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归有光《项脊轩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归有光《项脊轩志》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以斋室为描写对象,展开叙事抒情,前已有刘禹锡《陋室铭》。《陋室铭》用韵文形式,主要抒发个人情志,体格短小。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虽也有近似的感想(“项脊轩”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陋室”),但作者却用散文形式,多叙家常,故别具风味。作者因远祖归道隆住在太仓(今属江苏)的项脊泾,遂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是分两次写成的。前三段写于十九岁时,是本文;“余既为此志”以下一段则是十余年后,作者览旧作而续写的。故全篇合为四段。 从篇首到“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为第一段,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况,是文中着意描写轩室环境的部分。先记项脊轩的“前身”,旧时南阁子破旧的情景。一是很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二是很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三是漏雨:“雨泽下注”。四是昏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总之,是一间不折不扣的陋室。经作者添窗检漏,一番修葺之后,始得不漏不暗;又由于花木之置,小小轩室,居然成为胜境,成为幽雅的书斋。此节在全文最具文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段,同时又是一个转折,进入第二段。从写环境转入写人事的变迁,由可喜转入可悲。又分数层。先一层写庭院的几经变故,即诸叔伯分居前后,庭院由通到隔(“始为篱,已为墙”)的经过,“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等句写分居后的凌乱。客观的叙说家庭琐事中,寓有人世沧桑之慨。此可悲一也。进而通过家有老妪说亡母旧事,写家庭人事变故。须知作者生母去世时,他年龄尚小,所以母亲的形象在他是记不分明的(参《先妣事略》)。而那位老妪既是祖母的婢女,又作过两代人的奶妈,通过老妪来追忆旧事,是自然入妙之笔。她所说的,不过是先前母亲曾在何处站过,曾有过一些什么对话,然而就是这些平淡处,最为关情。“儿寒乎?欲食乎?”短短的两句,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闻儿啼而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这种追忆,无疑会引起过早地失去母爱的作者的伤心。此可悲二也。再有便是作者自己对祖母的追忆。那段往事似乎也很平常,却同样洋溢着淳厚的人情味。“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垂问,和“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自语,以及持象牙朝笏的一段勉励,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以上回忆,看来不过是家庭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然而“一枝一叶总关情”,而且是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所决定的至深之情,即人子之思和伤逝之痛,难怪作者说“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以下又带过一笔叙轩中幽静与轩屡遭火而幸存,均关题意。其中轩中关门读书,闻足音而辨人一节,不但善写日常细微感觉,而且还写出了一个耐得寂寞的读书人形象,为下段议论伏笔。姚鼐说:“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本段即其例证。 第三段即项脊生(作者自称)的一番议论。作者以守丹穴的巴寡妇清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与处败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附,既自慨局促,又有自矜抱负之意。故语末虽以“坎井之蛙”自嘲,又未尝不含有对凡夫俗子的反讽与孤芳自赏的意味。 最后是若干年后的补记。续写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寓有新近的悼亡之情。文中记妻生前琐事,亦平淡中见隽永,与前文格调毫无二致。“不常居”三字似可收束全文,然文末又摇曳生姿,写到亡妻手植的一树枇杷“亭亭如盖”,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思,较之“墓木已拱”之类成语,尤觉余味无穷,饶有新意。 总之,此文在叙事上以白描见长,抒情亦以素朴为本。老老实实地回忆,平平常常地叙述,其淡如水,其味弥长。恰如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归公墓志铭》)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乃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可以移评归文的。行文散漫,似随口道来;然而无论写景、叙事、抒情,均围绕“项脊轩”这个中心,故能形散而神聚。虽总以素笔为主,但也有变化。如第一段稍具文采,与后文的质朴不同,却正与可喜可悲的情感变化、对照相吻合。