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心理测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心理测验xīnlǐcèyàn

测量人的智力水平、心理特征方面个别差异的方法。
 ◇ 积极采用心理测验、结构化面试、评价中心技术和资格考试等多种方法。(人民日报.1995.1.17)
 ◇ 他们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心理测验软件,进行智能、记忆、个性、情绪、行为方式等心理活动的测定,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人民日报.2000.12.31)

心理测验xīnlǐcèyàn

测量人的智力水平、心理特征方面个别差异的方法。

心理测验

测量人与人之间个别差异的标准化工具。首先倡导心理测验的是英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F.高尔顿,美国心理学家J.M.卡特尔于1890年第一次提出“心理测验”这个术语。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xinli ceyan

通过采用标准化量表来测量人的智力、能力倾向以及个性特征的个别差异的心理学方法。由英国心理学家F·高尔顿于1869年首创。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A·比奈和T·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 此后智力测验盛行于欧美各国。目前心理测验已广泛用于智力、能力及个性特点的鉴别、诊断、评定及职业的选拔。心理测验的主要特点是“标准化”,即测验量表的制订、实施、记分方法及解释都有一定的程序和严格的要求。常见的心理测验有:智力测验、性格测验、品格测验、能力测验、成绩测验等。心理测验现面临的问题是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如什么是智力?智力差异源于遗传还是环境?心理测验的信度、效度如何?这些问题亟待理论研究给以回答。

☚ 轮组实验   能力测验 ☛

心理测验

又称“测验法”。用以测量人的某种心理特性(智力、个性特征等)的方法。一般指标准化测验。1869年由英国学者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首创。测验结果通常用事先编制好的测验量表加以衡量,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并用数字或图线等标示。种类很多,如智力测验、个性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等。参见“标准化测验”。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

在标准的情境下,取出个人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是进行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础。这里的所谓个人行为,指个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知、智力和记忆)和个性;所谓行为样本是指有代表性的样本。标准情境,从测验方法引起的情景来看,应对所有受试者用同样的刺激方法引起反应;从受试者的心理状态看,应处于所要观察的心理现象的最佳时期。心理测验结果的描述分两类,数量化(如智力商数)和划分范畴(如正常、超常、低下)。心理测验数目很多,以英语发表的测验已达5000余种,一般可按如下标准划分:
❶以沟通方式划分,可有言语测验和非言语(或称操作)测验两大类。
❷以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来分,可分为有结构的和无结构的两大类,几乎所有的能力测验(如智力、记忆、特殊才能以及成就测验等)都为有结构测验。无结构测验较少,有代表性的有墨迹测验、自由联想测验等。
❸按一次测验的人数来分,有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❹按测验目的和性质分,可有多类测验,医学上常用的有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以及行为和症状评定量表,如韦克斯勒量表、比奈量表等。

☚ 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   心理治疗 ☛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

测量人的智力、能力倾向或个性特征个别差异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1869年首创。广泛用于鉴别智力高低、挑选职工、士兵、评定心理机能。以心理测量的目标分,包括智力、品格、能力、性格、美感、意志、情绪等; 以测量的方法分,包括个人、团体测验; 以测量的材料分,包括文字、非文字测验; 以测量的单位分,包括年龄、年级表等。主要特点为 “标准化”,测量表的制定、实施、记分方法及解释需有一定的程序和严格的要求。目的是通过对各个领域中个人的作业进行比较,确定相对的优点和缺点。

☚ 心理环境   心理过程 ☛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

是一种测量心理现象的数量化的客观标准化技术。测验是数量化的比较。如身高由厘米、体重由公斤比较。任一心理测验均需具备常模、效度、信度、测验方法的标准化,以保证能客观地、标准地、定量地对心理现象进行测验。常用者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记忆测验、神经心理成套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思维测验等。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

测量人的智力、能力倾向或个性特征个别差异的手段。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1869年首创。广泛用于鉴别智力高低、挑选职工、士兵、评定心理机能。以心理测量的目标分,包括智力、品格、能力、性格、美感、意志、情绪等; 以测量的方法分,包括个人、团体测验; 以测量的材料分,包括文字、非文字测验; 以测量的单位分,包括年龄、年级表等。主要特点为 “标准化”,测量表的制定、实施、记分方法及解释需有一定的程序和严格的要求。目的是通过对各个领域中个人的作业进行比较,确定相对的优点和缺点。

