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德国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翻译与研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德国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翻译与研究 德国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翻译与研究德国学者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翻译始于十八世纪中期。《赵氏孤儿》的德译本首见于杜哈德主编的德译《中华帝国通志》一书中,此书刊行于1748—1756年。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剧本《埃尔彭诺》,据德国著名学者贝德曼、雷施恩德以及卫贤等人考证,其故事情节与《赵氏孤儿》非常相似,无疑是受了《赵氏孤儿》的影响。但歌德生前并未如愿完成此剧本的改编,现仅存1783年版残本。德国早期的元曲研究主要见于《戏剧史》等论著中,如汉学家克莱因(J.L.Klein)所著《戏剧史》,1866年莱比锡出版,其中有《汉宫秋》、《灰阑记》的摘评和评论介绍。汉学家鲁道夫·冯·戈特查尔(R.von Gottschall)所著《中国戏剧》,1887年出版,其中收有《汉宫秋》、《窦娥冤》的译介。汉学家汉斯·鲁德尔斯贝尔格(H.Rudelsberger)所译《吕洞宾》、《谢天香》等,收入其专著《中国古典爱情喜剧》一书中,1922年维也纳刊出。汉学家格鲁贝(W.Grube)的专著《中国文学史》,1909年莱比锡出版,书中附有《西厢记》评介文章,并有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概括介绍。1889年汉堡与莱比锡出版的约瑟夫·西塔德(J.Sittard)专著《研究与特点》一书的第一卷,收有郑光祖《㑇梅香》的译介文字。元代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早在十九世纪就影响于德国戏剧界。1866年莱比锡出版的克莱因德文译著本《戏剧史》第三卷,其中有《灰阑记》的摘译文和评论介绍。1876年莱比锡出版了沃·达·丰塞萨(W.deFoncesa)翻译的《灰阑记》德文全译本。进入二十世纪初期,《灰阑记》还有克拉邦德(Klabund)的译本(1925年柏林出版),汉学家阿尔弗雷德·福克(汉名佛尔克)的译本(1927年莱比锡出版),约·冯·京特(J.von Guenther)译本(1953年斯图加特出版),海因茨·施洛特尔曼(H. Schlotermann)的译本(1955年慕尼黑出版)。著名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Brecht 1898—1956)曾将《灰阑记》中的包公断案故事进行了改编,题为《高加索灰阑记》。布莱希特十分尊重中国文化艺术传统,《高》剧采用了类似中国戏曲的多场次结构,而使《高》剧集中展现了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和独特的艺术风格。1948年在美国用英语上演。此剧之德文剧本1949年在柏林出版,1955年又在德国上演。后来此改编本即被译为多种文本,广为流传。1985年北京青年艺术剧院也上演了这 一剧作。汉学家、翻译家洪涛生(V.Hundhausen)的《西厢记》德文译本1922年刊出,在西方世界颇富盛名。他的《牡丹亭》全译本,1937年分别于苏黎世和莱比锡的拉施尔出版社出版,这一剧本的刊出,引起德国戏剧界的兴趣与关注。德国当代汉学家赫尔穆特·马丁(H.Martin),汉名马汉茂,其专著《李笠翁戏剧:中国十七世纪戏剧》,1968年在台湾出版,这是一部功力深厚的学术著作,书中评介研析了李渔主要剧作的内容和艺术创作特点。德国戏剧界近期正与美国戏剧研究界共同合作翻译出版《西厢记》全译本,此一新译本将加入详细的注释和导论性的研析文章,可说是德国和西方学界研究《西厢记》的新进展。另外,汉学家佛尔克(阿尔弗莱德·福克,A.Forke,1867—1944)教授曾将《汉宫秋》、《梧桐雨》等十出元代戏剧全文译出,但他生前却未能出版,后由科隆大学教授马丁 · 吉姆(M.Gimm)将这十出戏的译文进行整理校订,于1978年交由威斯巴登弗兰茨施泰纳出版社出版,列入“中国学丛书”之六。此书中所附长篇导言,对中国元代戏剧有全面系统的评介,是德国当代学界对元戏剧研究的新成果。 ☚ 法国对中国元曲的介绍与研究 俄苏对元曲的翻译与研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