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1900—1976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市)人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遵义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代替博古负总责。抗日时期,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马列学院院长,中央政治局委员。1951年任驻苏大使。1955年回国,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文革”中受到迫害,含冤逝世于无锡。出版有《张闻天选集》 幼名:张应皋 字:思美 笔名:三爱、于怀、大风、长虹、平江、刘云、刘梦云、张应皋、罗夫、罗浮、思美、科德、疾雷、闻天、美、洛夫、难堪、萝蔓、歌特、飘蓬 化名:赵天、张平之、张普、洛甫 俄文化名:伊思美洛夫 别名:罗蔓、赵天 张闻天1900—1976无产阶级革命家。又名洛甫。上海南汇人。“五四”时参加新文化运动,并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发表了不少创作和翻译作品。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往苏联学习,并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1930年底回国,次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 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务委员。1933年初进入中央苏区工作,在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又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1935年遵义会议上,做了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并起草会议的决议,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938年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共中央宣传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周刊主要负责人、《共产党人》编辑和中共中央马列学院院长等职。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抗战胜利后,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牡丹江地区中共中央东北局代表、合江省委书记、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辽东省委书记等职。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和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在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1959年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受到错误批判。会后,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研究,写了不少论著。 张闻天悼念张闻天同志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57页 | 怀念张闻天同志 回忆张闻天 张闻天同志追悼会隆重举行 | 湖南人民出版社编 |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52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87页 人民日报1976年8月26日 | 严谨的治学态度——悼念张闻天同志 晚辈的悼念——记张闻天同志二三事 忆闻天舅舅二三事 | 孙冶方等 罗焚 马文奇 | 光明日报1979年8月26日 光明日报1979年8月28日 文汇报1979年8月29日,党的生活(上 海)1979年3期 | 共产主义者的楷模——回忆在合江工作时期的 张闻天同志 | 张启龙等 | 人民日报1979年9月4日 | 开路先锋——张闻天同志在重庆点滴 卓越的领导 亲切的教诲——深切悼念张闻天 同志 | 雷成农 张力克 | 重庆日报1979年9月6日 辽宁日报1979年9月21日 | 我所知道的张闻天同志早年的学习和活动 深切怀念敬爱的张闻天同志 张闻天早年的学习生活和活动 | 茅盾 任贵发 马文奇 | 人民日报1980年1月14日 新华日报1980年6月28日 解放日报1980年8月31日 |
爸爸为什么不给我遗产——回忆爸爸张闻天 | 张虹生 | 中国青年报1980年9月9日,党的生活 (黑龙江)1982年9期 | 张闻天是否曾任党中央总书记? 一个年轻的播火者——五四时期张闻天在南京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 | 谭宗级 程中原 | 羊城晚报1980年9月15日 光明日报1983年3月9日,淮阴师专学报 1983年1期 | 张闻天与《南鸿》 纪念遵义会议 怀念闻天同志 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忆闻天 同志 | 刘世杰 伍修权 | 重庆日报1983年4月15日 人民日报1985年1月15日 光明日报1985年8月8日 | 回忆张闻天同志 | 胡乔木 | 光明日报1985年8月10日,文献与研究 1985年4期 | 最后的脚印——张闻天同志在无锡 无私无畏 雄才大略——回忆张闻天同志领导 合江的土地改革斗争 | 李鹤强 陈伯村等 | 新华日报1985年8月14日 黑龙江日报1985年8月29日 | 回忆张闻天同志在辽东省委 张闻天同志身处逆境的岁月——张闻天夫人刘 英的回忆 | 邓仲儒 刘英 | 辽宁日报1985年9月5日 广州日报1985年12月25日 | 张闻天同志的政治经济观点简介 | 马文奇 | 复旦学报1979年3期,新华月报1979年 5期 | 师表——回忆同张闻天同志的接触 | 吴文焘 | 战地增刊1979年6期,新华月报1980年 2期 | 最后的脚印——张闻天同志在无锡 | 无锡市人民广播电 台 | 人物1980年1期 | 张闻天同志在经济研究所的日子 张闻天同志是否曾任党的总书记 | 孙尚清 | 人物1980年1期 党史研究1980年2期 | 关于张闻天同志的早年活动 张闻天早期思想发展和文学活动 张闻天同志早年的文学活动 张闻天同志早年文学著译编目 循循善诱的典范(张闻天) 对张闻天同志在遵义会议上任职问题的认识 没有留下遗产的遗产——回忆我爸爸张闻天 《张闻天同志早年文学著译编目》补遗与更正 张闻天早年的文艺思想 张闻天的文学活动散论 张闻天、萧楚女与《南鸿》周刊 | 程中原 程中原 程中原 程中原 陶丹 费侃如 张虹生 程中原 程中原 吴定宇 程中原 | 历史研究1980年2期 