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题 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是《孟子·公孙丑》中的第一篇。公孙丑,姓公孙,是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是公孙丑记录的孟子的言行。

本文中,孟子先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然后分层加以论证,说明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影响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中,“人和”起着决定性作用。并由此推论到治民、治国、治天下不能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甲之利”,而要靠“得道”,即实行“王道”、“仁政”。这和他的“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御”、“得乎丘民(民众)而为天子”等思想是一致的。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的特点是结构严谨,思维缜密。例如,文章的第四小节在充分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点的基础上,再推进一层,顺理成章地指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段间以“故曰”相连接。“故”字概括上文,“曰”字总领下文的议论,过渡极为自然。孟子接着指出使居民不迁居并不能靠划定疆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并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孟子这段话针对各诸侯国争战的状况,提出自己独特的主张,推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谓“得道”,可视作得“人和”,得人和者,人心所向,望风披靡;失人和者,人心所悖,不战自溃。这里推出的结论一正一反,正反对比,相辅相成,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严谨。

还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章末段看,孟子是反对战争的,但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孟子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而打的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

本文阐发引申,析理精微,层层深入,显得逻辑性很强;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议论气势宏大,感情奔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 文]

天时①不如地利②,地利不如人和③。

三里④之城,七里之郭⑤,环⑥而攻之而⑦不胜。夫⑧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⑨不胜者⑩,是(11)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12)非不高也,池(13)非不深也,兵革(14)非不坚利(15)也,米粟(16)非不多也,委(17)而去(18)之(19),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域民(20)不以(21)封疆(22)之界,固国(23)不以山溪之险(24),威天下(25)不以兵革之利(26)。得道(27)者(28)多助(28),失道(30)者寡助。寡助之(31)至(32),亲戚(33)畔(34)之;多助之至,天下(35)顺(36)之。以天下之所顺(37),攻亲戚之所畔(38),故君子(39)有(40)不战,战必胜矣。

[注 释]

①天时:在古人看来,包括时令、气候,甚至政治形势等,凡不是人所能控制的,都笼统地称为“天时”。②地利:有利的地理条件,如高城深池、山川险阻等。利,形容词用如名词。③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一致、精诚团结等。和,形容词用如名词。(4三)里:方圆三里,即边长三里。⑤郭:外城。⑥环:包围,名词用如动词。⑦而:是转折连词,但是,却。⑧夫(fú):发语词,无义。⑨然而;如此,却……。然,如此。而,却。⑩者:表提顿。(11)是:这(说明)。(12)城:城墙。(13)池:护城河。(14)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胄(zhòu)。(15)坚利:坚,坚固,形容“革”;利,锐利,形容“兵”。(16)米粟:泛指粮食。(17)委:舍弃。(18)去:逃离。(19)之:代“城”。(20)域民:使人民定居在国境之内。域,界限,名词用如使动词,即“使……在界限之内”。(21)以:靠,凭借。(22)封疆:疆域,国土。“封”与“疆”同义。(23)固国:使国防巩固。固,形容词用如使动词。(24)险:险阻。(25)威天下:“威于天下”的省略。威,威震,建立威望,形容词用如动词。(26)利:锐利,精良。(27)道:治国之道。这里说的“道”,即孟子主张的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28)者:指代君王。(29)多助:即“助者多”,支持者多。(30)失道:不行仁政。(31)之:到,动词。(32)至:极点,动词用如名词。(33)亲戚:这里特指父母。(34)畔:通“叛”。(35)天下;天下人,以地代人。(36)顺:归顺。(37)所顺;……顺从的优势。所,指代由“顺”而形成的某种形势。(38)所畔:指众叛亲离的暴君。所,指代不行仁政的暴君,即“失道者”。(39)君子:这里指行仁政的君主。(40)有:连词,或,要么。

[译 文]

(有利于作战的)的天气、时令不如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重要),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又不如人民的团结一心(重要)。

(譬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它的)外城(也不过)方圆七里,(敌人)围攻它却未能取胜。(既然能长期)围攻它,一定得到了有利于进攻的天时,(虽然)如此,却未能取胜,这(就证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啊。

(又如,守城的那一方)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和甲胄不是不坚固不锐利,

(储备的)粮食不是不充足,(然而遭到攻击)就弃城而逃,这(就证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啊。

所以说:不能单凭划定的边界来使人民定居在国境之内,不能单凭山川的险阻来使国防巩固,不能单凭武器装备的锐利精良来威服天下。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少。帮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父母都背离他;帮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天下人都跟

从他。(君子)凭借天下人都跟从(自己)的优势,去攻打(连)父母都背离他的(暴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子要么不打仗,(如果要)打就一定能取胜。

[鉴 赏]

这篇短论阐述了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和国家存亡的关键,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文章首先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句中连用两个“不如”,表示一个更比一个重要。用这种比较句式提出论点,使观点十分鲜明突出。

