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Dé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黄骅、辛集,山东之龙口,黑龙江之嫩江县,山西之长治、阳泉,新疆之塔城,湖北之监利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达斡尔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归 “入声” 部。其源不一: ❶ 《姓氏考略》 注云:“以谥为姓。” ❷又云: “汉西域有德者国,或后人以国为氏。” ❸ 《姓氏词典》据 《太平图话姓氏综》 注云: “以州名为姓氏,德州有二: 一在今山东陵县;一在四川西昌县南。” ❹达斡尔族之德姓,或为 “德力根” 氏所改,取德力根之首音谐 “德” 而为单姓。系出阿尔丹“哈拉” (姓); 或出自德都尔“哈拉”及其支属卡尔德兹氏、都松氏,皆取其“哈拉”德都尔之首音谐 “德” 而为单姓。 德dé❶品行,修養。節操。《古文苑》揚雄《逐貧賦》:“進不由德,退不受呵。”“由德”,《太平御覽》作“由人”。班固《答賓戲》:“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❷恩惠。揚雄《逐貧賦》:“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杜篤《論都賦》:“德隆於太宗,財衍於孝景。” ❸中國哲學范疇之一。與“道”一起成一對范疇。“道”指事物變化運動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指從“道”所得出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的,亦稱爲“德”。馮衍《顯志賦》:“愍道陵遟,傷德分崩。”又:“德與道其孰寶兮,名與身其孰親。”又見“德牧”。 德 德“德”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概念。宋明理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论语注》中解释说:“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讲的是实施某种原则的得获过程,从哲学上说,已经进入了“知”、“行”的范畴。但是,在我国古代,不同的哲学流派对德的理解并不相同。儒家的德是一个包容十分广泛的概念,忠、孝、仁、义、温、良、恭、俭、让都是德的内容。道家则是针对自然之“道”而言的。但对于人来说,大多指道德、品德,是一种崇高的人生修养。今天所说的德,还指一种高尚的情感信念。
(章) ☚ 廉 凤德 ☛ 德 德dé❶道德。《小雅·天保》五章: “群黎百姓,遍为尔德。”毛《传》:“百姓,百官族姓也。”郑《笺》:“黎,众也。群众百姓,遍为女之德,言则而象之。”马瑞辰《通释》:“遍为尔德,犹言遍化尔德也。”《大雅·荡》四章:“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郑《笺》:“炰烋,自矜气健之貌。敛,聚。群不逞作怨之人,谓之有德而任用之。”朱熹《集传》: “炰烋,气健貌。敛怨以为德,多为可怨之事,而反自以为德也。” 《周颂·时迈》一章:“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郑《笺》: “懿,美; 肆,陈也。我武王求有美德之士而任用之,故陈其功于是夏而歌之。” ❷恩德,功德。《小雅·雨无正》一章: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毛《传》: “骏,长也。”郑《笺》:“此言王不能继长昊天之德。”德,指上天赐给人间的恩德。《大雅·既醉》一章: “既醉以饱,既饱以德。”朱熹 《集传》:“德,恩惠也。言享其饮食恩意之厚,而愿其受福如此也。”《周颂·维天之命》一章:“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毛《传》:“纯,大。”郑《笺》:“纯,亦不已也。於乎不光明与?文王之施德教之无倦已,美其与天同功也。” ❸品德,德行。《小雅·蓼萧》二章:“其德不爽,寿考不忘。”毛《传》: “爽,差也。”朱熹《集传》: “其德不爽,则寿考不忘矣,褒美而祝颂之,又因以劝戒之也。”《小雅·白华》七章:“之子无良,二三其德。”郑《笺》: “良,善也。王无答耦己之善意,而变移其心志,令我怨旷。”马瑞辰 《通释》: “诗义盖与 《鸳鸯》篇同。以鸳鸯匹鸟,得其所止,能不贰其耦,以兴幽王二三其德,为匹鸟之不若也。”