淮阴师专学报1980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0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0年3期 人民教育1980年5期 党史研究1980年6期 共产党员(辽宁)1980年10期 新文学史料1981年1期 群众论丛1981年1期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文科)1981年1期 淮阴师专学报1981年2期,四川党史研究 资料1984年4期,近代史研究1985年 2期 | 张闻天同志革命家风记事 蕴藏在心底的话——怀念张闻天同志 张闻天没有参加六届四中全会 九重泉路尽交期——茅盾与张闻天交谊述略 论张闻天同志遵义会议的转变 诚恳改正错误 终身追求真理——回忆张闻天 同志 | 张培森 吴黎平 金松林 程中原 张培森 吴黎平 | 父母必读1981年6期 奋斗1981年9期 党史资料(丛刊)1982年3期 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3年2期 党史研究1983年3期 党史研究1983年3期,新华文摘1983年 9期 | “歌特”为张闻天化名考 关于张闻天同志的资料 回忆张闻天同志在合江省对回民民运工作的关 怀——把党的种子撒在回族群众中 | 程中原 伍修权等 刘宝俊 | 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4期 革命史资料1983年11期 宁夏大学学报1984年2期 | 回忆土改时期的张闻天同志 毛泽东思想提出过程中的张闻天 南京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张闻天) 张闻天同志的两个理论贡献 | 马加 赵军先 程中原 萧梦 | 北方文学1984年3期 江汉论坛1984年3期 南京史志1984年3期 辽宁经济1984年5期 |
张闻天与遵义会议 张闻天庐山发言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忆庐山会议前后的张闻天同志 | 张培森 张培森 萧扬 | 文献与研究1985年1期 文献与研究1985年4期 江海学刊1985年4期,新观察1985年16 期 | 根深不怕风摇动——怀念张闻天师 张闻天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关于张闻天在延安时期的几个问题 关于洛甫接替博古职务在鸡鸣三省地域范围确 切地点的探讨 | 曾彦修 张兆本 李竹雪 侯保重 | 人物1985年5期 党史研究1985年5期 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6期 党史研究1985年6期 | 杨尚昆谈张闻天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所 起的历史作用 | | 党史通讯1985年9期 | 坚持对共产主义的忠贞和深情——为老师张闻 天同志八十五岁诞辰而作 | 邓力群 | 红旗1985年16期 | 身处逆境的岁月——忆闻天 张闻天(1900—1976) | 刘英 常建国 魏杞 | 瞭望周刊1985年32期 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328页 | 张闻天 张闻天(1900—1976) | 方雪纯等 | *中共人名录第377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581页 | 张闻天(1900—1976) 逝世人物:张闻天(1900—1976) | 张敏孝 |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248页 中国百科年鉴(1980)第128页 | 张闻天 张闻天 新闻界名人介绍:张闻天(1900—1976) | 李立明 阿英 |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374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19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84页 | 怀念中央研究院院长张闻天同志 张闻天 张闻天 张闻天同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苏区的交往 张闻天在东北 张闻天同志在佳木斯 张闻天同志与解放初期的《合江日报》 张闻天(1900—1976) | 徐达深 萧扬 刘葆 赵聪 吴黎平 雪浪 张如屏 艾国忱 | 延安中央研究院回忆录第164页 *现代中国人物志第357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75页 革命史资料(11)第147页 革命回忆录第10集第17页 革命回忆录第11集第184期 黑龙江文史资料第8辑第132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第376页 |
张闻天张闻天与新文学运动 张闻天在无锡 | 程中原 中共无锡市委党史 工作委员会编 | 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360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165页 | 张闻天与遵义会议 张闻天在合江 | 遵义会议纪念馆编 中共佳木斯市委党 史研究室编 |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191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436页 | 纪念张闻天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 室编 |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67页 | 张闻天在东北的革命实践与理论贡献 张闻天思想研究:东北工作时期 张闻天传 张闻天的足迹 张闻天与二十世纪的中国 张闻天在辽东 | 常好礼主编 施松寒 程中原 金盛先 张培森 中共丹东市委党史 研究室编 |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78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271页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796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246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300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436页 | 张闻天 我和张闻天命运与共的历程 张闻天在1935—1938:年谱 | 程中原 刘 英 张闻天选集传记组 编 |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46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231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360页 | 跟着真理走:毛泽东与张闻天 张闻天年谱:1900—1976 | 张树德 张闻天选集传记组 编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349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1334页 | 历史转折中的张闻天 张闻天与刘英 在总书记岗位上的张闻天 忆张闻天同志在桦川县土改时 张闻天在我党解决西安事变中的历史作用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中的张闻天 张闻天一生光辉业绩的历史写照——读《张闻 天研究文集》 | 佟 静 王林育 李 涛编 陆斐文等 张培森 梁 方 彭 明 | 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版205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252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432页 人民日报1987年5月7日 人民日报1988年8月15日 文汇报1990年8月22日 人民日报1990年8月24日 | 张闻天早期译、著文回顾 为真理而奋斗的张闻天同志 在纪念张闻天同志九十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 话 | 方晓红 张义渔 宋 平 | 人民政协报1990年8月24日 解放日报1990年8月29日 人民日报1990年8月30日 | 江泽民致信刘英同志,高度评价张闻天不朽贡 | | 人民日报1990年8月30日 |
献 | | | 纪念张闻天同志 黑土思念,青史永存——纪念张闻天同志诞辰 九十周年 | 杨尚昆 孙维本 | 人民日报1990年8月30日 黑龙江日报1990年8月30日 | 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理论家——在纪念 张闻天九十诞辰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 | 邓力群 |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1990年8月31日,中 共党史资料1990年5辑 | 怀念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张闻天 张闻天铜像揭幕仪式在宁举行 在张闻天铜像 揭幕式上薄一波的讲话 | 薛暮桥 | 人民日报1990年9月7日 新华日报1990年9月11日 | 功不可没——张闻天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的贡献 | 程中原 | 联合时报1990年10月26日 | 琐忆闻天 从福建事变到遵义会议 张闻天传略 | 张羹梅 张闻天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 室 | 联合时报1990年10月26日 党史通讯1985年1期 党史通讯1985年1期 | 张闻天传略 庐山会议上的张闻天——张闻天谈民主与领导 作风问题 | | 党史通讯1985年1期 四川党史研究资料1985年10期 | 张闻天对城市工作的贡献 鼓舞人们奋发向前的理论勇气——纪念张闻天 同志逝世十周年 | 施松寒 李培沂等 | 文献和研究1986年2期 探索1986年4期 | 张闻天对毛泽东建党学说的贡献——纪念张闻 天逝世十周年 | 陈登才等 |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6年4期 | 张闻天对知识分子工作的贡献 张闻天同志生平简表 | 施松寒 | 经济社会1986年4期 上海党史资料通讯1986年9期 | 张闻天对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理论的贡献 张闻天的合作经济思想 张闻天是如何从王明“左倾”路线中摆脱出来 的? | 顾龙生 刘福来 陆永明 | 党史研究1987年1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年2期 党史文汇1987年2期 | 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楷模——张闻天在肇庆、 无锡的流放生活片段 | 陈立平 | 广东党史通讯1987年3、4期 | 论张闻天在长征途中的历史作用 近五年张闻天研究述要 张闻天建党思想的转变初探 略述张闻天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和反党活动 的斗争 | 张培森等 曾成贵 雒树刚 牛桂云等 | 党史研究1987年3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年4期 理论月刊1987年5期 党史资料通讯1988年6、7期 | 最后的里程——记张闻天同志在无锡的生活片 断 | 周福涛 | 上海党史资料通讯1988年7期 | 忆张闻天对东北解放区经济理论的研究——纪 念东北解放四十周年 | 任庆国 | 辽宁经济1988年9期 | 张闻天在东北土改中的杰出贡献 “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张闻天与毛泽 东之间的闪光纽带 | 张廷友 叶文琴 | 牡丹江师院学报1989年1期 党史文汇1989年2期 | 一九八五年以来张闻天研究补述 张闻天与遵义会议 略论张闻天的经济思想 东北解放战争与张闻天的经济思想 张闻天在中央苏区时的经济思想初探 张闻天传略 | 张兆文等 由晓池 纪万春 任庆国 孔庆源 张闻天选集、传记 组 | 汉中师院学报1989年2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3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3期 东北地方史研究1989年4期 成都大学学报1989年4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1期 | 我党从理论走向实际相结合的典范——纪念张 闻天诞辰九十周年 | 杨 超 |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年1期 | 谈谈十年来关于张闻天史料的发掘 | 张培森 | 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1期 |
