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题 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是《孟子·公孙丑》中的第一篇。公孙丑,姓公孙,是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是公孙丑记录的孟子的言行。 本文中,孟子先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然后分层加以论证,说明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影响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中,“人和”起着决定性作用。并由此推论到治民、治国、治天下不能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甲之利”,而要靠“得道”,即实行“王道”、“仁政”。这和他的“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御”、“得乎丘民(民众)而为天子”等思想是一致的。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的特点是结构严谨,思维缜密。例如,文章的第四小节在充分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点的基础上,再推进一层,顺理成章地指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段间以“故曰”相连接。“故”字概括上文,“曰”字总领下文的议论,过渡极为自然。孟子接着指出使居民不迁居并不能靠划定疆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并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孟子这段话针对各诸侯国争战的状况,提出自己独特的主张,推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谓“得道”,可视作得“人和”,得人和者,人心所向,望风披靡;失人和者,人心所悖,不战自溃。这里推出的结论一正一反,正反对比,相辅相成,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严谨。 还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章末段看,孟子是反对战争的,但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孟子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而打的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 本文阐发引申,析理精微,层层深入,显得逻辑性很强;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议论气势宏大,感情奔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 文] 天时①不如地利②,地利不如人和③。 三里④之城,七里之郭⑤,环⑥而攻之而⑦不胜。夫⑧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⑨不胜者⑩,是(11)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12)非不高也,池(13)非不深也,兵革(14)非不坚利(15)也,米粟(16)非不多也,委(17)而去(18)之(19),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域民(20)不以(21)封疆(22)之界,固国(23)不以山溪之险(24),威天下(25)不以兵革之利(26)。得道(27)者(28)多助(28),失道(30)者寡助。寡助之(31)至(32),亲戚(33)畔(34)之;多助之至,天下(35)顺(36)之。以天下之所顺(37),攻亲戚之所畔(38),故君子(39)有(40)不战,战必胜矣。 [注 释] ①天时:在古人看来,包括时令、气候,甚至政治形势等,凡不是人所能控制的,都笼统地称为“天时”。②地利:有利的地理条件,如高城深池、山川险阻等。利,形容词用如名词。③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一致、精诚团结等。和,形容词用如名词。(4三)里:方圆三里,即边长三里。⑤郭:外城。⑥环:包围,名词用如动词。⑦而:是转折连词,但是,却。⑧夫(fú):发语词,无义。⑨然而;如此,却……。然,如此。而,却。⑩者:表提顿。(11)是:这(说明)。(12)城:城墙。(13)池:护城河。(14)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胄(zhòu)。(15)坚利:坚,坚固,形容“革”;利,锐利,形容“兵”。(16)米粟:泛指粮食。(17)委:舍弃。(18)去:逃离。(19)之:代“城”。(20)域民:使人民定居在国境之内。域,界限,名词用如使动词,即“使……在界限之内”。(21)以:靠,凭借。(22)封疆:疆域,国土。“封”与“疆”同义。(23)固国:使国防巩固。固,形容词用如使动词。(24)险:险阻。(25)威天下:“威于天下”的省略。威,威震,建立威望,形容词用如动词。(26)利:锐利,精良。(27)道:治国之道。这里说的“道”,即孟子主张的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28)者:指代君王。(29)多助:即“助者多”,支持者多。(30)失道:不行仁政。(31)之:到,动词。(32)至:极点,动词用如名词。(33)亲戚:这里特指父母。(34)畔:通“叛”。(35)天下;天下人,以地代人。(36)顺:归顺。(37)所顺;……顺从的优势。所,指代由“顺”而形成的某种形势。(38)所畔:指众叛亲离的暴君。所,指代不行仁政的暴君,即“失道者”。(39)君子:这里指行仁政的君主。(40)有:连词,或,要么。 [译 文] (有利于作战的)的天气、时令不如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重要),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又不如人民的团结一心(重要)。 (譬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它的)外城(也不过)方圆七里,(敌人)围攻它却未能取胜。(既然能长期)围攻它,一定得到了有利于进攻的天时,(虽然)如此,却未能取胜,这(就证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啊。 (又如,守城的那一方)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和甲胄不是不坚固不锐利, (储备的)粮食不是不充足,(然而遭到攻击)就弃城而逃,这(就证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啊。 所以说:不能单凭划定的边界来使人民定居在国境之内,不能单凭山川的险阻来使国防巩固,不能单凭武器装备的锐利精良来威服天下。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少。帮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父母都背离他;帮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天下人都跟 从他。