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御史大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御史大夫官名。秦漢時僅次於丞相的中央高級長官,主彈劾、糾察。班固《兩都賦》序:“公卿大夫御史大夫倪寬,太常孔臧,……等時時間作。”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官名。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管监察、执法以及掌管文书图籍。西汉时丞相缺位,往往以其递补,并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后改称大司空、司空。宋代亦有此官名,但不授正员,只为加官。 ☚ 延康 高陵 ☛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官名。秦汉始置,为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负责监察、执法,兼掌图籍文书。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汉成帝时改为大司空,东汉初改为司空。东汉献帝时复称御史大夫。三国魏时省,两晋南北朝并废不置。隋唐复置,但与汉制不同,仅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长官。 ☚ 相国 大司马 ☛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官名。秦汉始置,为中央执掌监察的最高长官,汉代并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后又改称大司空。隋唐置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宋代仅为加官,不除正员。元丰改革官制,其名并除。 ☚ 御史台 御史中丞 ☛ 御史大夫官名。始于秦代。西汉为三公之一,佐丞相理国政,兼司监察。隋唐始为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的长官。唐初御史大夫一人,从三品(后改正三品)。高宗时曾改名大司宪,武则天时御史台改称肃政台,分左右,故长官也各置一人称左右肃政大夫,后仍合并复旧称。御史大夫总掌监察司法之责,权任甚重。以“同平章事”任宰相者,有时也以御史大夫为本官。中期以后,御史大夫加检校字样者,往往被用为节度,观察等使的兼官,以重其品秩权力。 御史大夫【同义】总目录 亚相副相御史大夫亚台 亚台/亚相/副相/都老爷/都宪/掌宪 ☚ 院长 亚台 ☛ 御史大夫yù shǐ dà fū〖名词〗 御史大夫官名。秦汉时中央高官之一,位仅次于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西汉丞相缺位,往往以御史大夫补进。其主要职责为监察、执法,兼管图书秘籍。成帝时改称“大司空”。东汉更名为“司空”,主管土木工程,遇军国大事,仍有谏争之责,晋以后,多不设御史大夫。隋唐以后复设此官,但其职权之与秦汉不同,仅为御史台之长官,专掌监察执法之事,品秩与地位比前代有所降低。宋、元各代均沿袭不改。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以左右“都御史”为长官,“御史大夫”之名自此废除。清丞明制,仍以“都御史”为“都察院”之长官。 御史大夫官名。秦始置,其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图籍、秘书等事。汉沿之,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后曾易名大司空、司空。晋以后多不置。隋、唐期间,复置御史台,御史大夫为其长官。明代废而不用。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此后历代皆置。至明代改为都御史。掌察百官善恶。《汉书·百官公卿表》: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15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成帝绥和元年 (公元前8年) 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 (公元前5年) 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 (公元前1年) 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 (参见: 御史台) ☚ 御庶子 御史中丞 ☛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官名。秦始置,位次于左、右丞相。西汉初沿置,掌副丞相,司监察、执法,兼管文书图籍。常与丞相一起共同议决军国大计。丞相位缺,多由其升任。其属官有御史中丞,以明法律者为之,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又外督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成帝绥和元年 (前8) 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 (前5) 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 (前1) 复为大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并为 “三公”。东汉改称司空,主管土木工程,其监察之职任遂由御史中丞代之。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 置三公官,始复置御史大夫。魏晋承东汉之旧制,置御史大夫,乃三公之职,非专为监察长官。隋唐于御史台复置御史大夫为之长,专司监察。唐武后光宅元年 (684) 改御史台为肃政台,并置左、右两台。御史大夫亦改名肃政大夫,置2员。神龙元年 (705) 去肃政台之名,设左、右御史台。睿宗延和元年 (712) 合并为一台。宋御史大夫不除正员,但为加官。元顺帝至元五年 (1346) 复置御史台。明洪武中改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名遂废。 ☚ 太尉 上公 ☛ 御史大夫官名。秦始置,为丞相之副,掌监察、弹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相当于朝庭的监察长、秘书长。西汉时往往递补相位。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后改称大司空,东汉为司空。晋以后多不置。隋唐复置,为御史台长官,专掌监察、执法。唐以后权力己减,至宋缺而不补。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废。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我国秦汉时期官职名,掌管国家的政治经济监察职权。秦汉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各国也曾设有御史,主管文书和记事等工作,汉代以后,御史之职时置时废,职掌也有所变化,隋唐的御史专管监察和执法工作,明朝洪武年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从此便废除了御史制度。秦汉时期,御史大夫的经济监察职权,是我国独立审计职权的萌芽形式。 ☚ 宰夫 上计制度 ☛ 御史大夫yù shǐ dài fū官名,秦汉皆置,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俸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不常置。东汉无御史大夫,而仅置御史中丞。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晋以后多不置,唐朝御史台有此官,为台长官,掌纠察。明废。见《新唐书·百官三·御史台》、《通典·职六·御史台》。 御史大夫官名。❶秦朝置,统诸御史,主管监察、执法,并作为丞相的副职协理全国政务。西汉沿置,为丞相以下的最高官职,丞相有缺,多由其递补。掌文书档案,转呈臣下章奏,监察、考核内外官员。秩中二千石。西汉末改称大司空。东汉末复置,寻罢。三国吴分置左、右御史大夫。隋朝置为御史台长官,专掌监察,从四品。唐初定为从三品,武宗会昌二年(842)升为正三品。五代沿置。 御史大夫官名。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持御史台,职掌监察、执法及重要图籍文书。西汉时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丞相缺位,往往以御史大夫递补。成帝绥和元年(前8)更名大司空。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改称司空, 已成荣誉职衔。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持。魏晋南北朝不置御史大夫。隋唐又以御史大夫主持御史台。宋时御史大夫仅为显示品级的加官。 御史大夫官名。战国时有御史,为国君的秘书,在君主左右掌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秦汉置御史大夫,它一方面具有中央政府秘书长的性质,一方面又具有独立于行政系统以外的监察长的性质,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即由御史大夫递升,在中央官职中居于崇高的地位。后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去“大”字称为司空,与太尉、司徒合称三公。御史大夫转为司空之后,由中丞率领侍御史出为外台,转属少府。隋代始恢复御史大夫之名。但其时的御史大夫仅为御史中丞的改称,不是秦汉御史大夫的旧制。至唐代,始复在御史中丞之上置御史大夫一人,专掌监察、执法,而以御史中丞为其副职,唐代御史大夫名虽崇高,秩仅正三品。与秦汉时期相比,职权已轻,至宋代又多缺而不补,金元两代亦仅虚存其名。明清时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置都御史总掌监察之事,御史大夫之名遂废。参见“大司空”。 御史大夫宋前期为兼官,元丰新制为职事官。 职源秦朝已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职掌❶宋前期为检校官所带宪衔,如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分纪》卷49《检校兼官》)。 品位宋前期沿五代旧制,为正三品(《旧五代史·职官志》)。元丰新制升为从二品(《宋会要·职官》17之3)。元祐《官品令》升为正二品(《分纪》卷14《御史大夫》)。南宋时仍为从二品(《宋史·职官志》8《官品》)。其位秩,名义上是一台之主,“中丞、侍御史为之贰”(《宋会要·职官》17之3)。 简称大夫。《徂徕先生文集》卷12《上孔中丞书》:“且天子之设御史府,尊其位,崇其任,不与他府并。旧有大夫,则中丞并大夫而领其属;今大夫阙,则中丞其专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