☚ 心理环境   心理过程 ☛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指适合于年龄特点的、能客观反映受试者某项或多项能力,从而对小儿发育及心理活动水平作出评价的各种方法。
心理测验的用途很广,在儿科工作中主要用以
❶评价小儿心理社会发育是否正常,检出智能迟缓、情绪紊乱、行为异常(障碍)等儿童,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措施纠正;
❷对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性瘫痪、癫痫)患者检查是否伴有或可否排除上述心理障碍,有益于鉴别诊断和判断预后;
❸对治疗中的患者进行跟踪,以估计采取纠正措施后的效果。
心理测验类别很多,有综合性测验,如发育量表、智能测验,学习能力测验(scholarstic aptitude test、用于测验学习所需要的能力);多种能力复合测验(multiple ap-titude batteries,分别评价词语、记忆、空间定向、感知敏捷度、计数、推理等各方面的能力,供鉴别诊断用); 或某一能力区(表征,trait)测验(如语言、感知、阅读、运动熟练、品格发育等)。此外还有创造性的测验,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综合的或单能力区的测验又有诊断性与筛分性测验,个体与集体测验之分。
儿科工作者必须有一定的发育儿科学、心理学及神经精神病学知识,才能对他人提供的测验报告作出正确判断。若要亲自进行测试工作,除上述知识外,更需了解各种测验的目的、设计指导思想、适用年龄范围、样本儿童生活及文化等背景,以及方法的信度、效度和应用的难易程度等,以便选择最适合于具体儿童、具体问题的测验。尚应掌握测验的具体步骤、评分标准和对结果的正确解释。
一般,测验结果仅反映被测者当时的情况。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婴幼儿发育测验,更不能据以预测将来的智能水平。测验结果尚受测验者态度和受测者健康状况及情绪的影响。此外尚应区别真象与假象,如有听觉障碍或语言不通者在词语项目上可能失败较多; 智能正常的脑性瘫痪者不易通过运动项目,均使智商(IQ) 降低,但不能反映智能活动的真正水平。
严肃的心理测验不能当儿戏; 滥用测验可使小儿精神紧张。筛分性测验可初步筛出可疑及异常者,以便进一步作多方面检查,给予诊断、治疗。若不具备诊断及治疗条件,进行筛查就失去了意义。根据筛查结果推算IQ或滥作诊断性结论,更违背应用这类测验的用意,而可能造成受测者不必要的精神创伤。
数日内不宜重复一个测验,因第一次的经验可人为地提高第二次测验得分。也不宜公开宣传测验内容及方法,以避免知情者预先让受试小儿练习,或教师采用类似的内容作为教材。今将几种心理测验分述如下:
诊断性测验
蓓莉(Bayley)婴儿发育量表 是英美广泛采用,适宜于2~30个月婴儿的量表。它的标准来自严格挑选1200名婴幼儿的测试结果。样本在年龄、性别、民族、城乡比例、家长文化水平等方面均有代表性。由精神发育和运动发育2个分表组成,每项内容均写明平均达到的月龄和最早、最晚达到的月龄范围。精神发育分表测试婴儿的感知、记忆、学习、解决问题、发音、词语交流及初步抽象思维能力; 运动发育分表内容包括自抬头至跳跃等大运动和手指及捏弄等细小动作。从二个分表中通过或失败项目的多少可分别计算出精神发育和运动发育指数。另有行为记录表供测试者在测试完毕时将测试中观察到的婴儿情绪及社会性行为、注意力、坚持性、主动性等性格特点记录下来,以求作出全面判断。全部测验需时30~60分钟。在英国有人将此量表用于一组15个月以下的婴儿,所得结果与美国标准有差距,认为可能与两国育儿习惯不同有关。
给瑟尔(Gesell)发育量表 由Gesell等制定,经Knob-lock等修订。作者规定了婴幼儿发育的“关键龄”(keyages),以便掌握发育的重要规律和统一随访检测的时间。Gesell以4 、16、28、40周和12、18、24、36个月为发育的重要时间;在某个“关键龄”第一次出现的典型行为(包括大运动、细动作及适应性动作、语言、个人及社会性行为)即定为该龄的发育主要标志。