(君子)凭借天下人都跟从(自己)的优势,去攻打(连)父母都背离他的(暴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子要么不打仗,(如果要)打就一定能取胜。 [鉴 赏] 这篇短论阐述了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和国家存亡的关键,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文章首先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句中连用两个“不如”,表示一个更比一个重要。用这种比较句式提出论点,使观点十分鲜明突出。 接着分两层进行论证:第一层用天时与地利作比较。如果攻方从四面包围了一座小城,可见得了“天时”,但最终却不能取胜,那是因为守方虽然城小,却占有“地利”的缘故。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的证明。第二层再用地利与人和作比较。如果守城的一方,城墙高,护城河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凭这些地利条件应该能守住,把进攻者拖垮。结果却“委而弃之”,那就是因为内部不团结,不齐心,再好的地利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而被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城者战败。这就是地利又不如人和的证明。 最后,进一步提出“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道”按孟子的原意也就是“行仁政”),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文章先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否定句式,说明了“域民”、“固国”、“威天下”都不能靠天时或地利,自然推导出要靠“得道”,进而以“得道”与“失道”的结局作对比:“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说理十分透彻,令人信服。 文中大量运用了排比句,行文气势磅礴,从而使论述具有震撼力。 字数:2108 [作者及作品简介] 《孟子》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释义】意为得到正义的人,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失去正义的人,必然孤立无援。 【例句】从今莫讲贤愚,得道多助,失道寡。贤,也在他;愚,也在他。(陈草庵[中吕·山坡羊])作者超然尘外,不愿品评贤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符合正义的事情,就会得到多方面支持和赞助,违反正义的事情,就得不到支持乃至遭到反对。《孟子·公孙日下》:“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a just cause enjoys abundant support and (/while) an unjust cause finds (/has) little suppor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e dao duo zhu,shi dao gua zhua just cause enjoys abundant support while an unjust cause finds little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a just cause enjoys abundant support while an unjust cause finds little suppor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ɡuǎ zhù道:道义、正义;寡:少。指正义的一方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而违背正义就失去大家的支持和帮助,陷入孤立。a just cause enjoys abundent support while an unjust cause finds little support, a just cause gains great support, an unjust one gains little, a just cause has many helpers while an unjust one finds few followers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 , shī dào guǎ zhù正义就得到多方面支持,违背正义就要陷于孤立。《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ɡuǎ zhù道:道义;正义。寡:少。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e? dào duo? zhu? shī dào ɡuǎ zhu?【释义】符合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而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和失败。 符合正义就能得到广泛的帮助,反之则陷于孤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格式 会意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道:道义,正义。寡:少。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 shī dào ɡuǎ zhù符合道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道义就会缺少援助,必然陷于孤立。也单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 shī dào guǎ zhù道: 道义,正义。寡: 少。合乎道义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帮助,违背道义就会陷入孤立。卢跃刚《大国寡民》:“迫于党内压力,迫于民意,王保京无声无息地离开了‘礼泉县委书记’的岗位。~。没有掌声,没有话别,没有欢送会依依不舍的场面,总之,什么都没有,就这么无声无息地不光彩地走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dàoduōzhù,shīdàoguǎzhù〔其他〕 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无援。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131回:“彼以武力为后盾,我以公理为前驱,~……功罪自有定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道:正义,真理。寡:少。即坚持正义与真理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和支持,违背正义和真理就要失去民心而受孤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