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在初唐七言歌行中,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等诗相比,《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的成就,无疑达到了同类诗中的最高水平。我国现代的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这首诗,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难怪《红楼梦》中那位林小姐吟《代别离》一首,还特地标明是“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诗曰《秋窗风雨夕》”。后人曾经反复考索过这一乐府旧题究竟谁是首创者,但却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加之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中便革故鼎新,突然焕发出熠熠耀人的艺术光彩,人们自然而然就把《春江花月夜》称作“初唐体”诗格的代表,至于首创这一诗题的专利,似乎也就非张若虚莫属了。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春江月夜的景色,文辞清丽,韵调流畅,勾勒了一幅壮阔绮丽的画面:春潮上涨,江海相连,一轮明月被汹涌的江潮簇拥着焕然托起。一个“海”字,烘染出长江口烟波浩渺的壮丽景象;一个“生”字,摹拟出江月与潮水间眷眷相依的生命之恋。明月映射在一览无垠的水面上,波光熠熠闪烁,千万里之遥的春江,何处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迤逦前行的江水绕过花草丛生、气息芬芳的原野,皎洁的月光照在花朵上,宛若在花团锦簇中撒上了一层晶莹的雪珠。紧接着,诗人又以极其精微的观察和丰富奇崛的想象活化出一个神话般幽眇绮丽的世界:柔和的月色洁白如霜,却丝毫感觉不到它在飘飞;水中小洲上的白沙反射出白茫茫的月光,浑然一色,分不清那是月光照射下的白沙,还是白沙反射出来的月光。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都因为皓月当空而荡然无存,只有这一轮独倚中天的明月,把整个苍穹装点得格外清丽澄彻,纯净得就连一丝纤细的灰尘都没有。以上八句,由面到点,由远及近,仿佛电影镜头从全景的大范围摇摄,逐渐推到了凝聚在一轮孤月上的大特写,题面“春江花月夜”所蕴含的题旨和境界,通过诗人的一枝生花妙笔,已经淋漓尽致的跃然纸上了。 比张若虚稍先入世的唐代另一位诗人卢照邻曾写过一首《明月行》,也吟咏了水光月色,但只见铺陈,不离赋体,不象张若虚把自己的一腔深情注入了他所描摹的景物之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诗人面对大自然的奥秘进行思索而发出的请问。它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李白的《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人任自己的思绪在宽旷的太空遨游,但又不离开现实的人生,他把对自然的探索同对人生的思考紧密地联系起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就是他作出的回答。在绵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却是经久不断的。对于代代相衍的人类来说,永恒的明月当然不过是“年年只相似”罢了。诗人不落前人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翻然出新,尽管仍有凄然哀惋的伤感,却不泯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这种超越了个人命运而站在整个人类历史高度的宏观思考,固然反映了初盛唐乐观通达的时代精神,但是,一个生活在一千二百年以前的封建文人,就有如此深刻的哲学思维,毕竟是难能可贵的。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意念上和结构上都是承上启下的。既然是人生与明月共处,那么,寂寂幽独的江月你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人吧!可是,在你的下面,只有奔腾不息的江水扬长而去,你所翘首盼望的来人又在哪里呢?隐隐的凄怆,烘托出了一个新的意境,很自然地把客观景物的描写过渡到了望寰人情的刻画,引出了下半部分月下相思的离愁别绪。 “白云”、“青枫浦”都是寓情于物。悠悠的白云飘然而去,象征着游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在湖南省浏阳县,这里泛指遥远的水边。眼望着那横无涯际,空蒙迷茫的水面,又怎能忍受柔肠百转的愁绪?谁家没有客居他乡的游子,哪里没有轸念怀恋的少妇?“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诗)诗人对于不止一家一处的离愁别绪,用“谁家”、“何处”提出反问,恐怕也是苦于对“此时此夜”的难以描述吧。 下面十六句,前八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后八句写游子思归的急切。细节的刻画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了诗的意境。魏晋时的曹植在《七哀》诗中曾写道:“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用拟人的手法写明月流光,“徘徊”一词,无疑是传神之笔,然而后两句却落于铺陈,不免过于直露。张若虚取长补短,继承曹植“流光正徘徊”的神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生发出更为传神的氛围,烘托出郁积在思妇心头的悲苦和愁绪。夜阑人静,孤独的思妇与清丽的皓月为伴。绵绵不尽的思念仿佛也牵动了蟾宫月魄的柔情。月华清辉,洒在妆镜台上,洒在玉户帘上,也洒在捣衣砧上,是要去倾听思妇陈述衷肠,还是要给她送去一丝柔和的慰籍?然而,月光的淡泊,似乎更增添了伶仃孤苦的凄切,思妇要赶走这恼人的流光。“卷”和“拂”两字,形象地反映了思妇内心的烦乱,但是善意的月光似乎并不理解思妇的心绪,偏偏“卷不去”,“拂还来”,而思妇的愁思,又何尝不象这痴迷的月光那样,卷之不去,拂了还来呢?月光啊月光,你映照得那么远,远飞的鸿雁也不能超越你的光影;你映照得那么深,深潜的鱼龙也受到惊扰而浮上水面,荡起层层波纹。此时此刻,你也一定映照到了远方游子的身边,即使这样,我们也只能空对明月,望眼欲穿而无法相闻。“相思如明月,可望还可攀”,(李白诗)只有乘着一泻千里的月光,让那深深的情思遥寄远方的亲人,无可奈何的惆怅和迷惘,又怎能是月光所能抚慰和排遣得了的呢? 也许是心灵的感应,也许是人性的相契,当不眠的思妇独坐空楼之时,漂泊的游子也沉迷于思归的梦境之中。昨夜梦中见花落江畔,使人感到一番春事又将过去。梦幻中的怅惘又引逗起下文“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的现实。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游子的青春年华,幸福希望就在这飘零之中象衰败的春色付之东流,象西斜的落月堕之苍穹。离人的心头,犹如被沉沉的海雾笼罩着的深暗的月光一样,紧箍在情感的重重羁绊之中。“碣石”,山名,原来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现已没入海中。“潇湘”,二水名,潇水流至今天湖南省零陵县与湘江汇合,故称潇湘。碣石在北,潇湘在南,在这静寞幽深的春江花月夜里,有多少人天各一方,依托着月光遥寄思情,而落月的余辉只能是无可奈何地带着不能宁静的情思,把树影洒满了漫漫无尽的江边。诗人写情,始终围绕着江月,月光引起了不绝如缕的遐思,遐思又随月光漂渺而去。在这首以春、江、花、月、夜为题材的交响诗画中,诗人以月光为主旋律贯穿始终,由月生起,到月落结,在音画的每一个乐章都回响着以月光主旋律为基调的变奏,使我们在诗人展现的这幅浑然和谐的画面上,既领略到了春江花月夜全景的幽深邈远,同时,又尤为突出地感受到了月光在冥冥自然中的扑朔迷离的变幻。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山水诗,它却涤净了宫体诗吟咏风花雪月的那种轻靡艳丽的梁陈遗风;《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爱情诗,它却以悲壮深远的人生探求代替了卿卿我我的无病呻吟;《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哲理诗,它却没有率由旧章,疾言厉色的说教,而是把情与景熔于一炉时自然闪烁的火花。张若虚的一生,只留给后人两首诗,然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艺术上的成就,就无愧为初唐时期开放在力反齐梁遗风,拓开唐诗畛域实践中的一朵奇葩。可见与张若虚同时代的那位在唐诗改革中矢志不渝的陈子昂所发出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呼唤,并非是空寂寥落的绝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