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法国中国古诗之研究
本世纪下半叶,由于著名汉学家戴密微教授的倡导,法国汉学家在汉赋、汉诗和魏晋诗歌这些无人问津的园地上进行开拓,以著名汉学家侯思孟、桀溺和华裔著名学者吴德明等为代表,遂形成了法国汉学界中国古诗研究队伍的第二代。
在戴氏的培育下,他的高足皆为中国古诗研究队伍中的佼佼者,其研究成果在东西方学界名声振振,实不可不刮目相待。诸如:侯思孟的力著《稽康的生平与作品》(1957年版),由於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底,使稽康这一人物复杂真实地再现出来。全书体现了阮籍狂热地趋向宗教这一主题,这是受苦痛的时代和个人悲涼命运的折磨,所必然产生的结局。作者並异常周密地考察了他的中国和日本前辈学者们所作的种种矛盾的诠释,而他的分析完全出自个人的观点,他揭露了历来对稽康所作的批评的偏见。桀溺的专著《古诗十九首》(1963年巴黎版),从古诗的抒情特点、结构艺术和新创的悲观主义三方面加以论述,同时与《诗经》,特别是《楚辞》的渊源关系上考析、联系、比较,从而探研出古诗的独特性,并认为正是古诗本身具有的这种独特的更新力量,使“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博得“诗母”的美誉。同时作者认为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戏剧家所遵奉的时间、地点、动作“三一律”的特征也可以从“古诗十九首”中辨认出来。《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源: 关于汉代抒情诗的研究》(1968年莱顿版),是桀溺研究汉诗的又一部重要著作。此书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牧女与蚕娘》(1977年日内瓦——巴黎版)是桀溺研究汉诗的新成果。作者采用考证、评论和比较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汉乐府《陌上桑》和法国十二世纪行吟诗人马卡布(Morchabru)的牧羊诗进行追根溯源的考察,论述了法国牧女诗和中国桑园文学的历史衍变及其在各自文学中的地位,作了平行的比较。这是一部高质量的极富深度的研究专著。总之,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法国当代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界可谓实力充实,特别是汉诗的研究呈现出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势态,较之以前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关于法国当代中国古诗研究概况,可参见钱林森教授主编的《牧女与蚕娘》一书,此书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