张闻天与“逼蒋抗日”方针的形成 试述张闻天关于保护发展城市工商业的基本思 想 | 程中原 魏燕茹 | 学海1990年2期 龙江党史1990年2期 | 张闻天生命的高峰 张闻天陕北、晋西北调查述论 南飞的鸿雁——青年张闻天 略论张闻天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张闻天与合江土地改革运动 张闻天与合江剿匪 张闻天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及其贡献 张闻天在中央苏区 张闻天在东北的业绩 张闻天在宁安的历史贡献 张闻天是迎接历史变革的先驱者 抗日战争时期张闻天党内任职问题探讨——纪 念张闻天诞辰九十周年 | 郑洪泉 程中原 李 申 王林涛 魏燕茹 李占忠 王澄琳 程中原 施松寒 马继华 刘自省 孔庆源 | 红岩春秋1990年3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年3期 红岩春秋1990年3期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0年3期 龙江党史1990年4期 龙江党史1990年4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0年4期 近代史研究1990年4期 龙江党史1990年4期 龙江党史1990年4期 唐都学刊1990年4期 成都大学学报1990年4期 | 远见卓识,身体力行——记张闻天对桦川县土 改运动的领导 | 中共桦川县委员会 | 龙江党史1990年4期 | 忠贞·求实·无畏——纪念张闻天九十诞辰 披荆斩棘开辟根据地——忆张闻天同志的几件 事 | 葛仁钧 刘贤权 | 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4期 龙江党史1990年4期 | 革命史上的丰碑——纪念张闻天诞辰九十周年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张闻天 张闻天传略 十年来张闻天研究述评 关于张闻天的研究 张闻天与瓦窑堡会议 张闻天与合江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纪念张 闻天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 本刊编辑部 纪万春 程中原 彭 明 赵金鹏 赵 舒 王诚宏等 | 龙江党史1990年4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4期 中共党史资料1990年5辑 中共党史资料1990年5辑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0年5期 中共党史研究、中共党史资料1990年5 理论探讨1990年5期 | 张闻天学术研究讨论会综述 三见张闻天 纪念张闻天九○诞辰学术讨论会概述 试论张闻天对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构成理论的 贡献 | 京 中 双 文 甘惜分 袁 尉 董 伟 | 近代史研究1990年6期 人物1990年6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6期 理论探讨1990年6期 | 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张闻天在上海(上、 下) | 程中原 | 上海党史1990年7、8期 | 张闻天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显著标志—— 《南鸿》 | 陈乃宣等 | 四川党史月刊1990年7期 | 张闻天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 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张闻天生 活片断 | 王澄琳 严惠民等 | 四川党史月刊1990年8期 上海党史1990年9期 | 一九八五—一九八九年张闻天研究述要 张闻天与调查研究——纪念张闻天诞辰九十周 年 | 张荣华 戴伟喜等 | 历史教学1990年12期 求是1990年16期 | 张闻天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关于张闻天同志的若干重要史料 张闻天在合江 张闻天在重庆斗争 张闻天研究述论 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张闻天 论张闻天与30年代初期的中国革命 张闻天军事思想概述 张闻天理论贡献的历史陈述 | 程中原 诗善刚 于振武 杨 琪 张青叶 曾景忠 韩一德 何步兰 严惠民 康 杰 王建科 | 瞭望1990年35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1期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91年1期 社会科学1991年1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2期 兰州大学学报1991年3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3期 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3期 |
张闻天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是什么? 试论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贡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张闻天的农民土地主张 论张闻天“平衡、协调、稳定”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的思想 | 李 伟 王胜泉 郭德宏 马文奇 周 环 |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年4期 河北师院学报1991年4期 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6期 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1期 | 略述三十年代张闻天对中国国情的研究 西方学者评三十年代的张闻天 | 焦富民 封春生译 王章维 校 | 扬州师院学报1992年1期 北京党史研究1992年2期 | 解放战争时期张闻天的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和 策略 | 石雅贞 | 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2期 | 张闻天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贡献 试论张闻天的思想方法 张闻天的军事活动 致冯雪峰(1936年7月6日) 张闻天文化思想论 略论张闻天对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独特贡献 张闻天与洛川会议 张闻天革命史研究中的统战思想初探 毛泽东与1937年的刘(少奇)、洛(甫)之争 张闻天民主革命时期政治思想浅析 论历史转折时期毛泽东与张闻天的合作 张闻天新闻宣传思想述论 一份社会调查的珍贵遗产——《张闻天晋陕调 查文集》简介 | 李维志 张培森 程中原 张闻天 周恩来 岳 梁 龚 伟 程中原 周一平 高 华 岳 梁 何保健 张培森 胡正强 陈 勇 张兆宪 |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3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3期 军事历史1992年4期 党的文献1992年4期 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1期 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2期 