《大雅·思齐》五章:“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郑《笺》:“成人,谓大夫士也。小子,其子弟也。文王在于宗庙德如此,故大夫士皆有德,子弟皆有所造成。” ❹用如动词,施恩德。《魏风·硕鼠》二章:“三岁贯女,莫我肯德。”毛《传》:“贯,事也。”郑《笺》: “我事女三岁矣,不肯施德于我。” ☚ 牖下 德心 ☛ 德读音d·e(ˊ),为e韵目,属e—ie—üe韵部。多则切,入,德韵。 ❶道德;德行。 ❷心意;信念。 ❸恩惠。 ❹姓。 上一条: 鍀 下一条: 惪 德惪{}五7127①动鸡伸嘴啄食。江淮官话。江苏泰州。陈啟彤《广新方言》卷一:「按:今泰州谓鸡申喙啄食曰~。」②动摘。吴语。浙江温州。③叹发出「德」的声音驱牛耕田。吴语。浙江象山。樊恭烜《浙江象山方言考》:「农夫使牛耕田,有口令…欲进曰~,使之用力~~也。」   德*惪dé❶道德;品行 △ ~高望重|~育。 ❷信念 △ 同心同~。 ❸恩惠 △ 恩~。 ❹姓。 【注意】右下“心”上有一横。 德惪❶品行;道德:~行(xing)︱~育︱~望︱品~︱令~︱懿(yi)~︱公~︱私~︱美~︱贤~︱缺~︱~才兼备︱~高望重︱度(duo)~量力︱年高~劭(shao)︱仁义道~︱歌功颂~︱三从四~。 ❷恩惠;好处:~政︱恩~︱功~︱报~︱积~︱阴~︱感恩戴~︱以怨报~。 ❸心意:同心同~︱一心一~︱离心离~。 德dé❶ 道德,品行:品德│美德│德育│公德。 ❷ 恩惠,好处:感恩戴德│以德报怨。 ❸ 信念:同心同德。 ❹ 好的品行:德才兼备。 ❺ 姓。 德(5次) ❶指本性、本能。夜光何~《天》 ❷道德;德行功业。該秉季~ 恒秉季~《天》 秉~无私《章·桔》 比~好闲《大》 德dé❶道德;品德。《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论语·述而》:“德之不修。”《离骚》:“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王逸注:“言皇天神明,无所私阿。观万民之中有道德者,因置以为君,使贤能辅佐,以成其志。故桀为无道,传与汤;纣为淫虐,传与文王。”张凤翼《文选纂注》:“二语即皇天无私,惟德是辅。”金开诚校注:“皇天对人没有偏私,看谁有德就给以辅助。”《天问》:“恒秉季德。” ❷本性;本能。《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王夫之通释:“德,谓秉以为性者。”马其昶《屈赋微》:“何德,问其何等体性也。” ❸才德。《大招》:“比德好闲,习以都只。”王逸注:“言选择美人,比其才德,容貌都闲,习于礼节,乃敢进也。”汤炳正今注:“比德,皆有品德。” ❹ 恩惠;恩德。《诗经· 大雅 · 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朱熹集注:“德,恩惠也。”《七谏·怨思》:“德日忘而怨深。” ❺ 古代五行之说。指一种相生相克循环不息,当运时能主宰天道人事的天然势力。《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王逸注:“奇美太阳,气和正也。”金开诚校注:“炎德,汪瑗说,南方以火德旺,故曰炎也。”汤炳正今注:“炎德,南方属火,故曰炎德。” 德de德操 德风 德国 德望 德行 德性 德语 德育 德泽 德政1 报德 才德 大德 道德 恩德 公德 功德 积德 美德 品德 缺德 仁德 师德 失德 私德 文德 武德 贤德 宣德 医德阴德 正德 不道德 德薄才疏 德才兼备 德高望重 德威并用 以德报怨 以德治国 功德无量 年高德劭 大恩大德 歌功颂德 感恩戴德 感恩感德 离心离德 仁义道德 三从四德 施恩布德 同心同德 一心一德 以怨报德 德谟克拉西2 德dé❶恩惠:(绛珠草)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故甚至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一·10)或隐藏在家,或知其下落,早说了出来,我们也少受些辛苦,岂不念公子之~。(三三·754) ❷品德:谁知贾琏出门之后,尤二姐操持家务十分谨肃…这日贾琏进门见了这般景况,喜之不尽,深念二姐之~。(六六·1603)