故不能说作者在写作时毫无“匠心”。 〔注〕太常公:指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昶字仲昭,昆山人,明成祖永乐进士,曾任太常寺卿。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蜀清”三句:《史记·货殖列传》:“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朱砂矿),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归有光《项脊轩志》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十八岁时的作品。大约在三十岁时,又增补了最后一段。 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从开头到“珊珊可爱”,写项脊轩之老旧、狭小、破陋、修葺、可爱、令人陶醉。作者一层层写来,通过对项脊轩这个小小的老旧房屋的客观描绘,使我们始而为之蹙眉,继则展开眉心之结,而后眉开眼笑。文章的关键,在于“修葺”前后的对比。未修之前,这个“百年老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使人发愁,“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见不到阳光,“日过午已昏”。有时,几乎无处可以安放一张书桌。修葺之后,同样大小的老屋,不破、不漏、不暗、不愁,安宁、整饬、光明、美好,有日、有月、有花、有鸟;日光下,庭院中有兰桂竹木,日影反照,室中洞明。“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并且,庭院清静,书房闲雅;“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主人兀坐房中,“偃仰啸歌”,世间万物,都仿佛与主人会心一体,互不相扰。人与花、与鸟、与月、与日、与项脊轩,融化为一,相得如友。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还有什么人间之境比这样一间小小书房更使他感到安闲喜悦、自得其乐的呢?读者仔细吟味,便感到自己也暂时离开了尘世的喧嚣,来到了一个无人清境,心神的烦劳得到了最好的消散。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读了前半,使人感到辛酸,会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读了后半,会使人油然心喜,感到心灵的安谧。这便是艺术!很多读者反复阅读《项脊轩志》,不觉其厌。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能够使读者在精神上得到一种特有的享受和调节,使人如饮醇醪。这是唯有美好的大自然和真正的艺术珍品才能给予人们的。 第二段,从“然余居于此”至“殆有神护者”,由环境描写,转而叙事。前一段,重点写可“喜”这一段,重点写可“悲”。喜中有悲,悲中有喜。人生况味,原本如此。全段共写了四件事:一写“诸父异爨”,一写母亲的无限慈爱,一写祖母的殷切期望,一写项脊轩屡遭火灾而未焚,“殆有神护者”。有的事令人辛酸,有的事令人哀伤,有的事令人鼓舞,有的事令人惊喜。一段文章中,混合着各种滋味。读者阅读时,不免感慨多端。 在以“孝”传家的中国,一家人分居异炊,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特别是对封建社会里那些有财产、有地位、有文化的大家庭来说,就更会感到可哀。因为这预示着家道中衰。作者写这件家庭大事,表面上看很平静,不动声色,只不过如实地记写了一些琐事:“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一个本来比较宽敞的完整庭院,被分割得凌乱不堪。“东犬西吠”,自家的狗不认自家的人。“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到处是很伤面子的事。“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同一家人,愈来愈加疏远,隔阂越来越深。在这些看似平静的记述中,饱含着作者内心的酸楚。对于一个世代诗礼传家的大家子弟,一个当时还涉世不深的青年,他刚刚开始思考人生,就遇上家庭的这种分裂、变化,必然要在他敏感的心灵上留下伤痕。这就如同用苇篾划割过的肌肉,表面上似乎看不到伤口,却在一点点渗出血珠来。唯有受伤人自己才知道这伤痛是何等的尖利。 家庭中这些令人感到悲凉的情景,必然使人首先想到温暖的母爱。下面,作者自然地引出他的母亲。归有光八岁时,母亲就已亡故。在他的心目中,关于母亲的每一点回忆,自然都会引起温馨、美好,而又悲伤、痛苦的感情。他为去世的母亲写过一篇《先妣事略》,清代著名散文家梅曾亮说:“归熙甫(有光)撰《先妣事略》,皆琐屑无惊人事,失母者读之,痛不可止。”(《柏枧山房文集·艾方来家传》)《项脊轩志》中写母亲的文字,有相同的特点。所写“皆琐屑无惊人事”。可是,她却如同明星一现,使人分明看到一个大家闺范的美好形象。她性情温良,待人宽厚,对儿女充满母爱,时时关怀着孩子的温饱;同时,她又在一些极其细微的地方,表现得很有教养,是一位深知闺仪的淑女。老奶妈喂养了归家两代,彼此如同一家人,感情很深。她对归有光的亡母,所知定然甚多。作者却从众多的往事中,过滤出这样两件极琐细的事:“某所,而母立于兹。”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文章绘形绘声,使人感到这位早已故世的母亲恍惚还在人间,她的身后有一圈圣洁的光环。因此,老妪“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中间饱尝母爱温暖而又失去了母亲的人,大约也会象梅曾亮所说:“读之,痛不可止”吧! 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房。