本量表的设计着眼于评价和诊断发育异常。从观察步骤及评分标准看,本表达不到近年对测验方法的设计要求,但在经过训练的测试人员应用时,其结果有较好的重复性。其主要用途为诊断神经系统疾病及器质性行为异常,为常规医学检查的补充。本量表可用于0~5岁儿童,尤适宜于婴幼儿。进行测验需30分钟。
斯坦福-比奈(Stanford-Binet)智能量表,L-M式 以比奈-西蒙量表为先驱的各种智能量表,为综合测验智能活动水平的工具,常用以评价儿童的学校学习能力,或仅用于临床对智能迟缓作出诊断与程度分类。亦可用于正常青少年或成人的专业选择及职业咨询初步筛查; 筛查后常继用单项能力测验。现认为一般的智能量表因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能力(例如词语能力)而不能反映被测者智能的全貌。
斯坦福-比奈智能量表的前身是比奈-西蒙量表,1905年起曾被广泛采用多年。经1916~1937和1961年几次修改,乃成目前形式. 1972年又用与1961年修订本相同的内容重新标准化。
测验用具包括一盒婴幼儿用的小玩具和2本画片,测验内容按难易水平分组,2~5岁每半岁为一个水平,5~14岁每岁一个水平,14岁以上为成人中等水平(AA)及优Ⅰ、Ⅱ、Ⅲ(SA1、SA2及SA3)。儿童14岁以下各年龄组均有6个难度均匀的试题,故2~5岁通过每题相当于1个月智龄,5~14岁每题相当于2个月智龄。15~18岁另有计分标准,使理论上的最高智龄可达22岁10个月。测试后,将通过试题数折成月龄数的总和即为受测者的智龄。
用本量表测验13岁以上儿童,因随年龄的增长而所测智龄逐渐落后于实际年龄,故此量表较适用于儿童。另外本量表包括大量词语性项目,有语言障碍者不能用。
新版本的本量表并不是从智龄除以实际年龄求得IQ,而是采用离差智商,即以每年龄均数为100,标准差固定为16。为便于研究工作者把现测结果与过去结果进行比较,故该量表的手册中附有智龄智商对照表。
年幼儿童进行此测验需时30~40分钟,年龄较大者需时最多可达11/2小时。测验的项目举例如下:
2岁:指出玩偶的头发、口、足、耳、鼻、手、眼。示以4块方木叠好的柱,要求照叠。
4岁:问“弟弟是男孩,妹妹是……”和“日间光亮,夜间……”,要求小儿填充。
9岁:测验者说“在西班牙的一个坟墓中,人们发现一个小人颅骨,说是10岁的哥伦布的”,问有何荒谬。要小儿说出与Head同韵的颜色,与Tree同韵的数字。
韦茨勒(Wechsler)学前及初小儿童智能量表(WPPS-I) 韦茨勒儿童智能量表从学龄向学前年龄延伸,供测验4~61/2岁儿童用,发表于1967年。由词语类及操作类各5个分试验组成。词语类包括词汇、常识、算术、类同性和理解5个分试验;操作类包括动物房、图画填缺、迷宫、几何图案和木块拼图案5部分。另有1个词句分试作替补之用。词句分试是记忆力测验,要求小儿在测验者讲完一个句子后即刻重述一遍。动物房测验涉及辨认颜色与记忆,在厚纸板上端印有狗、鸡、鱼、猫四种动物,其下固定着不同颜色的小圆木(象征动物房)作示范。再下面4行按不同顺序排列印有上述的动物图,每图下面有圆孔供插入颜色圆木之用。要求被试者按示范把不同颜色的圆木插在相应动物下面的圆孔中,根据完成时间长短及错、漏多少进行评分。迷宫要求被试者用铅笔在迷宫图上从入口到出口正确地划出一条最短的路线。
其他测试项目也依完成时间长短,答案正确与否及有无遗漏等进行评分,然后根据词语类计算出的初分之和及操作类计算出的初分之和从手册的附表分别查得词语量表分及IQ、操作量表分及IQ和总IQ(离差IQ,即以年龄均数为IQ 100,标准差为15)。英国对1组5岁儿童进行了试测,认为此量表标准化较好,但用在该国的标准正常总IQ应定为105而不是100。也说明引进国外方法时不能袭用他们的评分标准。
在特殊情况下,可用5个分试中取4个进行测验,将实得之初分乘以5/4折为该类分试的初分。
与斯坦福-比奈智能量表及其他智能测验一样,此测验须由较有经验并有心理学知识的人员进行; 测试人的态度、提问方式、语气等均可影响结果。测试人员也应观察被试者的特点,如活跃程度、自信、耐心、集中注意的能力和遇到困难及失败时的行为,以作评价时的参考。