德dé德❶謂“教” 也。《禮記·月令》: “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 鄭玄注: “德,謂善教也。” 《禮記·内則》:“后王命冢宰,降德于衆兆民。” 鄭玄注:“德,猶教也。” ❷猶 “福” 也。《禮記·哀公問》: “孔子侍坐於哀公,哀公曰: 敢問人道誰爲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 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 鄭玄注:“德,猶福也。” ❸猶“等” 也。《論語·述而》: “子曰: 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德。”(文謹按: “德”,通行本作“得”) 鄭玄注: “德,猶等也。”(敦煌殘卷唐寫本《論語》 鄭注) ❹調良之謂。《論語·憲問》: “子曰: 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鄭玄注: “德者,調良之謂也。” (《玉函山房輯佚書》) 《論語·憲問》: “稱其德也。” 鄭玄注: “德者,調良之謂。” (《通德堂經解》) ❺得也。《易乾鑿度》: “孔子曰: 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管三成爲道德苞籥。” 鄭玄注: “德者得也。” (《漢學堂叢書》) ❻謂恩惠也。《論語·憲問》: “何以報德?” 鄭玄注:“德,謂恩惠也。” (《通德堂經解》) 《論語·憲問》: “何以報德?” 鄭玄注: “德,謂恩惠也。” (《鄭氏佚書》) 德dé❶旧时北京古书店孔群书社货价暗码,谓数目三。参“孔、门、德、森、严、群、居、和、为、先”条。 ❷清末民初京津等北方估衣行谓大。《江湖丛谈》:“估衣行管大叫德 (德应读去声)。” 德 德作家应有的思想品质修养。据《魏书·文苑传》记载,北齐杨遵产作《文德论》,“以为古今辞人,皆负才遗行,浇薄险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温子升彬彬有德素。“刘勰也针对一些“文人无行”的现象提出过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雕而不器,贞干谁责?”(《文心雕龙·程器》) 意思是说作家只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真实的学识品德,是没有人把他当作学习榜样的。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道德文章并重,不能忽视自身的品德修养,只徒然劬劳憔悴于章句之间。扬雄《法言·君子》:“或问: 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 以其弸中而彪外也。“意思是说,言为德之表,作者高尚的道德,必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这和韩愈所说的,“夫所谓文章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揜”,是同样的意思。因之古人认为,作家除了应有宽阔的襟抱、广博的学识以外,最重要的是还应有高尚的品德。鲁迅《革命文学》:“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作者思想品德高尚,作品才能观点正确,以积极健康的内容影响读者。鲁迅这段话把作家必须有纯正的思想品质修养的道理,说得再生动深刻不过了。 ☚ 作家修养 才 ☛ 才;德○才cái(名)才能:~疏学浅|德~兼备|多~多艺|德薄~疏|~学超人。 ●德dé(名)品德:~育|~行|~高望重|这个人有才又有~|学生要~智体全面发展|缺~少才。 德←→才dé ← → cái德:道德;品行;政治品质。 才:才能。 【例】 我们的干部必须是有德有才,也就是必须忠心耿耿地为保卫社会主义事业而服务,努力学习,……能掌握业务,富有革命事业心。(朱德:《在军事学院举行国家考试时的讲话》) 德dé〖名词〗 一、道德,品行(116)。《臧哀伯谏纳郜鼎》: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所以要发扬美好的道德来让子孙看。《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德,国家之基也。——道德,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曾子易箦》:君子之爱人也以德。——君子爱人啊遵循道德。 二、恩德,恩惠(31)。《阴饴甥对秦伯》:必报德。——一定报答秦国的恩德。《诸稽郢行成于吴》:敢忘天王之大德。——怎敢忘记天王的大恩德。《唐雎说信陵君》: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
