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彬县大佛寺石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彬县大佛寺石窟 彬县大佛寺石窟石窟寺。原名应福寺,后改名大庆寿寺。位于今陕西彬县城西北10公里处。石窟分为三部分: 中部为大佛窟,东南是千佛洞,西南为小窟群。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直径21、高30米,穹庐顶。内雕一佛二菩萨,释迦牟尼佛高24米,肩宽13米,结跏趺坐于六角莲花台上。两边菩萨各高约5米,文静侍立。佛与菩萨背光雕坐佛7尊,飞天19身。窟内有龛70个,造像1000身,小者仅20厘米。窟前为50余米高的三层楼阁。千佛洞共三窟,正中为方形,两边为长方形,其内相通。窟内雕佛、菩萨像数尊,窟壁浮雕舞伎等人物像三百多幅。小窟群俗称“罗汉洞”,有4个小窟。其中3个窟内雕佛和菩萨像一尊,浮雕60多幅经变故事,并有唐宋以来游人的题记。大佛窟有贞观二年(628)题记; 其余约造于北朝时期。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慈善寺石窟 阁子头石窟 ☛ 彬县大佛寺石窟 彬县大佛寺石窟石窟寺。原名应福寺,后改名大庆寿寺。位于今陕西彬县城西北10公里处。石窟分为三部分: 中部为大佛窟,东南是千佛洞,西南为小窟群。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直径21、高30米,穹庐顶。内雕一佛二菩萨,释迦牟尼佛高24米,肩宽13米,结跏趺坐于六角莲花台上。两边菩萨各高约5米,文静侍立。佛与菩萨背光雕坐佛7尊,飞天19身。窟内有龛70个,造像1000身,小者仅20厘米。窟前为50余米高的三层楼阁。千佛洞共三窟,正中为方形,两边为长方形,其内相通。窟内雕佛、菩萨像数尊,窟壁浮雕舞伎等人物像三百多幅。小窟群俗称“罗汉洞”,有4个小窟。其中3个窟内雕佛和菩萨像一尊,浮雕60多幅经变故事,并有唐宋以来游人的题记。大佛窟有贞观二年(628)题记; 其余约造于北朝时期。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慈善寺石窟 阁子头石窟 ☛ 彬县大佛寺石窟 彬县大佛寺石窟binxiɑn dɑfosi shiku位于彬县县城西10公里大佛寺村。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628)基本建成,此后历代多有重修。据寺内题刻记载,唐称应福寺,北宋改名庆寿寺,明以来俗称大佛寺,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雄伟而得名。全寺因山起刹,雕石成像,共130多孔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立体崖面上。共有佛龛446处,造像1980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大佛窟是大佛寺最大的石窟,窟平面成半圆形,径约34米,高31米。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塑像3尊。阿弥陀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宝石蓝螺髻护顶,秀眉慈目,说法印,趺坐于莲台之上。大佛头像后有2道圆形雕刻花边、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着19个飞天,构成富丽祥和的背光。侍立于两侧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身高15.6米,头戴宝冠,身着华丽缨珞,神态恬静。此外,窟内佛龛尚有造型各异的小造像400余尊。此窟规模宏大,造像庄严、雕刻精美,是唐代石窟造像艺术中的杰作之一。千佛洞位于大佛窟东侧,为中心柱室结构,由3个相连的小洞组成,两边较深,中间略小。窟中造像有300余尊,除少数为圆雕外,大部分是浮雕。四壁各龛内,大多是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呈现优美的大“S”形,形象千姿百态,大多袒胸露腹,飘逸飞动,如歌如舞,反映了唐代自由开放的社会风尚。罗汉洞位于大佛窟西侧,由4个小石窟一线连缀而成,有100多个高低各异的造像。窟中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像,余为其弟子、菩萨、力士、金刚等造像。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之一是文殊菩萨,坐狮背双圆莲瓣中,气势威武。狮颈系铃,狮尾摆动,给人以长嘶奔腾的动感。丈八佛窟又称“应福寺”,在大佛窟以西200米处,沿山开凿的9孔小石窟布在崖面上。造像以丈八佛为主,高7.5米,两旁侍立菩萨均高5.8米,共有各种造像108尊,风格古朴凝重,大多破坏严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萧何墓 彬县大佛寺关帝庙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