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㝩;䆲;伉;抗;囥;亢;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㝩;䆲;伉;抗;囥;亢;𣔛k‘aŋ53kang53盖。《方言》卷十三: “㝩, 空也。”与盖义无涉, 蜀方言或借其音。 明李实《蜀语》: “盖曰㝩○㝩音慷。”清光绪八年《黎平府志》卷二下《风俗·方言》: “盖之曰㝩。 康上声。” 民国十五年《南川县志》卷六《土音土语》: “㝩, 音康上声, 物有盖有底, 盖下覆曰㝩。” 民国二十一年《南溪县志》卷四《礼俗下·童歌》:“鸦雀窠, 板板梭, 娘绩麻, 女烧锅, 客来㝩倒锅, 客走了, 娘儿吃得笑哈哈。” 民国二十三年《华阳县志》卷五《礼俗·方言》:“盖曰㝩。”亦作“䆲”, 为“㝩”后起字。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三十九《方言》: “《敬止录》: ‘藏物曰囥。’ 亦作䆲。 《蜀语》: ‘盖曰䆲。 音漮。’”按《蜀语》作 “㝩”, “音慷”。 民国十七年《长寿县志》卷四《人事部·方言》: “覆物曰䆲。 上声。” 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卷五《教育门·方言》: “覆釜曰䆲倒。”或作“伉”。《正字通·人部》: “伉,藏物也。”清毛奇龄《越语肯綮录》: “伉,藏物也。今俗犹呼藏为伉。”茹敦和《越言释》: “越人以藏物为伉,于经无可证。……予谓《记》言周公 ‘伉世子之法于伯禽’,此伉亦当为藏也。”今本《礼记·文王世子》作“抗世子法于伯禽”。民国二十四年《萧山县志稿》卷二十九年《琐闻·方言谣谚》: “伉,藏物也,今俗呼藏为伉。”亦作“抗”。《周礼·夏官·服不氏》: “宾客之事则抗皮。”郑玄注引郑司农云: “谓宾客来朝聘布皮帛者,服不氏主举藏之。”清翟灏《通俗编》卷三十六《杂字·抗》: “按今犹呼藏物为抗。《隋韵》有伉,《集韵》有囥,俱训藏,音亢。经典既有明文,用之者宜依经典。”光绪三年《黄岩县志》卷三十二《风土·谣谚·方言》: “藏物谓之抗。……今或作伉、囥。”又作“囥”。《集韵·宕韵》: “囥,藏也。” 《正字通·口部》: “囥,俗字,旧注口浪切,音抗,藏囥。”“藏囥” 当同义连文。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今古方言大略》: “藏物谓之囥。”清乾隆十九年《福州府志》卷二十四《风俗·方言》: “藏物曰囥。” 民国三十三年《重修彭山县志》 卷二《民俗篇·方言》:“覆盖曰囥。音亢,藏也。俗说为上声。”本字或当作 “亢”。《广雅·释诂二》: “亢,遮也。” 《字汇·亠部》: “亢,蔽也。” 《左传·昭公元年》: “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杜预注: “亢,蔽也。”章炳麟《新方言·释言》: “亢亦有遮使隐匿之义,今淮西淮南吴越皆谓藏物为亢, 读如抗。”又俗作“𣔛”。 唐枢《蜀籁》卷二: “拿大帽子𣔛。”又: “天𣔛倒的往哪里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