韦茨勒儿童智能量表(修订版)(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revised简写WISC-R) 本量表前身发表在WPPSI之前,而修订表则在WPPSI发表之后(1974年)。亦分词语和操作二部分,共10个分试验。词语量表的组成基本与WPSSI相同,惟附加的一个替补试验为复读数字; 作业量表中的图画顺序和拼图则在WPPSI中改为动物房和几何图形。评分及IQ的计算和WPPSI相同。
本试验适用于7岁以上儿童,测验所得IQ和用斯坦福-比奈测验很接近。
绘人试验 进行绘人试验不需语言表达,受试者不需识字,测定时也不限制时间,可适用于任何民族的儿童。小学高年级儿童测试时,绘人与推理、空间定向及感知精确度相关最大,而不反映儿童的动作协调;学前儿童测验时则与数字能力有较高相关。
绘人试验由固登纳夫(F. Goodenough)于廿年代标准化,称固登纳夫绘人试验,1963年修订为固登纳夫-哈利斯(Harris)绘画试验(Drawing Test)。试验方法:让受试小儿凭自己想象尽可能绘好一个全身的人,不得临摹。凭所绘身体部分的完全性、比例、各部关系、服装等评分,着重于小儿的观察力及概念思维而不以艺术技巧进行评分。固登纳夫定最高分为41分,每分相当于3个月,总月数加3岁为被测者智龄,故最高智龄为13岁。固登纳夫-哈利斯绘画试验则规定可绘男人或绘女人,分2个标准计分,绘男性最多可得73分;绘女性者则最高为71分; 如绘男女各一张,则分别计分后再取其均数。以各年龄样本初分均数为年龄标准分,不用IQ这个术语。尚可将作品与标准样本比较而作出综合性评价。此绘画试验尚附有“绘自己”的量表,叫被试儿童绘自己的像,作为了解品格的投射性试验,但未被广泛采用。
绘人尚有其他的评分标准,如日本小林重雄的50分标准,国内已据此制订了自己的常模;以及Koppitz的30项标准等。Koppitz还根据人像及其他一些特征对被试儿童作情绪发育的评价。
本试验与常用智能测验的相关系数在0.50以上,但用于4~5岁到10岁似较好些。原来的固登纳夫绘人试验常在临床上用以作为斯坦福-比奈或其他词语性测验的补充。
图画词汇试验 亦属测验一般智能水平的工具,不需语言回答,特别适应于有口语障碍的儿童,也适用于有运动障碍的儿童。因方法简单,能引起小儿兴趣,不造成紧张,需时仅约15分钟,故也可用作快速筛查的工具,特别适宜于胆小、注意力易分散的儿童。
皮博迪图画词汇验 (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Test,简写PPVT)是应用很广的图画词汇试验,1959年发表,1965年修订。试验工具为150张图片,每张印有4个不同的线条图,在4000余名21/2~18岁美国儿童中标准化。测验时说出一个与图片中1个图画有关的词,要受试者点出该词所指的画。每图片有2个测试词可互相代替,图片按其所表达的词自易到难先后编排。以连续正确通过的8张为起点,到最后8张中有6次错误为止,计算小儿能通过的总图片数。
本试验曾被应用于正常的、智能迟缓的、情绪紊乱及运动障碍的儿童,其效度与常用智能测验有0.60的相关系数,与词语性试验相关较高。亦有资料表明,本试验结果与学业成绩有一定平行关系,且有预测之信度,故有人认为这是筛测一般智能及学习能力的最适当的单个试验。但也有人发现文化条件差的儿童本测验得分较其他智能测验得分低。
目前国内已有适合于我国文化的图画词汇试验上海方案。
本德(Bender)视觉-运动完形试验 是临床(心理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及科研的工具,要求受试者临摹一系列图形(图1),每次1张。这些图按完形心理学原理设计,本德根据完形心理学概念对结果进行分析。但本德没有报道客观分析标准。
Koppitz在美国5~10岁儿童中进行标准化,作为非词语性发育量表,它有颇高的复测信度及测试人之间的信度。5~10岁儿童得分逐年增加,且得分与正规智能测验有中到高度相关。Koppitz根据小样本的观察报道此试验对评价入学合格和预测小学一年级学生以后的学业成绩有相当高的效度;在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此试验得分与阅读及算术成绩也有明显相关。此外Koppitz尚提出10个情绪指标作为发现情绪紊乱的投射性试验工具。
弗洛斯狄(Frostg)视感知发育测验 是鉴别特殊学习不能的一种工具。如在WPPSI测验中拼图案、迷宫及临摹几何图形等分试得分特别低时,可补充作此视感知测验。

