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待漏院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待漏院记朝廷自国初因旧制,〔11〕设宰相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12〕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起行,煌煌火城。〔13〕相君至止,哕哕銮声。〔14〕金门未辟,玉漏犹滴,〔15〕彻盖下车,于焉以息。〔16〕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17〕四夷未附,思所来之;〔18〕兵革未息,何以弭之;〔19〕田畴多芜,何以辟之;〔20〕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21〕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22〕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23〕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24〕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25〕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26〕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27〕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28〕直士抗言,我将黜之;〔29〕三时告灾,〔30〕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31〕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32〕九门既开,重瞳屡回。〔33〕相君言焉,时君惑焉。〔34〕政柄于是乎隳哉,〔35〕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36〕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 复有无毁无誉,[37〕旅进旅退,〔38〕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39〕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40〕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41〕 〔1〕本文选自《小畜集》卷十六,是王禹偁任大理寺官员时所作。待漏院,古代百官早晨在殿外等候早朝时休息的地方。漏:漏刻,古时用铜壶滴漏来计时,百官早朝时须到漏尽门开时才可入朝,故称待漏。(王禹偁生平,见宋诗部分) 〔2〕天道:古代哲学术语,大自然。天道不言:大自然默默不言。《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3〕品物:万物。亨:亨通,指顺利生长。岁功:一年的农事收成。成:丰盛。〔4〕四时之吏,指掌管四季的神灵,即春神句芒,夏神祝融,秋神蓐收,冬神玄冥。(见《礼记·月令》)因其助天为治,故曰吏。五行之佐:指掌管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神灵。宣:疏导。气:古时哲学概念,指万物生存发展的本源。古人认为万物的生长都是因为气的运行。 〔5〕圣人:原指德性至高的人,这里是对皇帝的谀称。 〔6〕三公:古代职位最高的三位朝臣。《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以后各朝所指有别。论道:论述治国之道。六卿:古代朝廷中的各部的长官,位在三公之下。《尚书·周官》中的六卿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汉代以后指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张:张扬推行。教:教化。 〔7〕法乎天:效法于天。法:效法。 〔8〕相(xiang):辅佐。相天下: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9〕咎(gao):咎繇(yao),也作皋陶,舜时主管法律的贤臣。夔(kui):后夔,舜时主管音乐和教育的贤臣。房、魏:指唐太宗时著名的贤相房玄龄、魏征。 〔10〕夙兴夜寐:早起晚睡。事:侍奉。一人:指皇帝。 〔11〕初:指北宋建国之初。因旧制:沿袭唐代的制度。 〔12〕丹凤门:宋朝皇城的正南门,原名明德门,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改名丹凤门。 〔13〕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望楼,是百官上书、奏事的入宫之门。