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丢了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丢了棒 【概况】: 异名 追风棍、赶风债(《生草药性备要》),赶风柴(《本草求原》),咸鱼头(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 为大戟科白桐树属植物白桐树的根及叶。白桐属全世界约80种,中国约5种。 原植物 白桐树Claoxylon polot(Burm.)Merr. 历史 历代本草未见有记载,仅见于《岭南采药录》。云:“丢了棒木本叶大,结子成球,红色,叶甘,性平,治风湿脚痛,取叶七片,擂烂,热酒冲服,敷跌打伤,消肿散瘀,用其根浸酒,祛风痰。”《生草药性备要》亦有类似记载。 形态 灌木或乔木,高3~9m。 小枝密被白色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5~14cm,顶端与叶片连接处有2枚不明显的小腺体;叶片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短渐尖,长10~20cm,宽5~12cm,初时两面沿脉具疏柔毛,后脱落。 花小,单性,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腋生,花序梗及花柄密被绒毛,无花瓣,雄花序长14~30cm,雄花花萼3~4裂,外面被锈色短柔毛,雄蕊20~25,花粉囊上端分离,直立;花盘腺体片状,被毛,无退化雄蕊;雌蕊花萼3~4裂;子房2~3室,密被灰白色短茸毛。蒴果密被茸毛,三角状扁球形,直径约8mm,熟时红色,3裂。花果期5~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98页,图292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旷野灌丛中或疏林下。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越南至印度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鉴别 嫩枝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有时可见紫晕,具细纵条纹,被细茸毛,有多数菱形或圆形突起的黄白色皮孔,枝皮内面常呈紫红色;体轻,质脆,易折断,髓部占断面的1/2~2/3。叶互生,多皱缩,脱落,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宽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长10~20cm,宽6~12cm,先端尖,基部浑圆,有两个不甚明显的腺体,边缘具不规则的粗齿,下表面被细绒毛,叶脉隆起,常呈紫红色;叶柄长5~18cm。气微香,味微咸而涩。以枝嫩、色黄绿、叶多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性味 苦、辛,微温。 有小毒; ❶ 《生草药性备要》:“甘,平。” ” 功效 祛风除湿,散瘀止痛。 主治 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外伤瘀痛; ❶ 《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湿脚痛,酒顶,用叶7片擂酒服。敷跌打,消肿痛。其根浸酒更妙。”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鲜品15~30g);或浸酒。 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烧伤:丢了棒叶晒干研粉,消毒备用,另丢了棒以水煎2次,合并浓缩至1∶1,消毒备用。先用水剂清洁创伤面,然后撒上药粉包扎,每日换药一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