图1 Bender视觉-运动完形试验临摹图形


弗洛斯狄测验适用于3~4岁儿童,有下列项目:
❶眼手协调:要求小儿画愈来愈复杂及界限愈来愈狭小的线路;
❷图画背景感知: 要求从二个或多个互相交错的图案中找出1个,这需集中注意于视野中的有关细节而不为不相干的背景所分心;
❸形状恒定感:要求小儿从一页画中找出全部方形,不论其颜色、大小、位置及背景如何;
❹空间位置感:要求从许多图中检出颠倒及扭转的图形;
❺空间关系:要求小儿从许多点正确连接绘成图案,其难度要求逐渐增加。测验结果用感知商表示。本测验仅适用于眼手协调较好的小儿。
布鲁宁克-奥西雷斯基(Bruninks-Oseretsky) 运动熟练测验 运动熟练测验最初发表于苏联,先后在欧洲和美国修订。本测验发表于1978年,部分项目采自原来量表,大部为新创,分8组共46项,计有:跑速及敏捷度,平衡,左右协调,肌力,上肢协调,反应速度,视觉-运动调节,上肢的动作与灵巧。全部测验分别评价二方面的能力:
❶大运动,评价肩、躯干及腿等大肌组的功能;
❷细动作,评价指、手及臂的功能。再从二者得总分。本测验适用于41/2~141/2岁儿童。对智能迟缓、运动障碍、活动过度症及学习不能的小儿,在鉴别诊断及制订训练方案上尤为有用。试验需时45~60分钟。