中国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读书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仕进,并通过仕进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这是当时读书人的志向所在。作者写了过早去世的母亲,自然想到此后抚育自己成人的祖母,同时也自然想到如何通过发愤读书,重振这个已经衰落的家庭。这两条思路合乎情理地会遇在一起,使作者写出了有关老祖母的回忆。此时,作者已经束发成童,关于祖母的记忆一定还有很多。他只选写了一段:“一日,大母过余……顷之,持一象笏至……”当时,作者尚未成名,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忆旧、抒情,同时也是为了述志。这段回忆中包含着自许、自励之意。文中对于老祖母的描写,非常逼真:“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字面上看似乎是对于孙儿的责备,但却充满疼爱,语句中又饱含着这位老人的喜悦与期待。“比去,以手阖门,自语”,“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些动作、这些絮语,都只能出自一个已经年迈,却对未来充满殷望的老祖母之口。从她的絮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她的心情、她的经历,甚至仿佛看到她含着辛酸的喜悦,带着微笑的泪光。作者的描写维妙维肖。作者没有写更多的话,也没有正面写自己听了这些话之后,如何受到教育,如何立志实现祖母的愿望,更没有在记事之后便紧接着写什么豪言壮语,只说:“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者回忆往事时激动的心情,和他不凡的志向,读者却不难领会。 有了以上这些含蓄深厚的描写,下面一层写“扃牖而居”,即闭户读书,又写“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就不难理解了。“神护”之语,当然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说法,但是,这些话出自一个旧时代读书人之口,则是作者对远大前程的自我期许,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兴奋和自信。 所删第三段:“项脊生曰”至“其谓与陷井之蛙何异”。归有光以自己和先代巴寡妇清、诸葛孔明等名人相比,又说到“井蛙”,话语虽然婉转,言似自讽,却不难看出作者少年锐进,以英才自许的心情。归有光当时年仅十八岁,祖上有不少人做过官,他有这番心情,完全是正常的。这正反映了当时一般读书人共同的思想感情,颇有代表性。 归有光写完以上这篇《志》之后五年,嘉靖七年(1528),作者二十二岁,妻子魏氏嫁到归家。夫妻感情很好。其后六年,嘉靖十二年(1533),妻子不幸病故。这对归有光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怀着满腹深情,补写了最后一段。笔法仍如前文,用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情。文中没有写什么大事,更没有写什么浓情蜜语,只不过写了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归宁,述诸小妹絮语;妻死,室坏不修;最后写了妻子生前手植之树亭亭如盖。可是,作者妻子之可爱,夫妻感情之深笃,妻亡后心情之惨痛,以及他对妻子的深切悼念,全都包含在这些淡淡的笔墨中了。这些清深淡远的描写,反倒比那些呼天抢地的呼号更能打动人心。结尾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言尽而意未尽,余音袅袅,写出了无限的哀思。作者写作时沉浸在一种追思往昔的复杂情绪之中,笔端便时时缭绕着一缕轻云,如纱如梦。因此,它对读者便有非凡的魅力。古人以醇厚评文,归文可以当之。和归有光同时代的王世贞,在《归太仆赞》中说:“其所得意,沛如也,不自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王锡爵《归公墓志铭》云:“行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嗟叹之,淫佚之,自不能已已!”黄宗羲《明文案》说:归文“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之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这些论述都很值得深思。 归有光《项脊轩志》项脊轩①,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 渗漉②,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 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 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③,亦遂增胜。借书满 架,偃仰啸歌④,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 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 异爨⑤,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⑥,鸡栖于 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 母婢也⑦,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⑧,先妣尝一至。妪 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 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 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⑨?”