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3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3期 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4期 史学月刊1993年5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6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3期 党的文献1994年4期 | 关于皖南事变的发言(1941年1月) 贵在冷静全面地把握全局——读张闻天关于皖 南事变的发言 | 张闻天 张培森 | 党的文献1994年4期 党的文献1994年4期 | 论张闻天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巨大贡献 张闻天建国前经济思想论 对张闻天中央总负责职位变动原因初探 张闻天一生中的四次思想转折 张闻天与合江根据地建设 张闻天“中华民族新文化”观述评 张闻天对抗日统战中领导权问题的思索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 张闻天何时离开党内总负责人的位置 张闻天对瓦窑堡会议的贡献 张闻天写《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的一个重要 原因 | 费 迅 岳 梁 王金献 张世贵 牛崇辉 孙锡平 杨林书 周青山 刘开华 董兆昕 王建科 张兆宪 余信红 | 扬州师院学报1995年3期 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3期 山东社会科学1996年1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年1期 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1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年2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年2期 军事历史1996年3期 江海学刊1996年3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5期 党史研究资料1996年6期 | 张闻天在扎西会议中历史作用及地位的重新研 究 | 徐 波 | 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6期 | 张闻天与西安事变中的“二·二事件” 张闻天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杰出贡献 张闻天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形成过程中的 领导作用 | 何步兰 张寿春 徐 波 | 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2期 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2期 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2期 | 浅论张闻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 张闻天与西安事变 中央苏区时期张闻天摆脱“左”倾樊篱的心路历 程 | 范龙堂 郭旭东 郭若平 | 求索1997年3期 历史教学1997年4期 福建学刊1997年5期 | 张闻天给东北局并报毛泽东的三份电报时间质 疑 | 彭焕才 | 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5期 | 中共白区工作的转变与张闻天的领导作用 张闻天对遵义会议的历史贡献 | 徐 波 郑文方 | 南昌大学学报1998年1期 北方论丛1998年1期 |
论张闻天与毛泽东在遵义会议期间的合作 谈张闻天在党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斗争中的 历史贡献 | 丁鲁省等 佟 静 | 清华大学学报1998年2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1期 | 张闻天与延安文艺思想的过渡——毛泽东《在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前延安文艺指导 思想初探 | 付道磊 | 齐鲁学刊1999年2期 | 张闻天与白区工作方针策略的转变 张闻天研究综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组织实施与张闻天的 领导作用 | 佟 静 张广才 张呈余 徐 波 | 党史研究资料1999年3期 北方论丛1999年3期 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3期 | 张闻天在中共白区工作转变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论三十年代中期党的土地政策的转变——兼论 张闻天对纠正“左”倾土地政策的历史贡献 | 徐 波 佟 静 | 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4期 党的文献2000年4期 | 张闻天关于国际问题与外交政策思想述论 简论张闻天对土地政策转变的历史贡献 论张闻天在毛泽东成为党的领导核心过程中的 历史作用 | 朱莉涛 佟 静 佟 静 |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4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4期 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5期 | 谈谈张闻天和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创立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模范——学习张闻天同志 的革命精神 | 李君如 吴黎平 | 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6期 中共六十年纪念文选第441页 | 张闻天诞辰88周年纪念故居修复工程动工 已故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90诞辰纪念会在 北京举行 |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201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260页 | 已故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文集》出版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 张闻天 张闻天(1900—1976) 浅谈张闻天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贡献 论张闻天晚年的政治思想 追求真理 