德dé〖动词〗 感德,施恩德,认为……有德(8)。《郑子家告赵宣子》:不德,则其鹿也。——不施恩德,那它就会像鹿一样。《楚归晋知罃》:然则德我乎? ——那么你感德于我吗?《季札观周乐》: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 ——勤劳而不认为自己有德,除了禹,还有谁能做到呢? 德dé❶ 道德,品德。《齐桓晋文之事》:“~何如则可以王矣?”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馨。” ❷ 恩德,恩惠。《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也。”李朝威《柳毅传》:“上帝以寡人有薄~于古今。”用作动词。感激,感恩。《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贯:侍奉。女:同“汝”。)《国语·晋语三》:“杀其弟而立其兄,兄~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 德 德对人的敬称。林则徐《与蒋攸铦》:“某自去秋解官归里,去~滋远,思~滋深。”马良《与汪康年》:“违~日久,思企愈深。” ☚ 老前辈 德星 ☛ 德*△悳deB5C2 ❶道德;品行:公~/美~/~才兼备/~高望重。 ❷恩惠;好处:感恩戴~/以怨报~。 ❸心意:同心同~/一心一~。 ❹州名。汉置,在今山东。 各种德行 各种德行天子的德行:帝德 在家乡的德行:乡行 妇女的德行:阃德 妇女应具有的德行:闺德 妇德 嫔德钗德 壸德 人母的德行:母德 饮酒者的德行:酒德 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儒素 易于实行的德行: 德 不为人知的德行:潜德隐行 潜德秘行 昔日的德行善绩:旧德 流传后世的德行:余行 身后流传的德行:余芳 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贡献:遗爱 ☚ 德行 各种程度的德行 ☛
感激 感激德 感感 感戢 荷感 感激和怀念:感念(令人~) 感激并惭愧:感愧 表示衷心感激:衔戢 书信中表示感激:荷(感荷;为~;致~) 受人好意或礼物而心怀感激:领情 知情支情 领意 内心感激:私感 心怀感激:衔感 怀感 心里感动,感激:心感 欣喜感激:欣感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感激)
另见:帮助 恩惠 感动 感谢 报答︱忘本 ☚ 感激 感恩 ☛
恩惠 恩惠恩(恩贶;恩情;恩典;恩旨;恩德;恩义) 惠(惠施;互~;实~) 德(德泽) 泽(泽惠;休泽;元泽;风泽;渥泽;膏泽) 施 煦 好儿 好处 灵润 爱日 偏指恩惠:恩仇 敬称别人所给的恩惠:嘉惠 拜嘉 佳惠 恩惠与威力:恩威 恩惠和仇恨:恩怨 仁爱恩德:仁恩 俸禄恩惠:禄泽 仁德深厚,恩惠广大:德重恩弘 恩德等遍及天下:广被四表 光被八极 光被六幽 光被四海 恩德极大:深恩大德 德侔造化 洪恩再造 某人对自己的恩惠极大:无以为报 重生再造 恩惠极大,如同重新给予生命:恩同再造 恩同再生 父母恩德无穷:罔极 恩惠等同:等惠 (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恩惠)
另见:好处 恩情 恩宠 施恩 报答 感谢 蒙恩 ☚ 恩惠 各种恩惠 ☛
仁爱 仁爱仁 惠(惠爱) 慈(慈惠) 德 恩爱 柔惠 长悌 长弟 仁爱和正义:仁义 聚集仁义:积仁 仁义深广:义渊 小的仁义:小仁小义 煦仁孑义 煦煦孑孑 薄德,缺少仁义:凉德 仁爱、仁政:惠风 仁爱的心:慈衷 恕心 仁心 深厚的仁爱的心:隆仁 仁爱慈惠:冬爱 宠爱慈惠:恩慈 心怀仁爱:存爱 皇帝的仁爱:睿慈 皇慈 未全部施与的仁爱:余爱 遗留于后世的仁爱:遗爱 天生的仁爱:天爱 风教仁爱:风爱 安抚惠爱:康惠 质朴仁爱:质仁 温和仁爱:温仁 慈善仁爱:慈仁 忠诚仁爱:忠惠 诚实仁爱:诚恕 普遍仁爱,没有私心:兼爱无私 深厚的仁爱:深仁 高度的仁爱和勇敢:大仁大勇 具有高度的仁爱之心和正义感:大仁大义 没有仁爱和情意:没仁没义 惠爱的样子:煦煦(宽仁慈爱,亲爱:仁爱)
另见:爱 慈爱 亲爱 仁德 ☚ 仁爱 慈善 ☛
善行 善行德 善举 懿行 个人的善行:私善 一种善行:一善 各种善举:众善 不为人知的善行:阴行 美德善行:福舆 极为人称誉的美德善行:鸿徽 福德善行:福善 微小的善行:片善 一介之善 特出的善行:异善 重大的善行:重善 没有善行:无行 (慈善的行为:善行)
另见:向善 为善︱恶行 ☚ 好行为 义行 ☛
