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体化石weiti huashi
发现于各地质时代地层中的微小生物遗体和遗迹。它们的大小一般是以微米或毫米度量的,因此,研究微体化石必须用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微体化石保存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的是微体古生物的完整骨骼和壳体,如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等;有的是古生物骨骼中的微小部分,如棘皮动物的骨板,海绵及珊瑚的骨针,鱼的牙齿等;有的是古生物的微小器官保存为化石,如轮藻的藏卵器,植物的孢子花粉,鱼类的耳石等;有些是古生物的幼小个体或微小的成年个体,如微小的腕足类、瓣鳃类等化石。
微体化石的特点是小而多、分布广、指相灵。介形虫一般0.1~1毫米,有孔虫0.03~0.5毫米,孢粉0.03~0.05毫米,超微化石0.001~0.015毫米。但是它们的数量很多,有时一克干样中可以找到几十万个有孔虫,上亿颗超微化石,故适于钻井采样分析。所谓指相灵,是指它们对环境反映敏感,对古气候、古环境、古地理具有准确的标志作用。目前广泛地应用微体化石作为划分对比地层的标志,并用某些“标准化石”和化石组群组合来确定地层时代。在找水、找矿、找油等方面已广泛而有效地应用微体化石资料。目前,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的微体化石主要有:有孔虫、放射虫、层孔虫、苔藓虫、高肌虫、介形虫、几丁虫、牙形石、轮藻、甲藻、蓝绿藻、绿藻、红藻和硅藻以及超微化石中的球石、疑源类,还有高等植物的孢子花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