图2 DDST测验表

注: “R”指该项内容可根据家长报告结果进行评定


筛分性测验 医学上筛分(screening) 的意义是通过快速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步骤以初步检出隐匿的疾病或缺陷,是二级预防的一种手段。
发育、智能等筛查必须用方法简单、效度高、结果很少假阴性或假阳性的测验,必须有较好的信度(同一测试人2次结果及不同测试人之间结果一致),与公认的同类正规测验有高的相关系数。
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简写DDST) 是较广泛采用的婴幼儿发育综合性筛查方案,由Frankenberg等设计。量表中的105个项目选自12种以上发育测验及学前智能测验。量表的特点是各项目从25%小儿能通过的月龄到90%能通过的月龄均在横条上表示,以月龄为坐标(见图2)。测验时,在月龄坐标上与受试小儿月龄相符处划一垂直的年龄线,每能力区离年龄线左侧最近的3个项目和年龄线切过的横条所代表的项目,即为应测的项目,使用方便。且量表可多次使用,便于跟踪观察。
量表的全部项目分个人社会、细动作与适应性行为、语言、大运动4大类能力区(表征),可分别评价这几类能力的发育情况。据作者说明,本试验有很好的信度,用蓓莉婴儿量表及斯坦福-比奈智能测验作比较(将可疑人数与发育迟缓人数合并作阳性计算),筛查阳性及阴性总符合率为75%,检出阳性(异常)的灵敏度100%,确定阴性(正常)的特异性74%。
本方案为筛分发育迟缓及可疑迟缓者而设计,故4~6岁的项目难度不大,不用以评价发育较好的小儿。有作者指出它对2~3岁以下婴幼儿最有用。亦有作者怀疑此量表真能被仅有数小时培训的人员所掌握。此外105项中有相当比重的项目是可由家长回答而不经直接客观观察的,故其信度受家长态度所限制。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均在应用DDST,北京等地根据较大量的资料初步修订了评价标准。
Frankenberg等又用更简单省时的筛查步骤,如前述划月龄线后,先测月龄线左侧,离线最近的项目,每能力区各3项,共12项; 若有不通过者再进行跨月龄线那些项目的测验;若12项均通过可认作正常。作者等认为这样做可以节省时间,有利于筛查工作的推广。
入学合格测验 入学合格主要指小儿入小学前必须具备的技能、知识、态度、动机及其他有关的能力。入学合格试验常在入学前进行,虽与一般智能测验有相似之处,但其重点常放在与学习、阅读有关的能力上,同时也注意数的概念和与学习书写有关的感觉运动控制。
目前国外有多种入学合格测验,我国曾应用略加修改的由美国儿科科学会(AAP)第Ⅸ区所订的方案,包括自我认识、非环境性定向、记忆(数字、复诵词句、执行任务)、常识、运动、眼手协调、分析综合能力、社会心理、语言等项目。近年在7个省市十余单位试用结果证明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得分与入学二年内学业成绩基本相符。故有预测学习能力的作用。
此外,几种韦茨勒测验及Bruninks-Osertsky运动熟练测验等也均有简略式(选择少数代表性项目)供筛查之用。
其他心理测验列表如下:

其他心理测验

名 称用 途
Cattell婴儿智能
量表
3岁以下婴幼儿的发育测验
Vineland社会成
熟量表
适合于婴儿至成人智能迟缓者决定需否收
容照顾
Illinois 心理语言
能力测验
用于2岁4月到10岁3月的儿童进行认知
障碍及学习不能的鉴别诊断
儿童统觉(aperce-
ption)试验
帮助了解适应方式,包括恐惧、希望、防
御性反应、自我意识等
Goldman-Fristoe
Woodcock辨听
试验
是对4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在恬静及噪音辨
别语音能力
Minnesota学前量
测11/2~6岁学前儿童的一般能力
Harris左右偏利试
7岁以上可用
英国图片词汇试验类似PPVT
Riley运动问题登
记表
观察4岁以上儿童神经征的轻度变化
☚ Erikson心理社会发育论   性发育 ☛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一种心理学技术,用以测量人们各种心理特征的个体差异。它的发生和发展与生物学中的进化论、心理学的个别差异研究,特别是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分不开。它虽然只有几十年历史,但发展很快。现已成为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医学中,特别是神经精神科临床,广泛应用心理测验,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精神病学家所必须掌握的工具。
所谓测验或测量实际上就是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心理现象也是可以比较的,也就是说总是可以数量化,可以测量的。心理测验就是用一些经过选择的、加以组织的、可以反应人的一定心理特点的问题或任务等作为测验材料,让受试者作出反应,然后将这些反应作可以数量化的分析、比较。
心理测验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末叶。Wundt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研究感知觉和反应时间等。当时Cattell在此实验室工作,发现不同人的反应时间有特征性差异。这便引起了他的注意,并启发他以后从事心理测验研究。他于1890年提出一个心理测验程序,刊登于一英国杂志“心(Mind)”上,从此心理测验一词开始流传于世。1895年在美国成立一个心理测验委员会,次年提出了一个测验表,开始用于大学生。与此同时,法国心理学家A. Binet也提出了心理测验表。至1905年Binet受法国教育当局之托,为了甄别入学儿童的能力,与其助手J. Simon一起发表了一个包括30个项目的量表,这称Binet和Simon的“1905年量表”。这个表虽然很粗糙,但在心理测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后他们于1908年及1911年修订过两次。1908年的修订,除了在30个项目上增加到45个项目外,更重要的是将几个项目聚成一簇,使之适应某一年龄的智力水平;能通过某一年龄组的所有各项目者,即认为是该儿达到了这一年龄的智力,这个年龄即智力年龄。智力年龄的提出,使智力的概念更具体化,同时为智力测验向年龄量表化作了准备。
在发展年龄量表的同时,又出现了点分量表,这首先是由Yerkes提出的。这类量表不是以各个年龄为标准,而是以某一组人为准。
原来的测验,都是一个时间,一个主试,一个被试,称为个体测验。以后又发展到同时可有几个被试或一个班级作为被试,这称团体测验,Yerkes所主编的陆军甲种测验便是。这一测验的内容,以语言文字(英文)为主,对不识英文的士兵不适用,故又编制了一种适合不识文字的士兵应用的测验,它无文字,只有图片等,不必识字和写字,而只需识图或操作,所以称作业测验。此外,在临床测验中,还发展了心理投射测验,如Rorshach的墨迹测验及主题统觉测验等。
我国早在1914年就开始应用心理测验,当时测验了一批儿童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随即(1918)在北京清华学校应用了Terman修订的Binet-Simon量表,即Stanford量表。1920年廖世永和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应用他们编制的智力测验,次年发表了“智力测验法”一书。1922年黄培杰将Binet和Simon 1911年的量表译成中文。同时,全国各大学心理系及一些教育学家开始编制测验,一年内编制20余种。1924年陆志韦发表了修订的Binet和Simon量表,1936年又与吴天敏作了第二次修订。从此,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和精神病学家都先后开展了心理测验工作。后来有过较长时期的停顿。近年来有不少精神病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正在恢复这些工作。
心理测验的种类繁多,分为两大类,即能力测验和行为测验。前者是指智力测验和成绩测验,后者是指人格测验。这样的分类,是按目的来划分的,这是一种主要的分类方法。如按测验材料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文字的和非文字的;按测验方法来分,有问卷法,作业法和投射法等;按进行测验的方法来分,有个体测验和团体测验。
心理测验的功能大致有三个方面:
❶甄别能力,便于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
❷发现特种才能,为特殊工作选拔人材。
❸协助诊断,为临床工作服务。
心理测验的选择首先要根据受试者的具体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等)及测验的目的而选择相应的测验。其次是选用标准化的测验。所谓标准化的测验,具备如下条件:有固定的实施方法,标准的指导语,一定的答案标准、记分方法和常模(norm)。常模就是可资比较的标准,是从取样中得来。如编一个从6岁到12岁儿童能适合全国儿童的智力量表,那么便得按全国人口调查中各年龄的人数、民族、住处(城乡)、家庭经济、父母文化水平和职业等比率来取样,这样才能有代表性。根据这些比率,取得足够人数,将成绩用统计处理,得出各年龄组的标准,这个标准便是常模。
可靠性(reliability,又叫信度)和真实性(validity,又叫效度)也是选择测验时应注意的。可靠性是指测验的稳定性。在相同条件下,同一受试者在两次测验的结果一致或相关系数很高,便说明它的性能稳定,可靠性大,可以采用。否则便不稳定,不可靠,不宜采用。真实性是指测验结果是否符合测验目的。如测验的目的是智力,所得结果确能说明智力的高低,而不是其他,这样的测验便有效,可以采用。
进行心理测验,实验者要具有技术素养,本人人格健全,熟练掌握所用的测验内容,要有恰当的测验环境和必需的设备,而更重要的是主试者与受试者的协调关系(rapport)。在心理计量学中这一术语的意义,是指主试者应使受试者对测验有兴趣,能合作、尽最大努力、诚实坦率,使所得到的测验结果可靠。要建立这样的良好协调关系,关键在主试者。要使受试者懂得,这一测验对他本人有好处,或者能帮助他更加了解他自己,或者让主试者了解他,以便提出合乎实际情况的指导和治疗方案。鼓励他进行测验,而不是帮助他完成任务,是设法使他尽最大努力,而不是启发他去找答案。在测验进行中自始至终全神贯注于测验上,精神饱满,积极热情,情绪稳定,即使是受试者不合作,或者操作笨拙可笑,也不得表现出同意、赞许、反对或轻视等表情,因为这都可能影响敏感的受试者的测验结果。