锲而不舍——怀念张闻天同志 张闻天研究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张闻天(1900—1976) 张闻天(1900—1976) 张闻天(1900—1976) | 李维民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付宝昌 范济国 王丽荣 葛仁钧 伍修权 胡 绳 马洪武等编写 廖盖隆等主编 京 声 溪 泉 | 中国人物年鉴(1996)第223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9页 中国近代名记者第115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177页 毛泽东与现代人物论第235页 毛泽东与现代人物论第242页 回忆与怀念第554页 先贤和故友第101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443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490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458页 |
张闻天 张闻天1900—1976小说家、翻译家。上海南汇人。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肄业。1922年赴美留学,任旧金山华文报纸《大同日报》编辑,回国后曾任中华书局编辑,并加入文学研究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去苏联学习。1930年底回国后任中共中央中央宣传部长、瑞金工农民主政府主席等职。参加过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早年写过一些文学论文,有《托尔斯泰的艺术观》《波特来耳研究》等。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政务活动。著有长篇小说《旅途》,剧本《青春的梦》,译有倍那文德的《热情之花》《伪善者》及《盲音乐家》《狗的跳舞》《勃兰兑斯的拜伦论》等。有《张闻天早年文学作品选》《张闻天选集》。 ☚ 曹聚仁 孙瑜 ☛ 张闻天 张闻天1900.8.31—1976.7.1原名张应皋。字闻天。曾用名张荫皋、洛甫等。笔名有飘篷、长虹、大风、歌特等。江苏南汇(今属上海)人。出身于富裕家庭,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先后在上海吴淞中学、南京海工学校读书。青少年时期立志于社会改造,寻求救国真理,曾参加早期的新文化社团少年中国学会,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1919年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第一首新诗《梦》。1921年赴美国留学,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返国后在中华书局编译所任职,同时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发表作家作品论,从事文学创作,并加入文学研究会。他的长篇小说《旅途》,在《小说月报》连载后,于1925年出版单行本。作品采用了革命与恋爱的流行题材,但立意新颖,描写深刻,颇为文坛注目。这期间还发表了话剧《青春的梦》。后来还写过短篇小说《逃亡者》、《恋爱了》、《飘零的黄叶》等。嗣后曾在四川、南京、上海一些大学里任教。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任教。1930年回国后,长期从事党的领导工作,为三、四十年代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58年后,转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从事经济理论著述。他的文学创作,近年已辑成《张闻天诗文选》出版。十年动乱中被迫害致死。 ☚ 张恨水 张爱玲 ☛ 张闻天 江苏南汇(今属上海)人。一名洛甫。1919年在天津参加新文化运动,并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后曾去日本、美国学习和工作。1924年回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学习与工作。1931年2月回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农民部长。1931年9月临时中央成立,任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党报编辑委员会主任。1933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宣传部长、党校校长。1934年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宣传部长,同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1935年初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参与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遵义会议后代替秦邦宪负中共中央总的责任。1937年主编《解放》周刊。1938年起任马列学院院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书记。1945年当选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合江省委书记、东北局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建国后,转到外交战线工作,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还曾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1976年7月1日在无锡逝世。遗著编有《张闻天文集》。 张闻天1900—1976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在一个较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上海南汇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去苏联学习,并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1931—1935年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中共临时中央常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遵义会议后一段时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负总责。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的7年间,在中共中央主要担负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方面的领导工作。