向曙:将要破晓。相君:宰相。火城:古代官员早朝时所燃烛火,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每大朝会,百官已集,宰相方至,列烛多至数百炬,谓之火城。” 〔14〕哕哕(hui):铃声。銮:铃。哕哕銮声:铃声和鸣。 〔15〕金门:即金马门,汉代宫门名,因门旁有铜马而得名,这里借指宫门。辟:开。玉漏犹滴:漏壶中的水还在滴,指还未到上朝的时刻。 〔16〕彻盖:撤去车盖。于焉:在此。 〔17〕兆民:万民,百姓。泰:太平,这里作使动,使太平。 〔18〕四夷:古代对中原之外少数民族的蔑称,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附:归顺。来:通“徕”,采用抚慰的方式使之归顺。 〔19〕兵革:兵器、盔甲之类,此指战争。弭:消除、止息。 〔20〕田畴:泛指田地。畴:已耕的土地。辟:开辟耕种。 〔21〕佞(ning):巧言谄媚。 〔22〕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晴六种自然现象。不和:不调和。灾眚(sheng):灾祸、灾害。荐至:接连而来。禳(rang):驱除、消除。 〔23〕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总指国家的刑法。措:废除、废止。厘:治理改革。 〔24〕忡忡(chong):不安的样子。旦:天明。九门:天子居住的宫殿有九道门,这里泛指宫门。四聪:听到四面八方情况的人,指皇帝。迩(er):近。 〔25〕皇风:朝廷的政治风气。清夷:清明。 〔26〕总:统领。总百官:宰相为百官之长,统领百官,故总百官指当宰相。食万钱:极言俸禄的优厚。幸:幸运。宜:应当。 〔27〕复:报复。逐:放逐。 〔28〕奸人附势:奸佞的小人趋炎附势。陟(zhi):提拔,进用。 〔29〕直士:正直之士。抗言:直言谏诤。黜:贬抑。 〔30〕三时:指春、夏、秋三个农事季节。 〔31〕弄法:以不严肃的态度对待国家的法令。 〔32〕慆慆(tao):乱纷纷的样子。假寐:打瞌睡。 〔33〕重瞳:相传舜帝的眼睛里有两个瞳人,这里代指皇帝的眼睛。屡回:屡次顾盼,注视。 〔34〕惑:被迷惑。 〔35〕政柄:国家政权。隳:毁坏。 〔36〕死下狱:下死狱,判死刑。投远方:被流放或发配到边远地区。 〔37〕无毁无誉:既无败坏朝政被指摘,又无善政可称道。 〔38〕旅进旅退:随众人的进退而进退。 〔39〕窃位:这里指窃取宰相的高位。苟禄:苟且享受奉禄。备员:虚充(宰相)职位。 〔40〕棘寺:大理寺的别称,是掌管刑狱的最高机构。小吏:王禹偁对自己官位的谦称。 〔41〕志:记,题写。规:规戒,劝诫。 这篇文章题目为“记”,实际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把贤相、庸相在待漏之际的思想活动、内心世界分别用八个排比句表现出来,表明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文中寓议论于记事,寓议论于形象化的描绘,避免了单纯的议论的枯燥,这种构思新颖而独特。语言上一扫宋初文坛浮靡的习气,质朴而不呆板,平易而不浅陋,遣词造句,颇见功力。对偶和排比的大量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形式上的整齐美。骈散相间的文笔使文章生动活泼。王禹偁文章内容的积极和艺术表现上的成功,给宋初文坛带来了新鲜空气,此篇也成了千古名作。 《待漏院记》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②,何谓也? 四时之吏,五行之佐③,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⑤,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相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⑥,示勤政也。乃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⑦。相君至止,哕哕鸾声⑧。金门未辟⑨,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 四夷未附,思所来之; 兵革未息,何以弭之⑩; 田畴多芜,何以辟之; 贤人在野,我将进之; 佞人立朝,我将斥之; 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11); 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12)。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13)。