接着分两层进行论证:第一层用天时与地利作比较。如果攻方从四面包围了一座小城,可见得了“天时”,但最终却不能取胜,那是因为守方虽然城小,却占有“地利”的缘故。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的证明。第二层再用地利与人和作比较。如果守城的一方,城墙高,护城河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凭这些地利条件应该能守住,把进攻者拖垮。结果却“委而弃之”,那就是因为内部不团结,不齐心,再好的地利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而被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城者战败。这就是地利又不如人和的证明。

最后,进一步提出“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道”按孟子的原意也就是“行仁政”),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文章先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否定句式,说明了“域民”、“固国”、“威天下”都不能靠天时或地利,自然推导出要靠“得道”,进而以“得道”与“失道”的结局作对比:“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说理十分透彻,令人信服。

文中大量运用了排比句,行文气势磅礴,从而使论述具有震撼力。

字数:2108

[作者及作品简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内容涉及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对哲学、伦理、教育等问题的论述。全书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二百六十一章。文章雄辩有力,气势磅礴,言辞犀利,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对后代的散文有较大的影响。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kē),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省邹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大师,后世常“孔孟”并提,称为“亚圣”。孟子针对列国诸侯争战不已,陷民于水火的现实,提倡以施行“仁”、“义”为中心的“王道”,反对不义之战;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指暴君为“一夫纣”为独夫民贼,从而肯定武王灭纣为义举,从而在我国的思想史上闪耀着民主性的光辉。他一生以“平治天下”为己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当然他的主张不可能被那帮利令智昏的各个既得利益集团采纳,于是他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这就是留传至今的儒家经典《孟子》。
《公孙丑》篇是孟子弟子公孙丑记录的孟子的言行。本文是该篇的第一章。

《孟子》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 元曲典故 - 可可诗词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释义】意为得到正义的人,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失去正义的人,必然孤立无援。

【例句】从今莫讲贤愚,得道多助,失道寡。贤,也在他;愚,也在他。(陈草庵[中吕·山坡羊])作者超然尘外,不愿品评贤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成语。符合正义的事情,就会得到多方面支持和赞助,违反正义的事情,就得不到支持乃至遭到反对。《孟子·公孙日下》:“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a just cause enjoys abundant support and (/while) an unjust cause finds (/has) little support
❍ 无数事实证明,~。Innumerable facts prove that a just cause enjoys abundant support while an unjust cause finds little support.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He who finds the proper course has many to assist him. He who loses the proper course has few to assist him.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e dao duo zhu,shi dao gua zhu

a just cause enjoys abundant support while an unjust cause finds little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a just cause enjoys abundant support while an unjust cause finds little suppor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ɡuǎ zhù

道:道义、正义;寡:少。指正义的一方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而违背正义就失去大家的支持和帮助,陷入孤立。a just cause enjoys abundent support while an unjust cause finds little support, a just cause gains great support, an unjust one gains little, a just cause has many helpers while an unjust one finds few followers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 , shī dào guǎ zhù

正义就得到多方面支持,违背正义就要陷于孤立。《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ɡuǎ zhù

道:道义;正义。寡:少。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例】“~”,侵略者一定会落得个失败的下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e? dào duo? zhu? shī dào ɡuǎ zhu?

【释义】符合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而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和失败。
道:??. 寡:??.
??? ??? ?? ?? ????? ???? ?? ?? ??.
?? ??? ?? ?? ????? ??? ??.
【例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要是正义的事业,终究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 ??? ?? ?? ????? ???? ?? ?? ??’? ??.??? ?? ?? ?? ???? ??? ??? ?? ? ??.

符合正义就能得到广泛的帮助,反之则陷于孤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格式 会意式。
释义 道:指真理、正义。寡:少。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举例 “~”,是世界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道:道义,正义。寡:少。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
〔例〕事实已经证明:~,正义之师必胜,侵略者必败。
【提示】多作为引用语置于句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 shī dào ɡuǎ zhù

符合道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道义就会缺少援助,必然陷于孤立。也单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 shī dào guǎ zhù

道: 道义,正义。寡: 少。合乎道义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帮助,违背道义就会陷入孤立。卢跃刚《大国寡民》:“迫于党内压力,迫于民意,王保京无声无息地离开了‘礼泉县委书记’的岗位。~。没有掌声,没有话别,没有欢送会依依不舍的场面,总之,什么都没有,就这么无声无息地不光彩地走了。”
◆ 也单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dàoduōzhù,shīdàoguǎzhù

〔其他〕 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无援。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131回:“彼以武力为后盾,我以公理为前驱,~……功罪自有定评。”
△ 褒义。用于人际关系方面。
【近义】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也单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道:正义,真理。寡:少。即坚持正义与真理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和支持,违背正义和真理就要失去民心而受孤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