道德 道德道(~行) 德(名~;怀~;立~) 天赋的道德观念:良知 灵知 品性道德:品谊 风范道德:风道 有道德:有德 谦恭有德:谦亨 年高有德:老行 长德 富于道德:裕德 贤惠,有美德:贤德 有基本的道德和教养:知羞识廉 懂得道德:知德 达到高度道德水平的:高贵 颠倒黑自,人伦混乱,道德失常:阴错阳乱 道德败坏:败德(~辱行) 堕落 落水 秽裂 文人自甘坠落:斯文扫地 变质、变坏,腐化堕落:蜕(蜕化) 腐化堕落,起了质的变化:蜕化变质 道德衰败:衰德 社会纲纪紊乱,道德沦丧:礼坏乐崩 礼坏乐缺 礼废乐崩 礼崩乐坏 乐崩礼坏 (人们生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
另见:行为 准则 规范 品德 品质 ☚ 道德 各种道德 ☛
操守 操守操(操介;操持;操立;操执;操植;操履;持操;检操) 德 节介 履立 执守 品行操守:行操 志向操守:志格 学问操守:学守 操守严谨:谨守 操守廉洁:退食自公 操守坚定:凝贞 百折不移 自己坚持操守:自守 自持 自保 假装以名节自守:设节 操守坚贞:淄磷 操守高洁坚贞:积雪封霜 操守坚贞清白:冰霜(~之操) 操守清正贞洁:冰雪 志操坚贞的象征:松柏 超脱世俗,操守高洁:濯缨沧浪 操守洁白,没有一点污点:操履无玷 称颂死者操守高洁:魂傍要离 超脱世俗,操守高洁:濯缨 怀抱清白的操守:韫素 操守不坚贞:缁磷 失去操守:自失 失身 输身 失守 失节 妇女失节:失身 破败 失花儿 晚年失足,未能始终不渝地保持节操:晚节不终 末节不终 改变操守、气节:改节易操 改柯易节 改柯易叶 改枝易叶 易叶改柯 在小的方面不严格要求自己而丧失道德操守:不守小节 (人平时的行为、品德:操守)
另见:行为 品行 品德 情操 节操 ☚ 操守 各种操守 ☛
品德 品德德 品德和声誉:德望 风范品德:风徽 容貌品德:容德 志行品德:风操 性情和善,品德很好:淑性茂质 哥哥和弟弟的品德、才能都同样好,难分,上下:难兄难弟 道德品质极好:良金美玉 品德清白廉洁:冰壸(冰壸秋月;清如冰壸) 年纪大,品德好:齿德 年高德劭 年高德重 年高德邵 德劭年高 高躅大年 品德美:琬琰 称赞人品德优美:桂馥兰香 桂馥兰芳桂馥兰馨 兰馨桂馥 兰馨桂郁 兰芳桂馥 兰芳桂馨 兰芬桂馥 兰芳桂郁 兰芳惠馨 品德和容貌都很好,得貌双全:德容兼备 品德高:德高(~望重) 品德高尚纯洁:霜洁 孚尹旁达 冰清玉润 冰玉清润 兰薰雪白 兰薰雪映 兰薰月映 冰清玉洁 冰清玉莹 冰清玉粹 冰洁玉清 冰洁渊清 玉洁冰清 玉润冰清 玉清冰洁 渊清玉洁 志行品德高洁:雪操冰心 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渊渟岳峙 品德不凡:棱节 品德、才能超群出众:亮拔不群 品德上有缺点:遗行 品德和操行都浅薄:德浅行薄 才能不高,品德不优,多是自谦:菲才薄德 菲才薄行 菲材薄德 (品质道德:品德)
另见:品质 人品 道德 德行 高尚 卑劣 ☚ 品德 有品德 ☛
教化2 教化2礼仪,教化:礼化 礼教 冠带 礼乐教化:诵弦 诵弦 道德教化:德(德教;德言) 圣德教化:玄化 风俗教化:风化 风教 俗化 美善的风教、政绩:高风
另见:修养2 品德 文化2 ☚ 教化2 各种教化 ☛ 德dé多则切,入德。 ❶道德;品德。《礼记·大学》:“富润屋,~润身。” ❷指有德之人。《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❸德泽,恩惠。《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报~。” ❹心意,情意。《书·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 ❺感激,感恩。《韩非子·外储说》:“以罪受诛,人不怨上;……以功受赏,臣不~君。” 〖德〗 粵 dak1〔得〕普 dé ❶ 道德,品德。諸葛亮《出師表》:「以光先帝遺〜。」 ❷ 善行,功德。司馬光《訓儉示康》:「古人以儉為美〜。」 ❸ 恩德,恩惠。《論語.憲問》:「何以報〜?」 ❹ 感激。左丘明《左傳.成公三年》:「然則〜我乎?」
德即普通所谓道德。中国古代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古时一般认为“道”是外在的客观要求,“德”为内在的精神态度,即对“道”的有所得。德的本义是“得”。从商卜辞到先秦文献,“德”均与“得”相通。《礼记·乐记》说:“德者,得也。”《广雅·释诂》三:“德,得也。”在物的本体论上,德为万物之得,《老子》51章说:“道生之,德畜之。”在人的存在上,人得其本质为德。《庄子·德充符》说:“德者,成和之修也。”《韩非子·解老》:“德者,得身也”。认为德是人的内在本质之完善,《韩非子·解老》说:“德者,内也。