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14),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 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子女玉帛,何以致之; 车马玩器,何以取之; 奸人附势,我将陟之(15); 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16),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 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17),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18)。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19),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 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20),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21),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释】 ①待漏院: 百官清晨进宫等候上朝的休息处,唐元和初年开始设置。大臣须等到漏尽时才能入朝,故名。漏,漏壶,古代以滴水计时所用的铜壶,此处指代时间。②天道: 指大自然。岁功: 一年中寒暑换代的自然功能。③四时之吏: 掌管四季节令的天神。上古设官,就曾以天地四时为名,如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分掌教育、军事、司法、财政等职。五行之佐: 辅助掌管金、木、水、火、土的天神。④三公:泛指朝廷最高长官,即太师、太傅、太保。六卿: 泛指中央各部长官,有太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张其教: 张扬、推广圣人的教化。⑤咎 (gao)、夔(kui): 即皋陶(yao) 和后夔,都是舜的贤臣。⑥丹凤门: 北宋国都汴京皇城的正南门。⑦北阙: 皇帝接见群臣议政的宫殿。大臣办公处所一般在皇宫之南,故称皇宫为北阙。阙,宫门前的望楼,代指宫殿。向曙: 天快亮了。相君: 对宰相的敬称。火城: 封建时代百官早朝时,车骑周围布满华烛数百柱,使皇城像一片火海。⑧哕哕 (huihui): 象声词,此处指有节奏的车铃声。⑨金门: 金马门,汉代一宫门,因门旁有铜马而得名,此处借指宫门。⑩兵革: 兵器盔甲,指战事。弭(mi): 平息,消除。(11)六气: 指阴、阳 (晴)、风、雨、晦(昏暗)、明这六种自然现象。灾眚 (sheng): 灾祸。荐至: 重复、频繁发生。禳(rang):古代以祭祷消除灾祸的一种迷信活动。(12)五刑: 五种轻重不同的刑罚 (笞、杖、徒、流、死)。措: 废止。厘: 治理,改正。(13)九门: 天子宫廷内设九门,此处泛指宫门。四聪:能听到四面八方反映的人,指国君。聪,听觉灵敏。(14)皇风: 朝廷的风气。(15)陟(zhi)之: 提升他 (坏人)。(16)三时: 春、夏、秋三个农忙季节。(17)私心慆慆 (taotao): 个人打算没完没了。(18)重瞳(tong):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仁,此处泛指皇帝的眼睛。屡回:时时回顾、注视。(19)隳 (hui):毁坏。(20)旅进旅退: 随众人进退。旅,共同、一起。(21)棘寺:掌管司法的中央机构大理寺在宋代的别称。 【译文】 老天默默无语,可是万物却能顺利而繁茂地生长,庄稼每年按时获得丰收,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掌管四季和五行的天官天吏在疏通运行它的元气啊。圣明的君王从不宣扬自己的德政,然而老百姓却甘愿亲附,普天下也能太平,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是因为朝廷的最高长官在研讨治国之道,而六部的官员也分别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推广了君王的教化啊。由此便可以了解君王在上面安逸无为,而臣子在下面辛勤劳苦,是取法于天的缘故啊! 自古以来善于辅佐国君治理天下的相才,从皋陶、后夔,到房玄龄、魏徵,是屈指可数的。他们不仅具有美好的德行,也都是尽力辛勤奉公的。况且早起晚睡,侍奉国君,百官还都这样做,更何况是宰相呢! 朝廷从建国初期,就因袭唐朝旧有的制度,在皇城丹凤门的右边设立了宰相的待漏院,表示要辛勤料理政事。当那宫殿望楼微见曙光,东方还没有大亮的时候,宰相已经起身赴朝,辉煌的灯光将皇城照耀得光亮通明。宰相的车驾来到,鸾铃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时宫门还没有打开,玉壶里的更漏水还在不停地流滴。于是,宰相撤除车上的篷盖,下车后在待漏院里休息。在等候上朝的时刻,宰相大概是在考虑许多问题吧? 