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归园田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晋组诗名。陶渊明作。见《靖节先生集》卷二。诗共五首,大约写于诗人辞去彭泽令后的第二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五首诗的内容都是写乡居生活、田园景色,抒发摆脱尘俗羁绊回归自然的愉悦心情。如第一首“少无适俗韵”,自述归田原因在于“性本爱丘山”,直接表露热爱自然、厌恶官场的真情。而“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乡野生活和风光,则使诗人感受到犹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冲破牢笼重获自由的愉悦。诗人用“尘网”、“樊笼”比喻恶浊的官场仕途,用满带诗情画意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平和的田园景象,组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鄙弃利禄向往淳朴的人生追求。组诗以朴素的语言、自然的文笔,从平凡的农村景物中创造出了不平凡的诗的意境,平和清淡而又韵味深厚。“东坡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曰‘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又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才高意远,造语精到如此。”(王直方《王直方诗话》)

☚ 游仙诗   饮酒 ☛

归园田居

 

[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①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园田居》共五首,本篇原列第三。②晨兴,早晨起来。理,清除。荒秽(hui会),野草。③带,一作“戴”。荷(he贺)锄,扛着锄头。
 
 〔分析〕
 《归园田居》是一组组诗,前两首较长,分别写了陶渊明辞职归田的心情以及清新而富有情趣的乡居生活和感想,写得生动具体,而这首诗则写得较概括,用语更为平淡,它以白描手法,简笔构勒出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表达了陶渊明“归耕自资”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点出归耕的地点、内容以及情况。南山,现江西九江的庐山。庐山山清水秀,无车马喧嚣,无官场之秽浊,隔绝尘世,脱俗超凡,陶诗《饮酒》诗中,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可见那里是隐居的好去处。但陶渊明来此处,并非专心来务农的,而是想远离官场,不同流合污而已。所以,种豆、种稻只是作为生活中的消遣。收成如何并不重要,加上陶渊明初学种田,技术生疏,难免庄稼荒芜、杂草丛生。这里诗人写来坦率、真诚,一“盛”一“稀”的鲜明对比,丝毫不避讳务农不成功的实情,倒写出了自己归耕的情趣。既然草盛苗稀也就决定了这一天劳动的内容——为豆苗除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概括了诗人一天的劳动。诗人以“晨兴”“带月”概括一天的辛劳,看似平淡,却极富情趣。在《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中,作者也有“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的句子。作者虽独自隐居,但有日月相伴;虽是荒秽,诗人却饶有兴致地去“理”,可见诗人将隐居生活中艰苦的劳动当作了人生一大乐趣。此二句写出了一幅生动幽远的“月夜归耕图”:皓月当空,诗人披着月色,荷着锄头,虽然起早贪黑,却不知疲倦,愉悦轻快地踏月而归。皎洁的月光正如诗人心中不杂一丝尘滓的淡泊心境。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满足,画面静中有动,景中有情。“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两句,具体写诗人夜归时的景色。如果说上两句是全景、远景的话,此句则是一则近景。诗人选取了自己每天经过的田间草木杂密的狭路来写,并将自己再次融入景物之中。正如诗人《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中写的“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诗人早出晚归,勤于耕作,风吹日晒,沾露淋雨,这又从侧面写出了劳动生活的艰辛。即使如此,诗人的心情仍是愉快的,“沾”字表明了诗人对夕露的怜爱之情,丝毫也看不出他衣服被沾湿后的不悦。这也为诗的最末两句表露自己的决心,提供了一个基础。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露了诗人欲脱离官场,终身归耕的决心。这里诗人道出了自己归隐的真实感受:虽然生活艰苦,劳动艰辛,但希望不要因此动摇了自己归隐的决心,一个“但”字更是显露诗人的决心之大。诚如诗人讲的“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饮酒》)。至此,一位保持节操不慕虚荣,自食其力,怡然自得于归隐的乐趣之中,誓与仕途决绝的诗人形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其气度之清雅,品德之高尚,心境之淡泊,令人可触可感。
 整首诗语言平淡自然,感情纯朴率真,意境恬静幽美,诗人似随口而出,不见半点斧凿痕迹,如从“胸中自然流出”,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人归隐之后悠闲自得的满足感,而且诗中前实后虚,虚实相映,体现了陶渊明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评说〕
 苏轼《东坡题跋》:“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 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其所愧者,多矣。”
 钟惺《古诗归》:“幽厚之气,有似乐府。储王田园诗妙处出此。浩然非不近陶,而似不能为此一派,清而微逊其朴。”

《归园田居》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归园田居》

 诗歌。陶渊明作于公元406年。共五首。诗人在诗中抒发了自己离开官场,回归田园,躬耕垅亩的喜悦心情;描述了大好的田园风光,优美的乡村景色,和农民之间淳朴的情感,自己隐居生活的愉快,并用这一切反衬官场的黑暗。诗人把做官比做“落尘网”、 “在樊笼”,表现了对官场的厌恶。诗句平淡自然,如随口而出,借景抒情,极其精妙,诗意隽永。

