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徙木为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徙木为信 用很高的代价换取一个使人难以相信的小收获,借此表示自己誓守信誉。 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商鞅,在周显王八年(即秦孝公渠梁元年,公元前361年),到了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见到了秦孝公,并向孝公阐述了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提出了变革政治、军事的主张。孝公听得言之有理,于是决定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为了做到该赏的必赏,该罚的必罚,使法令取信于民,行之有效,在法令公布之前,做了一次“南门移木”的试验。他派人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并在旁边挂了一幅广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口,赏赐十金。”消息传开,来看热闹的人越围越多,大家都窃窃私议,疑惑不解,不大相信真会得到赏金,因此没有一个人去扛。隔了一个晌午,木杆还是矗立在南门口。而这时布告上的“赏赐十金”一下子改成了“赏予五十金”。这时人丛中走出一个大汉,扛起木杆就走,把它送到了北门口。守门的官吏果然赏给他五十金。 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管理家都知道“信”的重要,把“信”作为将帅的五种美德之一,为了提高信用,历代将帅,想出许多办法,商鞅的“徙木为信”就是一例。 徙木为信搬移木头,表示重信守诺。多指政府出台政策言而有信。也作“徙木”。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推出改革措施前,为取信于民,在都城南门外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告示众人:谁能将其搬移到北门就赏他十金。百姓惊疑不定,没人敢去尝试。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这时,有个人将信将疑地把木头搬到北门,商鞅当场赏给了他五十金。百姓对商鞅表示信服,政令便十分顺畅地推行开来了。(见《史记·商君列传》) 守信 守信信(秉信;践信;口信;讲信用;守信用) 悬剑 ☚ 信用 诚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