得者,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韩愈《原道》说:“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根据对人的本质的不同道德属性的区分,又将德具体化为不同的道德规范,《尚书·洪范》有“义用三德”,指正直、刚克、柔克;《中庸》有三达德,指知、仁、勇。《尚书·泰誓》说:“狎侮五常”,五常即五种德、指义、慈、友、恭、孝;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一:“夫仁、谊(义)、礼、知、信,五常之道。”又有六德、九德多种。还根据人的社会道德生活的分析,将德区分为女子四德,《周礼·天宫·九嫔》、东汉班昭《女诫》规定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在政治国家生活中,规定君王之德为“君德”,臣子之德为“臣德”;主张政治治理要依据人们的道德本性,实行“德政”、“仁政”、“礼治”、“乐治”、“孝治”等。还根据人的社会化,发展出人的道德化理论,它包括在修身、养性、德化这些理论中。中国古代“德”的概念有它独自的特色,在世界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德 197 德1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老子·五十一章》)庄子说:“物得以生谓之德。”“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庄子·天地》)《管子·心术上》提出:“德者,道之舍……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即德是道的表现。(2)道德、品德。指言行适宜,外无愧于人,内有得于心。周代统治者甚重德。《书·君奭》:“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认为王者的道德行为是其统治的根据。春秋后,德的含义进一步丰富。《左传·文公元年》:“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孔子提“德治”,要求 “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周礼·大司徒》):“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管子·正》: “爱民无私曰德。” ☚ 性 情 ☛
德 044 德即道德、品德。指言行适宜,外无愧于人,内有得于心。辞出商卜辞,作“值”通“直”。周代疑天命、重德,德作为伦理规范出现。在先秦文献里,“德”通“得”。《周书》的德,指内心的情感或信念,用于人伦上,指人的本性、品德。道家的德,指赤子的纯朴天真。春秋后德的含义丰富。“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左传·文公元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左传·文公十八年》)。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爱民无私曰德”(《管子·正》)。“所谓德者能得人也”(《鹖冠子·环流》)。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和、圣、知、温良、恭敬、谦让等。德还指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性。 ☚ 道 诚 ☛ 德 德谥号。君主与大臣之美谥。《逸周书·谥法》曰: “谋虑不威曰德。”郑樵《通志·谥略》把 “德”列为上谥。历朝谥“德” 的君主有秦德公、汉孝德皇等等。 ☚ 惠 礼 ☛ 德中国古代哲学范畴。❶指事物从道中得到的特殊规律或特性,道的具体体现。《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认为“德”为事物生存发展的根据。《管子·心术上》认为:“德者,道之舍,……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韩非也认为德为事物之道的具体表现。 ❷指品德。意为言行适宜,外无愧于人,内有得于心。周代王者重德,认为“王其德用,祈天永命”,德行是为王的根据。春秋之后,忠、信都成为德的内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倡导以德治天下。道家反对以德治政,主张不刻意于德行,并认为君主之德,重在清静无为。 