的室隔与二尖瓣前叶靠拢,阻止左室喷射,此时左心室腔内压力可超过主动脉,二者的阶差可高达100mmHg。舒张期由于心肌肥大使心腔狭小,故左心室腔容量变少,致左心房压力增高,易出现心律失常。患者站立或用加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时均可使此种梗阻现象加重。相反,若能抑制心肌收缩力,如用全身麻醉、心得安等药物则可增加心室容量。 临床常于体格检查时听到收缩期杂音而引起注意; 儿童也有无症状而发生猝死者。早期症状可有活动后气促、心悸、胸痛或昏厥,症状缓慢进展。脉搏短促呈重复脉或类似水冲脉。若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有抬举性冲动(或)双重性冲动,则提示梗阻病变。有力的左心房收缩可产生第三心音及第四心音,胸骨左缘或心尖区常有喷射性收缩期杂音,第二音可呈反常分裂,若波及右心室则肺动脉瓣区有喷射样收缩期杂音。X线胸片检查早期心影可正常,晚期左心室大。颈动脉搏动图示明显迅速上升“a”的升枝,下降后又再向上形成切迹,以后缓慢下降。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可伴ST段及T波变化,左胸前导联及Ⅱ、Ⅲ、aVF导联中可出现室隔增厚的深Q波。心导管检查左心室腔与流出道间有压力阶差。造影示左心室腔明显缩小。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核素造影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有异常前向活动。室隔厚度与左心室后部游离壁厚度之比约为1.5:1或更大。 治疗以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如心得安为主逐步加大剂量至症状改善为度,宜长期口服,亦可应用异搏停治疗,应适当限制剧烈活动。若有心房颤动,可用奎尼丁及抗凝剂,后者可预防血栓形成。洋地黄与硝酸甘油可加重梗阻应禁用。必须使家长了解患儿于大便、屏气、阵咳、饮食过饱或突然起立时可发生昏厥。有胸痛及心力衰竭时必须紧急处理。若需用加压药物则以新福林或美速克新明较为安全(因无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作用),快速抬高患儿双侧下肢以增加循环血量可能有益。如内科治疗无效,左心室腔与主动脉压力阶差大于50mmHg时可考虑外科手术切除室隔肥大部分,但仍不能避免猝死的发生。亦可用人工瓣膜调换二尖瓣,但远期疗效尚不明。 继发性心肌病 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的心肌病,最常见的为病毒性 (参见“病毒性心肌炎”条,216页)。少见者有: ❶糖原代谢病Ⅱ型心肌病:是糖原累积心脏(见“糖原代谢病”条,91页)的一种类型。临床常于生后2~3个月显肌肉无力,表现为无力吸吮,其后渐气促,反复呼吸道感染,双下肢呈蛙式,舌较大,腱反射消失。左心室壁增厚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可发生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QRS综合波极高大伴P-R间期缩短 (<0.09秒),Ⅰ,Ⅱ导联、T波常倒置。胸部X线摄片见心脏呈中至重度扩大。本症应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相鉴别。治疗以控制心力衰竭为主。 ❷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心肌病 (参见“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条,337页): 患此病时心肌亦可受累,早期出现的心脏症状为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尖区可有柔软的收缩期杂音。心电图P-R间期缩短,左心室(有时右心室) 肥大,左胸前导联有异常的深Q波,有时可出现预激综合征,胸部X线摄片见心影显著增大。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❸遗传性共济失调心肌病 (参见“遗传性共济失调”条,331页): 本病可伴有心脏或冠状动脉的病变,心肌出现明显纤维化伴心室肥大,心肌纤维有脂肪退行性变,冠状动脉内壁增生等。胸骨左缘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有时有第三心音。心电图示左右心室肥大,左胸前导联及aVF导联T波平坦倒置,可出现心律失常。 ☚ 病毒性心肌炎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
心肌病 心肌病各种病因的心脏病都会累及心肌引起心肌肥厚、扩张、纤维化等病变,目前所称“心肌病”是指心肌本身的非炎症性病变为主的疾病,且不包括常见的风湿性、冠状动脉硬化性、高血压性、肺原性、先天性心脏病或心包疾病中伴有的心肌病变。 对心肌病的命名一向不够明确,最早曾以“心肌炎”泛指各种心肌疾病。1957年提出“心肌病”一词以指除外冠状动脉病作为病因,而原因未明的一组心肌疾病。1961年以后认为“心肌病”常伴有心内膜病变,有时还有心包病变。 近年来,常将心肌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但对“原发性心肌病”一词的定义和范围迄今看法不一。一种意见认为应泛指以心肌病变为主的所有各种心肌疾病。另一种意见认为原发性心肌病应单指一类原因不明的心肌病 (狭义的原发性心肌病),而全身性疾病中的心肌病变,心肌肿瘤等则列入“继发性心肌病”范围。以上二种意见中以后者比较切合实际。按病因分类如下: 原发性心肌病 ❶原因不明的心肌病 (狭义的原发性心肌病)。 ❷家族性心肌病。 ❸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和原因不明的壁性心内膜心肌病。 ❹心内膜弹性纤维增生症。 ❺产后心脏病或分娩前后心脏病。 ❻克山病。 继发性心肌病 ❶结缔组织病中的心肌病。 ❷神经肌肉病所致的心肌病。 ❸内分泌代谢疾病中的心肌病。 ❹营养疾病中的心肌病。 ❺心肌肿瘤,包括起源于心脏或转移来的肿瘤。 此外,有人将各种病因所致的心肌炎包括感染和中毒,也包括在继发性心肌病范围内。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专题小组报告指出: 心肌病是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心肌病可分为扩张型 (相当于充血型)、肥厚型、限制型,以及不能分入上述各组的未分类心肌病。由已知原因引起的或伴随于其他系统疾病者称为特异性心肌疾病,其病因可以是感染性、代谢性、结缔组织病、浸润性、肉芽肿、家族遗传性、敏感性和中毒性等。不能归入以上各组者为“未分类”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在近年来我国各地发现有增多趋向。克山病是我国的一种地方性心肌病,全身疾病中的心肌病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因治疗和预后不同于原发性心肌病。 Goodwin按心肌病的病理解剖变化,结合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将原发性心肌病分为四种类型: ❶充血型心肌病,以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 ❷肥厚型心肌病,以心肌肥厚为主,可同时发生心室流出道的梗阻,又称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或梗阻型心肌病; ❸缩窄型或限制型心肌病,以心肌纤维化和心室舒张受限制为主; ❹闭塞型心肌病,以心室腔因心肌心内膜纤维增生和有附壁血栓而变小为特征。此种分类方法不论病因,但在临床上使用方便,采用颇广。 ☚ 心包心肌炎 原发性心肌病 ☛ 心肌病 心肌病cardio myopathy以心肌病变为主的疾病称心肌病,可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三种类型。 ☚ 病毒性心肌炎 扩张型(充血型)心肌病 ☛ 00003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