☚ 精神病流行病学   智力测验 ☛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

心理测验是依据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对行为样本进行客观性描述的标准化测量手段。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Galton(1869)提出,已广泛用于教育、医学、工业、军事和体育等领域。测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使用实物(如智力测验中的操作分测验)以及应用文字或图形(如人格测验)。根据测验的目的,心理测验一般可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和诊断测验。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必须具备5个基本条件:
❶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❷常模:通过标准化程序建立,是用来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
❸信度:即测验的可靠性或可信程度;
❹效度:即测验的准确性或真实性;
❺方法的标准化:即测验应有固定的测验内容、测验方法、统一的答案和记分方法。由于人的心理行为是相当复杂的,心理测验仅仅是用一种间接方式来评估的,测验结果并不像理学检查那样非常客观,因此在测验时必须注意下述一些问题:慎重选择量表;与受试者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控制实施测验的误差;正确解释测验结果以及注意测验的保密性。

☚ 会谈法   量表 ☛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

各种心理测验的总称。指测量人的心理(如智力、能力倾向、人格等)倾向及其特征的工具。它多系由问题或类似问题所组成,且经过标准化而建立起常模、信度和效度。旨在将测量的心理及行为的表现与常模相比较,以评定其个别差异。由英国心理学家F.高尔顿于1869年首创。美国J. M.卡特尔于1890年最早尝试问卷形式的心理测验。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A.比纳和T.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1908年和1911年两次修订,此后智力测验盛行于欧美各国。目前约9000余种心理测验。主要有:心理发展测验、智力测验、创造性测验、能力测验、成绩测验、性格测验、人格测验、价值和态度测验、行为和社会性测验、职业兴趣测验、运动能力测验、道德性和人际关系测验等等。除标准化心理测验(狭义心理测验)外,还有非标准化心理测验(广义心理测验),如观察法、评定法、问卷法、投射法和社会测量法等等。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

有两个含义:一是对心理变量如智力、记忆、才能等的测量,指方法和活动;二是测量这些变量的工具,如测量智力的测验,测量记忆的测验等。为了说得明确 一点,不妨将前者称心理测查(psychological testing),后者称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s)。其实也不一定要严加区别,只要知道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即可。心理测查的定义颇多,这里用一简便定义:心理测查是指在标准情况下取出个人心理变量如智力、记忆等样本进行分析和描述。所谓标准情况是指取样本的方法统一,受测者心理变量处于通常的而不是特殊的情况下。心理变量样本不是这样本的全部,所以样本要能代表大多数。分析和描述是指将所测心理变量数量化,分出等级、类别或范畴,以便解释。与心理测验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几个名词: (1)心理测量(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是指将心理变量的数量化,它与心理测验含义无本质区别,有时通用。(2)心理计量(psychometrics),有两种涵义: 一是和心理测量相同;二是指心理测验技术,特别是设计测量工作的技术,此时可称心理计量学。(3)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它比测验或测量的意义范围大,不仅用测验对个人现在某心理变量数量化,而且还采用其他手段(如交谈、调查或实验等)对过去、现在甚至对将来作更全面的而系统地估计。

☚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验年鉴 ☛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ing

美国阿纳斯塔西和厄比纳(Susana Urbina)著。美国霍尔出版公司1954年出版。后多次再版。其中前六版由阿纳斯塔西独立完成,第七版由两人合作完成。主要内容为心理测验的性质和发展、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常用测验介绍、心理测验的应用及研究热点问题。中文版由缪小春、竺培梁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 动机与人格   个人构念心理学:一种人格理论 ☛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ing

通过观察人的少数代表性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断和数量化分析的科学手段。包括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和人格测验等。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1869年首创。

☚ 心理测量   测验法 ☛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

通过观察人的少数代表性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包括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和人格测验。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1869年首创。

☚ 测量工具   心理量表 ☛
000009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