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骞通西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骞通西域 张骞(?~公元前114),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公元前138年,奉汉武帝命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途中为匈奴所获,被扣10年,乘间逃出。越葱岭,历大宛、康居,至大月氏、大夏等地,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物产、生活等情况。公元前126年返长安后,向武帝作了报告。公元前119年,他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西域各族政权派人随汉使至长安答谢。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并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地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张骞通西域汉武帝继位的第二年(前139),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召募使者。张骞来到长安应募,汉武帝遂遣张骞带100余名随从,自陇西出发。经过匈奴辖区,张骞被捉,经十余年,匈奴对张骞的监视放松后,张骞和随从向西出走,脱离匈奴辖地,到达大宛,继续完成“凿空”使命。后经康居,到达大月氏,但月氏王已无心讨伐匈奴报仇雪恨。张骞无奈,只好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之后,张骞才携妻子及唯一的随从逃离匈奴,回到汉朝,这时距出发西行已过去13年了。汉武帝听了张骞的报告,授张骞太中大夫。元鼎二年 (前115),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三百余人的使团出使乌孙国(今天山以北,伊犁河以南地区),后虽未能达到目的,但张骞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和附近其他国家,汉朝和西域诸国从此建立了联系,进而打通了中西交通路线。张骞于元鼎三年在乌孙使者的陪同下回到汉朝,升任大行令(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第二年张骞病逝。张骞虽死,但博望侯的大名却在西域各国中传扬,不久,汉朝在河西设四郡,并攻破楼兰和姑师。此后东自长安,西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分南北两路的大道上,胡汉使者、商人络绎不绝,西域诸国的葡萄、石榴、苜蓿、胡麻等传入中土,汉朝的丝绸、瓷器、铁器、金银器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西传,这条中西交通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张骞“凿空”,开启中西交通的先河,为后人所敬仰。 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西域, 是汉以后对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以西地区的总称。张骞( ?—前114), 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 西汉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个使者。他奉武帝之命, 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武帝建元二年(前139), 首次出使, 目的是联络西迁的大月氏, 共同夹击匈奴。途中为匈奴俘获, 拘禁十年, 逃脱后越葱岭,经大宛(今苏联哈萨克共和国境内)、康居(今苏联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大夏(今阿姆河流域)等中亚国家, 最后到达大月氏。其时大月氏已在大夏定居, 不想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东归, 途中又为匈奴扣留年余, 后又设法逃走, 于元朔三年(前126)返抵长安。被武帝封为博望侯。元狩四年(前119)奉命再次出使西域, 目的是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 并与西域各国联系。此行目的虽未达到, 但张骞和他的副使却相继引来了乌孙、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使者。他的两次出使, 开辟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 沟通并加强了汉王 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 ☚ 文景之治 杨可告缗 ☛ 张骞通西域西汉王朝正式与西域诸国交通往来的事件。汉武帝时为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派汉中人张骞于建元三年(前138)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在西行途中,被匈奴俘获,拘禁十余年。后来,乘机逃走,越过葱岭,经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已占有大夏故地,土地肥沃、户口殷盛、安居乐业。已无报复匈奴之意。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只好东返。在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后趁匈奴内乱,于元朔三年(前126)返回长安。张骞的任务虽未完成,但他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所以司马迁把此行称为“凿空”。元狩四年(前119),为联合乌孙抗击匈奴,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率领三百多随员,携带金币丝帛巨万,牛羊万头。但到达乌孙时,正值其国内乱,乌孙无意东归。原定目的虽未达到,但张骞派副使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政治影响,最后顺利返回长安。乌孙还派了数十名使者携带礼物于元鼎二年(前115)随同张骞一起到长安答谢。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诸国的道路,加强了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