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至三无
近代魏源提出的命题,语出《默觚·学篇一》:“《孔子闲居》一篇,深明礼乐之原,与《易·系》《中庸》相表里,中人以下不得闻也。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极其所至,无至无不至。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三无。 由是发皆中节,溥博渊泉而时出之,犹天时风雨霜露无非教,地载形气风霆流行无非教焉。”(《魏源集》)其用意在于说明修养不在形式,而在彻悟修养的实质。 做到这一点,就能发皆中节,实行道德规范即如自然行为,无须外力强迫。而拘泥于有声之乐,有体之礼,有服之丧,并不能真正达到乐、礼、丧等形式所要求的本原内容。包含了要把道德修养内化为人的行为准则的合理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