他或许想到: 众多的百姓还没有过上太平的日子,应考虑怎样使他们得以安宁; 边疆的异族还没有归附朝廷,想什么办法使他们诚服、朝贡; 战火还没有停息,用什么方法去平乱息兵; 许多田地都荒芜了,怎样才能重新开垦、种植; 贤明的人啊还屈身草野,我将要举荐重用他们; 奸诈的小人正在朝做官掌权,我将要把他们罢免贬斥; 阴晴、风雨、晦明这六气不能调和,灾祸接连发生,我情愿辞去相位来祈求上天消除灾殃; 笞、杖、徒、流、死这五种刑罚运用不当,欺哄诈骗的行为天天发生,应请求皇上修明德化来把它整顿好。忧国忧民的心啊是这样不安,期待着天亮啊入宫上朝。宫门终于打开了,能耳听四方的国君就在近前。宰相说出了心里话,国君采纳了他的意见。国家的政治风气因此清明平静,黎民百姓也因此而富裕安乐。如果能像这样,那么统领百官,享受优厚的俸禄,就不是侥幸得来,而是理应如此啊。 他或许想到: 私仇还没报复,得设法将仇人赶走; 旧日的恩情尚未报答,得想法使恩人荣耀; 奴仆美女金玉丝绸,怎样才能搜刮到手; 香车骏马古玩珍器,怎样才能巧取掠得; 奸佞小人趋附我的权势,我就要尽力提拔他; 正直的人敢于说直话顶撞我,我就要削除他的官职; 春、夏、秋三季都有报告灾情的,皇上面有愁容,要编造花言巧语使他高兴; 官员们滥用王法欺压百姓,君主听到了怨言,就要装出奉承的样子去讨好他。满脑子私念纷至沓来,坐在待漏院闭目养神。宫门已经打开,国君时时环顾四周。宰相进了谗言,国君受了迷惑。国家的政权因此衰败毁坏,国君的位置也因此而摇摇欲坠。如果像这样,那么死在牢中,充军到很远的地方,并不是运气不好啊,而是理应如此。 由此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政权,亿万人民的性命,都系在宰相的身上,能不小心谨慎吗?还有那种既没有好名声,也没有坏名声,跟着群臣一道上朝,又一起退朝,白白地占着宰相的位置,享受宰相的俸禄,只是滥充官数而一心想保全自家性命的宰相,也是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大理寺的小官员王禹偁写出这篇文章,请求刻在待漏院的墙壁上,用来劝诫那些掌管国家大权的人。 【鉴赏】 本文通过对大臣们在待漏院临朝前的不同心态的对比描写,颂扬了忧国忧民、敢于直谏的贤相,鞭挞了营私弄权、谄上欺下的奸臣,指责了窃据高位、碌碌无为的庸员,从而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明确指出要使国家清平、百姓富足,就只能任用一心为国为民、勤政谨慎的宰相。 首段从天道到圣人,从自然到社会,从宏观到微观,由远及近,以古论今,自问自答,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起笔便以 “勤” 字作为全篇立论的依据,给人以大气凛然、堂堂正正之感。接着紧扣 “勤”字,简介待漏院的来历、作用,其中穿插了宰相入院待漏的动态、情景的细腻传神的描写,绘声绘色的细节刻画使这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生动鲜活,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第三段自然地引出“思”字,以之为线索,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文中细致设想的贤相忧国忧民,寄寓了作者的愿望。第四段曲曲勾绘出权奸、庸臣丑恶阴暗的心态,表现了作者的嫉恶如仇、憎爱分明。在三四段中,作者分别用八个 “之”字,将当时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和官场腐败现象作了精当的简述,给人以鞭辟入里、庄严整肃、高度概括、对比强烈之感。第五段总结说明一国的政治、万人的性命系在宰相一人之手,为相者务须小心谨慎。本段的 “慎”字与起笔的“勤”字遥相呼应,使全文收得紧束周密。末句的风趣谦称点明自己为文的良苦用心,给人以余音缭绕之感。 细读本文,不难看出,尽管文章“似箴似铭”、“非骈非散”,都继承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一面,具有平易晓畅、结构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等特色。作者在行文中既注意了句式的整饬,句法又根据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前后注意了对比、呼应,两相参照、妥帖配搭。 字数:3623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388-391页. 待漏院记 《待漏院记》北宋王禹偁撰。成文时间约在宋太宗淳化年间(990—991)。这是一篇以“记”为体裁的政论散文。文章褒扬了贤相,贬斥了奸相和庸官,以此规讽朝臣谨慎修德,勤于国事。此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正反对比,明褒贬爱憎。全文五百余字,共分五段。前三段描述了“有其德”、“务于勤”的宰相,后两段勾勒了“窃位以苟禄”的佞臣和庸相。正面描述的前三段和反面勾勒的后两段,从各个方面展开对比:贤相与奸臣及庸官不同的作为、他们对国家所起的作用及各自的结局。通过这些对比,作者讽谏朝臣的用意,跃然纸上。 ☚ 代王昭君谢汉帝疏 唐河店妪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