抗战结束后在东北从事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工作。建国后从事外交工作。195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庐山会议)后,离开领导岗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内现实问题。主要著作收入《张闻天选集》(1985)。其中有很多伦理学思想。关于青年修养问题,指出青年要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就必须(一) 要有坚定的、高尚的理想;(二) 要为实现理想奋斗到底;(三) 要学习实现理想的办法;(四) 要团结群众去实现理想(1938年《论青年的修养》)。认为待人接物问题是实现正确目的的重要方法之一。指出共产党人要认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思想的、风俗习惯的各种传统和特点。在待人接物方面必须做到:第一,要有伟大的胸怀和气魄;第二,要有中国古代哲人那种“循循善诱”与“诲人不倦”的精神;第三,对人要谦虚和气、尊敬、仁爱、真诚坦白、“言而有信”;第四,要以光明正大、仁至义尽的态度去劝导别人(1938年《论待人接物问题》)。关于物质利益问题,提出了“计较物质利益”的命题,他说:“计较物质利益,并不只是计较个人利益,也是计较国家、集体的利益。我们不是利他主义者,也不是利己主义者,是两者的统一。”计较物质利益,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集体,为了社会主义”。他还提出“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结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1961年《关于按劳分配提纲》)的命题。关于公私关系问题,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内,第一,私应该为公,私利应服从集体利益;第二,公中有私,集体利益包含有个人利益;第三,公还要为私,“要使人人为集体,还必须集体为人人”(1974年《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内的公私关系》)。 张闻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1900年8月30日生。1920~1923年,先后到日本、美国求学和工作。1924年,在重庆、苏州等地教书。1925年6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赴莫斯科东方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1931年2月回国,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年夏,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33年初,进入中央根据地。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2月,在中华苏维埃第2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负总责。1935年5月,兼任马列学院院长。1942年,到陕北、晋西北农村进行调查,曾长期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1945年6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46年春,任合江省委书记。1948年春,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949年,任辽东省委书记。1951年,任驻苏大使。1954年底,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59年,庐山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后被免去外交部副部长职务。1976年7月1日去世。 张闻天 068 张闻天1900—1976江苏南江县(今上海川沙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入外交战线。1950年1月被任命为中国出席联合国和安理会首席代表,因中国合法席位未被恢复,故未到职。1951年4月任驻苏联大使。1952年8月至9月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同苏联政府的政治、经济谈判。1954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同年10月以中国政府代表身分作为观察员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的欧洲国家会议。1955年1月回国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协助周恩来主持工作,对外交业务和有关体制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倡议并领导筹建了中国第一所培养外事干部的专门学校——外交学院。1958年2月代表中国政府出席华沙条约缔结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长会议。1958年8月庐山会议后离开外交部。 ☚ 魏道明 刘晓 ☛ 张闻天 张闻天1900—1976Zhangwentian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江苏南汇县(今属上海市)人,生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8月30日。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在中共中央负总责。1945年被选为中共七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长。1956年被选为八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和彭德怀一起受到错误的批判,被定为“反党集团”主要成员,调离外交岗位,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6年7月1日病逝于江苏无锡。1979年8月,中共中央为张闻天平反昭雪,举行追悼会。 ☚ 李德 陈毅 ☛ 张闻天1900—1976又名洛甫,上海南汇人。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遵义会议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代替博古负总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外交部第一副部长。