古典文学作品《归园田居》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归园田居

 

其 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3〕。误落尘网中〔4〕,一去三十年〔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6〕。开荒南野际〔7〕,守拙归园田〔8〕。方宅十馀亩〔9〕,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10〕。暧暧远人村〔11〕,依依墟里烟〔1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13〕。户庭无尘杂〔14〕,虚室有馀闲〔1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6〕

 〔1〕《归园田居》为组诗,共五首,写于公元406年,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的第二年。这里选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共三首。陶渊明(公元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祖据说是晋大司马陶侃。祖父和父亲都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世已衰落,生活颇为艰辛。陶渊明曾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因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又不肯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于是便在四十一岁那年决计弃官归隐,此后一直过的是躬耕隐居生活。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创者,诗风以“平淡”著称。此外,他在辞赋、散文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陶渊明的思想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入世的儒家思想,又有出世的道家思想。相比较而言,作品中体现出的道家思想更为浓厚。但是,“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因此,他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陶渊明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平淡自然,而又韵味隽永,对后代诗人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被后代著名诗人所师法、所推崇。
 〔2〕适俗:适应、投合世俗。韵:性情、性格。
 〔3〕性:习性、本性。丘山:即山川自然。
 〔4〕尘网:指官场、仕途。
 〔5〕三十年:应是“十三年”。诗人自公元393年任江州祭酒,至公元405年辞去彭泽令归田,前后正好是十三年。
 〔6〕“羁鸟”二句:以束缚在笼中的鸟、困在池中的鱼比喻仕途的拘束性情身心,以旧林、故渊比喻诗人思念的田园。
 〔7〕南野:一作“南亩”,即南边的田地。
 〔8〕守拙:因守愚拙本性,不事巧伪、不慕荣利。
 〔9〕方:旁,四周。方宅:即宅子的周围。
 〔10〕罗:排列。
 〔11〕暧暧:日光昏暗不明的样子。
 〔12〕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3〕颠:同“巅”,顶。
 〔14〕户庭:门庭。尘杂:世俗的琐杂之事。
 〔15〕虚室:闲静的居室。馀闲:闲暇。
 〔16〕“樊笼”二句:是说回归田园,就像长期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兽重新回到大自然一样。樊笼,关鸟兽的笼子。
 

其 二


 野外罕人事〔1〕,穷巷寡轮鞅〔2〕。白日掩荆扉〔3〕,虚室绝尘想〔4〕。时复墟曲中〔5〕,披草共来往〔6〕。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7〕。常恐霜霰至〔8〕,零落同草莽〔9〕

 〔1〕野外:郊外。罕:少。人事:世俗的人事往来。
 〔2〕穷巷:偏僻陋巷。寡:少。轮鞅:车马。轮:车轮。鞅:套在马颈上的皮带。
 〔3〕荆扉:柴门。
 〔4〕尘想:世俗的想法。
 〔5〕时复:时常、经常。墟曲:村落。
 〔6〕披草:拨开杂草。
 〔7〕我土:指诗人耕种的土地。
 〔8〕霰(xian):小雪珠。
 〔9〕草莽:丛生的杂草。
 

其 三


 种豆南山下〔1〕,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2〕,带月荷锄归〔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4〕

 〔1〕南山:或指江西庐山。当时陶渊明归隐家乡浔阳(今江西九江)。
 〔2〕晨兴:早晨起来。理:整顿、收拾。
 〔3〕带月:一作“戴月”,披着月光。荷:扛着。
 〔4〕愿:指诗人躬耕田园的志愿、志趣。
 组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著名诗作。所选三诗,其一抒写辞官归隐的志趣和归田后的欣喜心情;其二、其三抒写诗人乡居的宁静生活情趣和劳动生活感受。陶氏回归田园并非不得已而为之,而是主动的选择,所以诗人在他的诗中尽情展示他摆脱“樊笼”回归自然后的欣喜和宁静,而他借以表达这种感受的语言又是质朴、平淡、自然的。陶渊明的田园诗虽自然朴素,不假雕饰,但他的诗于平淡中又寓有深厚的情味。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随意点染景物,而他的轻轻着笔,便能引起读者联想,形成鲜明的形象,体味到情趣盎然的诗意。所以苏轼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引)。

古诗文《归园田居》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归园田居

 

[晋]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人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园田居》共五首,本篇列第一。①适俗,适应世俗。韵,气质,性情。②尘网,尘世的罗网,此指官场。③守拙,这是自谦之辞,指自己宁愿抱守愚拙的本性。④方宅,宅旁。方,旁。⑤暧暧,昏暗的样子。⑥墟里,村落。⑦尘杂,世俗琐事。⑧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余闲,闲暇。⑨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此指仕宦。
 