比去⑩,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 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11),曰:“此吾祖太 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12)。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 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13),久之,能 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14):“蜀清守丹穴(15),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16),世 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17),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 谓与埳井之蛙何异(18)?”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 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 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 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9)。 【注释】①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房名。归氏远祖曾居住江苏太仓项脊泾,故 取以名轩。另有一说,形容房小,如在项背之间。②渗漉(lù):渗漏。③栏楯 (shǔn):栏杆。竖的叫栏,横的叫楯。④偃仰:俯仰。啸歌:大声吟唱。⑤异爨 (cuàn):各起炉灶做饭,意即分家过日子。⑥逾:穿过。庖(páo):厨房。⑦先大 母:去世的祖母。⑧中闺:妇女居住的内室,此指母亲的住房。⑨大类:很像。⑩ 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11)象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着的长方形手板, 用象牙制成。(12)太常公:指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字仲昭,曾任太常寺卿(掌管 祭祀礼乐的官员)。(13)扃(jiōng):关。牖(yǒu):窗户。(14)项脊生:归有光的自 称。(15)蜀清:秦时巴蜀(今四川省)一位名叫清的寡妇。她祖先发现一个出产朱 砂的矿穴,几代人连续开采,获得巨利,清以财自卫,别人不敢侵犯。秦始皇为她 筑“女怀清台”,以示表彰。丹穴:出产朱砂的矿穴。(16)方:当,正在。昧昧:不明, 指没有名望。隅(yú):角落。(17)扬眉瞬目:形容得意、高兴的情状,神采飞扬。 瞬,眨眼。(18)埳:同“坎”。(19)亭 亭:高高挺立的样子。盖:伞。 【鉴赏】归有光善于以平 淡自然的笔墨来记叙日常生 活中的琐事,运用追叙、回忆、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等方式, 以“小”见“大”。《项脊轩志》 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犹如一 幅淡墨的中国山水画,呈现出 清新淡雅的意境。 作者以项脊轩为中心,通 过项脊轩周围环境的变化,写 了三代人的往事:祖母的探 望、母亲的关心和妻子的到来 与逝世,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 第一段写项脊轩经过修葺和美化后,变得幽雅可爱,作者在轩中读 书,自得其乐。这是以“喜”起头,反衬了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的 可悲,因而引出对往事的追怀。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叙父辈分家,完整 的庭院被分隔得七零八落,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境所在。第二层 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起作者母亲与祖母的遗 事,抒发了作者怀念亲人的凄恻之情。这段着重从“悲”上立意。第三段 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但足见项脊轩命运之坎坷。这是 “悲”的内容进一步补充。最后补记一段,写项脊轩后来又发生的变化,重 点追叙与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发了沉痛的悼亡之情,进一步增添了悲 凉的气息。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因为以项脊轩作为纽带,又贯串着 悲、喜的感情变化,所以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正所谓“形散而神不 散”。项脊轩成了作者“以物言志”的最好选择。在作者心目中,项脊轩 是美好亲情的象征。 作者所选取的日常小场景,或喜或悲,都归于一种平淡的感情。现代 学者钱基博《明代散文》说:“此意境人人所有,此笔妙人人所无,而所以 成震川之文,开韩、柳、欧、苏未辟之境。”此说揭示了归有光散文的创新和 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李升瑶,汤克勤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00-403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