德悳dé❶好的品行。如:德才兼备;道德高尚;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公德。 ❷信念。如:同心同德,离心离德。 ❸恩惠。如:感恩戴德。 德 德道教的基本教义。道教以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的学说可以归结为“道”与“德”,“道”是指宇宙本体及总的规律,是形而上的。“德”则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道”在产生天地万物时,“德”便含于万物之中,涵养与促成万物。简言之,“德”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道教经书解释为: 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 ☚ 撒旦 德鲁兹派 ☛ 德 德道教重要概念。原为道家创立,谓随顺自然,循于道,即为有 “德”。道教沿用,认为自然长生,体现 “德” 人之得道,也称之有 “德”。有时也作伦理规范的准则,与 “道” 合用,称 “道德”,并视为天地之祖。 ☚ 道 玄 ☛ 德 德道教重要概念。原为道家创立,谓随顺自然,循于道,即为有 “德”。道教沿用,认为自然长生,体现 “德”人之得道,也称之有 “德”。有时也作伦理规范的准则,与 “道”合用,称 “道德”。并视为天地之祖。 ☚ 道 玄 ☛ 德[惪]dé❶ (道德;品行;政治品质) virtue;morals;moral character:公 ~ social [public] morality [ethics];美 ~ virtue;moral excellence ❷ (心意) heart;mind:同心同 ~ be of one heart and one mind ❸ (恩惠)kindness;favour:感恩戴 ~ bear a debt of gratitude for past kindness;be grateful for; 以怨报 ~ return evil for good;repay kindness with ingratitude;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❹ (德国的简称) short for Germany ❺ (姓氏) a surname:~ 鑫 De Xin ◆德才兼备 have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equal stress on integrity and ability;possess both political integrity and ability;with both political integrity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德高望重 be of noble character and high prestige;enjoy high prestige and command universal respect;have a high virtue and a glorious name;with a lofty virtue worthy of respect; 德国 Germany; 德黑兰会议 Tehran conference; 德望 a person's moral prestige; 德行 moral integrity;moral conduct; 德行 [方] disgusting;shameful; 德语 German (language); 德育 moral education; 德政 benevolent rule; 德治 rule of virtue 德devirtue; morality 德❶virtue; morality; moral character ❷mind;heart ❸kindness;favor 我们说,非洲人民对中国有“~”。中国的先哲说过:“人之有~于吾也,不可忘也;吾有~于人也,不可不忘也。”China is indebted to the African people.