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德昂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德昂族De'angzu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1.55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镇康、耿马、永德、保山、澜沧等县。德昂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3种方言。德昂人服饰殊异,支系不同服饰也不同。男、女多赤足,戴大耳坠,挂银项圈。妇女不留发、剃光头,裹黑布包头,包头两端后垂。德昂族传统体育项目有象脚鼓舞、水鼓舞、德昂族武术、射弩等。其中德昂族武术流行较广,包括梅花拳、左拳、四门拳、白昼拳、磙子拳、单刀等。 德昂族dé'áng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 德昂族dé’ángzú〈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原名“崩龙族”。 德昂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原名“崩龙族”,1985年5月根据本民族意愿正式改名为“德昂族”。1990年人口有15,462人。德昂人居住分散,长期与汉、傣、景颇等族杂居,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五县一镇及保山、临沧、思茅等地区所辖各县,潞西县三合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德昂族的小聚居区。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三种方言,没有文字。德昂族受傣族影响较深,其宗教信仰、节日等与傣族基本相同,信小乘佛教。德昂族人以农业为生,擅长种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德昂族地区各项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德昂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达昂”。汉语原称“崩龙”。人口15462人(1990年)。散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所辖各县。其先民在秦代为百濮的一支。操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无文字,部分人会傣文、汉文。信仰小乘佛教。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解放前长期受傣族土司或景颇族山官的剥削统治。保留有原始公社制残余。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不同支系的妇女服饰各不相同,根据其筒裙横线条纹的颜色又可分为“红崩龙”、“黑崩龙”、“花崩龙”等,其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做摆、烧白柴等。解放后实现民族平等,建立了民族乡。 德昂族自称“达昂”。他称“崩龙”,旧称“崩龙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潞西、瑞丽、陇川、梁河、盈江、保山、镇康、永德、耿马、澜沧等地。12,295人(1982年)。其先民在秦时为百濮的一支。先于傣族居住在云南德宏地区。始载于清光绪《永昌府志》,称其类似傣族,唯语言不同, 男以背负,女以尖布套头,藤圈缠腰,漆齿文身,多居山巅。解放前长期受傣族土司、部分受景颇族山官的统治与剥削。保留原始公社制残余。操德昂语, 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部分人会傣文、汉文。信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 善种茶。解放后实现民族平等,建立民族乡。学校、卫生所、商业网点遍及村寨。 德昂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潞西和镇康2县,其余散居于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6县。人口为17935人(2000),其中男9032人,女8903人。受教育程度:大学本科14人,大学专科62人,中专215人,高中196人,初中1905人,小学9283人,扫盲班1498人,未上过学2894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977人,制造业9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4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2人,社会服务业3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1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2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8人,专业技术人员14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人,商业、服务业人员18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975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2人。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3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德昂族原名“崩龙族”。根据本民族意愿,1985年5月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德昂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荞麦、薯类等4大类。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5大节日,大多数带有宗教色彩。 德昂族 德昂族德昂族人口为1.5万人。散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其中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德昂族聚居区。德昂族使用德昂语,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可分为纳盎、布雷、若买3种方言。大多数德昂族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能用汉文或傣文。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 傣族 独龙族 ☛ 德昂族 070 德昂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原称崩龙族。自称达昂,又分买、凉、布雷等支系。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人口为15462人(1990年)。分布在云南潞西、瑞丽、陇川、梁河、盈江、保山、镇康、永德、耿马、澜沧等地。与当地各民族杂居。使用崩龙语,操布雷、若买、纳盎3种方言,无文字。多通汉语或傣语、景颇语,使用汉文。其先民在秦汉时为百濮的一支,曾先后隶属于汉晋等王朝及唐宋时期之南诏、大理国。元以后则为傣族土司治下之属民。信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耕,善种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多保留原始公社制残余。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摆脱傣族土司及景颇山官的统治,实现民族平等。建立了民族乡。 ☚ 鄂温克族 保安族 ☛ 德昂族中国少数民族。原称“崩龙族”,1985年9月改为“德昂族”。散居云南省德宏地区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人口12296人(1982年)。崩龙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无文字。源于古代濮人。以农业为主,笃信小乘佛教。男子着黑布圆领大襟,缠黑、白包头。妇女穿开襟短衣。束腰、扎裹腿。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保留着父系大家庭公社残余。建国后,进行民主改革,政治、经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德昂族 德昂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云南省德宏、临沧、思茅等地。旧称“崩龙族”。人口为12,295人(1982年)。唐“朴子蛮”后裔的一部分。使用崩龙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操布雷、若买、纳盎3种方言。无文字。多信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茶。解放前,长期受傣族土司 (部分受景颇族山官) 的统治与剥削,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公社制残余。解放后,建立了民族乡。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男女婚前享有恋爱自由。民间有绚丽多彩的刺绣和雕刻艺术,有揭露反动派统治者罪恶、歌颂劳动人民爱情等内容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乐器有胡芦笙、笛、小三弦、小四弦等。舞蹈以木鼓伴奏,称木鼓舞。住房分竹楼和土房两种。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 ☚ 僧伽罗族 德意志人 ☛ 德昂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昂、达昂、尼昂、纳昂、冷、梁、汝买、纳安、诺买等,他称崩龙,旧称崩龙族。1985年9月正式改为德昂族。分布在云南潞西、镇康、梁河、盈江、陇川、龙陵、瑞丽、耿马、永德、保山、澜沧等地,其中以潞西三合山和镇康军弄等地为多,有15462人(1990年)。在缅甸、泰国亦有分布。其族源有中南半岛古老居民、濮人族属、滇人族属、哀牢族属、茫蛮族属、金齿族属、蒲蛮族属等诸说。先于傣族居住在云南德宏地区。据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永昌府和清光绪《永昌府志》言,其类似傣族,惟语言不通。男子椎髻跣足,性勇健,妇女绾髻于脑后,藤蔑圈缠腰,漆齿文身,多居山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茶,有“古老茶农”之称。操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内分布雷、若买、纳昂三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部分人兼通汉语、傣语或景颇语。住“干栏”式建筑,行“土葬”,有嚼砂、芦子等生活习俗。信奉小乘佛教,崇拜自然,相信鬼神,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宗教节日和※祭鬼树、※祭家堂、※祭蛇神等传统的宗教祭祀活动。解放前长期受傣族土司、部分景颇族山官的统治与剥削,社会经济形态落后,生力水平低下,尚保持原始公社制残余。解放后,通过社会改革,建立了民族乡,享受了民族平等和当家作主的权利,改革了原始耕作制度,发展了农业生产,修建了学校、卫生所和商业网点,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和歌舞亦获得继承和发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