中共第七、第八届代表大会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八届一中全会当选为政治局后补委员,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后,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张闻天 张闻天1900~1976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又名洛甫。上海市南汇县人。早年在南京参加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参加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行列。“五四”运动爆发后仅三个月就发表《社会问题》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的历史观”观察人类社会历史和中国的社会问题,并且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这在同一时期青年学生中是仅见的,反映他的思想处在时代的前列。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内大多数坚定者沿着既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一些人则动摇、后退了,面对这场挑战,从苏联回国不久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张闻天,为捍卫党的基本纲领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张闻天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作为党和政府的一位领导人,他犯过“左”倾错误。可贵的是,他在实践的教育下,能够冲破“左”的罗网,自觉地转变到正确路线上来,在党纠正“左”倾错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2年11月,张闻天在上海提出要反对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1933年又在“福建事变”问题上发表文章,明确提出有可能而且必要同国民党上层分子建立民族统一战线。1934年,他不但批评了李德、博古关于五次反“围剿”的错误方针,而且在《红色中华》报上发社论,宣传了正确的战略思想。他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做了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起草会议决议,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随后常委分工,代替博古负总责,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而这篇著名的遵义会议决议是我党第一个系统地阐述和宣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文件。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张闻天同毛泽东、周恩来互相配合,在坚持正确的党的方针路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时期,又曾任中宣部长、《解放》周刊主要负责人,《共产党人》杂志编辑、中共中央马列学院院长等职。40年代初,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张闻天利用战局相对稳定的这一时期,响应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号召,主动要求深入基层进行调查。1942年1月,他率领调查团赴陕北和晋西北农村进行了长达一年又三个月的实地调查,亲自执笔及指导其他同志写了一批调查报告。集中体现这次调查工作成果的是他写的《出发归来记》,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论述。 新中国成立之后,张闻天转到外交战线工作,先后担任驻苏大使和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就在他从事外事工作的第10个年头,由于他在庐山会议上的一次实事求是的发言,而蒙受右倾反党的罪名,遭到打击。从此被撤销了领导职务,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经济研究所当一名“特约研究员”。这时他认真读书,写下的笔记形成正式文稿的有四五十万字,其中有不少重要篇章,如《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要点》、《社会主义经济若干理论问题》、《关于按劳分配提纲》、《当前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矛盾》等,已经收入张闻天选集。“文化革命”开始后,张闻天遭到更多的磨难,1971年,他被遣送广东肇庆后,写下了被后人称之为“肇庆文稿”的一批文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和经济》。它针对林彪、“四人帮”的所谓“突出政治”郑重地阐明了“经济最终决定政治”这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最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张闻天于1976年7月1日溘然逝世。 ☚ 张太雷 张友渔 ☛ 张闻天1900—1976又名洛甫,上海南汇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不久赴苏联学习。1930年底回国后,任中央宣传部长、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1933年初到中央苏区。任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长、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1934年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中共中央代替博古负总责。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书记处书记,马列主义学院院长等职。抗战胜利后到东北,曾任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辽东省委书记。建国后,曾任驻苏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人大”常委等职。中共八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侯补委员。1959年后,专事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76年7月1日在无锡病逝。其主要著述收入《张闻天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