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said that we should never forget what others have done for us,but we should not always keep in mind what we have done for oth ers./公~ social morality;civic virtue;social responsibility/品~ moral character; moral integrity/以~治国 govern the country by rule of virture/离心离~ disharmony and disunity; dissension and discord/同心同~ of one heart and one mind/感恩戴~ be deeply grateful;feel deeply indebted/以怨报~ repay kindness with ingratitude;return evil for good 德dé❶德薄才疏|德才兼备|德高望重|德隆望尊|德深望重|德威并施|德威并用|德言容功|德重恩弘|德尊望重
❷齿德俱尊|才德兼全|大德不酬|度德量力|功德兼隆|功德无量|功德圆满|厚德载物|秽德彰闻|积德行善|积德裕后|见德思齐|进德修业|明德慎罚|树德务滋|颂德咏功|以德报怨
❸才疏德薄|道微德薄|功高德劭|年高德劭
❹大恩大德|二三其德|丰功茂德|感恩戴德|歌功颂德|怀才抱德|怀远以德|积善成德|积善累德|俭以养德|酒后无德|离心离德|讴功颂德|仁义道德|三从四德|施恩布德|施仁布德|同心同德|行好积德|再生之德|澡身浴德|振民育德 德德,金文作      ,小篆作 。 从彳或从辵,直聲,形聲兼會意。據字形分析,“德” 的本義當與道路、行走或行爲相關,而从直聲,則所謂“德”者,似爲沿直道而行之義。或省 “彳” “辵”作 “惪”,以 “直心” 會意,直亦聲。或增 “言”爲意符。凡此似皆顯示,所謂 “德” 即謂内心、言論、行動遵循正直之道,其基本義應涵蓋思想、言論、行爲的範疇。《尚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學者解爲 “惟有道者則佑之”,是則 “有道” 即謂之德,亦即沿直道而行之義,似與古文字構形暗合。文獻或通 “得”。銘文或用道德、德行、德政等義。提示: 甲骨文有 字, 卜辭或讀爲 “陟”,其意爲登。古文獻“升” “登” “陟” “得” “德”音近或通, 當即 “德”字, 與金文第一字形正合,故《古文字譜系疏證》以爲與 “徝” “惪”本是一字,《新甲骨文編 (增訂本)》列入 “徝”字條下。 楚簡帛文作  ,皆有訛變。參見062.得字條。 德惪dé(15画)
  【提示】𢛳, 中间有一横, 不要丢掉; 心,第二笔宋体是竖弯钩,楷体是卧钩。 *德〔惪〕dé15画 彳部 (1) 品质;品行: ~育|公~|~才兼备|~高望重。 (2) 心意;信念: 同心同~|离心离~。 (3) 恩惠: 恩~|以怨报~|感恩戴~。 (4) 德国: ~语。 德 ☚ 彳部 徑 ☛ 德惪dé甲骨文从彳从十从目,没有心旁,也由于甲骨文没有心字。十在目上,就是直字。“十”就是“直”的东西。加彳旁,有直行义。西周早期金文同甲骨文。西周后期加心旁。东周以后经小篆到隶楷都相同。东周后又有悳字,从直从心,省彳旁。音义同“德”。就是异体,也见《异体字表》。直行引申为好的品行。如:德才兼备。组词如:德行|道德。又引申为一种信念。如:同心同德。 德悳★异◎异★常◎常
dé金文1、小篆1表意,从直从心,直(甲骨文、金文象目视悬锤以取直之形)为仔细看,表示修养而有得于心。(一说从心从直,表示内心正直。)隶定为“悳”。本义为道德、品行。金文2、小篆2形声,从彳,悳声,隶定为“德”。本义为升、登,假借为道德、品行等,与“悳”同,由此引申为节操。依照好的道德、品行做事而施于人就是恩德、恩惠,故又引申为恩惠等。《异体字表》以“悳”为异体字。德 金 篆 隶dé【析形】会意字。金文字形从直,从心,会正心为德之意。小篆字形以德为之,隶、楷字形从之。 【释义】《说文》:“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本义是道德,品德。[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很高。从道德又引申为恩德。又引申为信念、心愿。[同心同德]为同一个心愿,统一目的而努力。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 In Bronze Inscriptions the meaningful parts are 直(zhí,straight)and 心(xīn). In Small Seal script it turns to be 德. 【original meaning】 Morality. 德 ☚ 直 則 ☛ 0000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