 〔分析〕
 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十一月,陶渊明由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去了彭泽令而回到家乡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隐居,此诗即作于第二年。
 “少无适俗韵”四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自己爱好自然,卑弃仕宦的天性。诗人以为自小就没有随俗流转的性格,向往与大自然的亲近,然而,像一只误入歧途的飞鸟,竟投入世俗的罗网之中,蹉跎了许多美好的光阴。这里的“误入尘网”云云显然是指出仕为宦。因陶渊明自二十九岁起作江州祭酒,到四十二岁写此诗时正好是十三年,所以有人以为这里的“三十年”应为“十三年”,正符合了他出仕的经历。这四句以议论起调,气势浩迈,一正一反,开阖跌宕,而纯任自然,从肺腑中来。
 “羁鸟”二句用了比兴的手法作一顿挫,使前四句中喷薄而出的感情激流得以舒缓。以自然之物兴起思乡之情在陶渊明以前就屡屡出现,如古诗“胡马嘶北风,越鸟巢南枝”,张协《杂诗》“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陆机“孤兽思故薮,羁鸟悲故林”等,然陶诗变化自然,极为熨贴。鸟恋旧林,鱼思故渊,都象征着诗人自己对故乡的眷恋,而且通过鸟和鱼的具体形象,就极自然地将首四句的议论过渡到自己的隐退上去,遂引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两句,紧扣题旨。“守拙”与首句相绾合,惟其无“适俗韵”,方能“守拙”。前八句已把诗人弃官归田的缘由说得淋漓尽致。
 “方宅十余亩”以下写自己归园后居处的环境。诗人用了极为平易朴素的句子来刻划田居生活的平和恬淡。八九间草屋,周围十余亩田地,便是诗人生活的全部天地。榆树和柳树的浓荫遮住了他的屋檐。桃树和李树成行地罗列在堂前屋后,好一派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是在这种平凡而充满生气的景物中可以看到主人爱好自然的本性和乡间生活的宁静安谧。“暧暧远人村”以下便从自己的田园居所写到了周围更远的景物。那远处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是其他的村落,那轻柔袅娜、冉冉升起的是村落里的炊烟。深深的巷子里传来狗的吠声,高高的桑树顶上鸡在啼叫,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似乎有一种太古淳朴的意味。“鸡鸣”两句虽是化用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但十分贴切地写出了村居的宁静平和气氛,正有《老子》中所说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意境。这四句中前两句是远景,写目之所见;后两句是近景,写耳之所闻,然都逼真地描述了隐居生活的真实感受,故清人杨雍建《诗镜》中说:“‘暧暧’四语极村朴,是田家野老景色。”这看来只是对环境的客观描写,其实正表现了诗人澹泊无为、寄情田园的心境,是他“性本爱丘山”的具体反映,所以从景物又回到自身。诗人的门庭中再没有俗事尘务的纠缠,在虚静的内室里有充分的闲暇可以自由支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虽也还是写环境,然抒情和象征的成分都加重了,那排除俗情琐事的门庭,那空旷虚静的房屋,岂不是诗人超然脱俗、寂静无为内心的象征?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收束全篇,再次点明诗旨。诗人犹如长期受到束缚的笼中之鸟,一旦冲破樊笼,重新回到大自然之中,其欢欣雀跃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返自然”三字即是全诗的核心,与前文中的“性本爱丘山”及“守拙归园田”等前后呼应。明代的黄文焕说:“‘返自然’三字,是归园田大本领,诸首之总纲。”(《陶诗析义》卷二)清代诗人查慎行也说:“‘返自然’三字,道尽归田之乐,可知尘网牵率,俱违本性矣。”(《初白庵诗评》)都道出了陶渊明写这组诗的用意在于歌颂返回自然的怀抱与摆脱尘世的羁绊。这正体现了陶渊明洁身自好,不愿在污秽的官场中同流合污的清标亮节。因而,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一种失意文人无可奈何的自我消沉,而是一种对黑暗现实的蔑视与反叛,本诗中对澹泊无为、逃归自然的向往,正是与对“适俗”、“尘网”、“樊笼”的厌恶和诋諆联系在一起的。犹如法国启蒙时代的卢梭、伏尔泰对自然的赞美正是对中世纪黑暗的叛逆一样,陶渊明对重返自然的歌唱,也体现了他与现实抗争的心声。
 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共五首)的一篇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一段呼应。全诗以质朴真淳的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
 本诗之所以成为陶诗中的名篇,还在于它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这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契合,全诗虽然章法厘然,多用偶句,然犹如大匠运斤,不见丝毫斧凿之痕,纯为一片天机,平淡中而有韵味,苏轼所谓“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此篇足以当之无愧。

 〔评说〕
 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尝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李光地《榕村诗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直用汉乐府句,意退之推鲍、谢而遗陶者,此等处也。然意之所至,岂必词自己出乎?不本于性情之教,但不以沿袭剽盗为工,非至论之极也。”

《归园田居》gui yuan tian ju

Returning to Live in Garden and Field→陶潜 (Tao Qia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