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耒《风流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耒《风流子》

《风流子》·张耒

张耒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此词乃是张耒于元祐年间在秘阁与同人集会时所作的一首慢词。词中上片写秋晚景色撩人乡思的情况,下面写遥想玉容音信不通的愁绪。

上片落笔写景,点明季节。“亭皋”,平荡的水旁地;亭,平。“重阳”,阴历九月九日;古代风俗,重阳节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据说可以避灾。“捣衣”,古代妇女于秋季渐寒时,在砧石上捶打寒衣,以备寄送远方的亲人过冬。“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庾肠,庾信的愁肠。庾为南朝梁官员,因出使西魏被留,作《哀江南赋》;潘鬓,潘岳之斑鬓,潘岳,晋人,貌美而早衰。词人以庾潘自比。

下片中香笺指美好的书札,锦字指织锦上的字。用前秦窦滔妻事:窦滔守袤阳音信断绝,其妻苏若兰以织锦回文诗赠窦,览其锦字,感而迎之;青鸟,用西王母故事,借称使者。“向风前”四句是想象对方愁思的情景。最后两句意为此情已到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地步,干脆让它付诸东流吧!


唐宋词之张耒《风流子》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张耒《风流子》

《风流子》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注释】 ①亭皋:水边平地。亭,平。重阳:阴历九月九日。捣衣:指妇女将织好的布帛放在砧板上,用木棒敲击,使之柔软,以便裁缝衣服。后常以捣衣写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②庾肠:庾,指庾信。他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留,羁旅北地,思念故乡。《哀江南赋》等暮年所作,大都抒写乡关之思。后人常以“庾愁”代指思乡之意。“庾肠”,指思乡之愁肠。潘鬓:潘,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岳《秋兴赋·序》云:“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潘鬓”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词。谩;假借为“慢”,不经意。簪:插在头上。二句言由于忧愁,鬓衰将不胜簪,亦无心簪,透过一层,说花也应羞,以此反衬乡愁。③白蘋:水中浮草,因其随波飘流,容易引起游子产生离家漂泊的伤感。红蓼:生于水中者名泽蓼或水蓼,开浅红色小花,叶味辛香,古称辛菜,有时用来比喻辛苦,萍、蓼都能使人想起离家之苦。④南浦:《楚辞·九歌·河伯》云:“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云:“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指分别之地。⑤玉容:容貌之美如花似玉,此指思妇。香笺:美好的书札。锦字:晋代窦滔以罪徙流沙,其妻苏蕙思念丈夫,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寄。后世常以此指妻子寄书丈夫,表达相思之意。⑥青鸟:《汉武故事》云:“七月七日,忽有青鸟,飞集殿前。东方朔曰:‘此西王母欲来。’有顷,王母至,三青鸟夹侍王母旁。”后人因借称使者为青鸟。

【译文】 水边的平地上树叶飘零,重阳节近,又是思妇捣衣的清秋。怎奈忧愁充满心中,白发现于两鬓,我随意地把黄菊插在头上,那菊花也应感到羞辱。遥望江天,一直望到水气缭绕的白萍尽处,江边开花的红蓼尽头。水边的香草情意脉脉,西下的夕阳默默无语,大雁横渡南面的水滨,我惆怅地倚在西楼。我思念的情人是否安好?深情的书信题诗,无奈两地渺远难以寄到。徒然怨恨碧云已合,情人未来,使者的音信全无。想情人风前月下,芳心懊恼,紧皱双眉,怎受得那百无聊赖的相思忧愁。痛苦的相思忧愁怎能用言语表达,只好把它付与东逝的江流。

【集评】 明·蒋一葵:“张文潜十七岁作函关赋,从东坡游。元佑中,在秘阁,上巳日集西池,张咏云:‘翠浪有声黄伞动,春风无力彩旌垂。’少游云:‘帘幕千家锦绣垂。’同人笑曰:‘又将入小石调也。’因文潜作大石调《风流子》,故云。”(《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尧山堂外纪》)

清·况周颐:“张文潜《风流子》:‘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景语亦复寻常,惟用在过拍,即此顿住,便觉老当浑成。换头‘玉容知安否?’融景入情,力量甚大。此等句有力量,非深于词,不能知也。‘香笺’至‘沉浮’,微嫌近滑,幸风前四句,深婉入情,为之补救,而‘芳心’、‘翠眉’,又稍稍刷色。下云:‘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盖至是不能不用质语为结束矣。虽古人用心,未必如我所云,要不失为知人之言也。‘香笺共锦字,两地悠悠。’吾人填词,断不堪如此率意,势必绾两句为一句,下句更添一意,由情中、景中生出皆可,情景皆到,又尽善矣。虽然突过前人不易,或反不逮前人,视平昔之功力、临时之杼轴何如耳。”(《餐樱庑词话》)

【总案】 这首词写羁旅相思之情,细腻入微,含蕴深厚。全词融情入景,用清秋特有的景物反衬内心的孤独闲愁与相思之情,意在言外。下片则更加婉曲深厚,透过一层,想象情人相思之场景情态,写对方则更能衬托出自己的思念。结尾则欲说还休,耐人回味。艺术上此词曲直相映,疏密有致。


唐宋词之《张耒《风流子》》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张耒《风流子》

张耒《风流子》张 耒

张 耒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注释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边地。②重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捣衣:洗衣时用木杵在砧上捶击衣服,使之干净,以此备制衣服寄送远方亲人供其过冬之用。③庾肠:南朝文学家庾信代表梁朝出使西魏被留仕长安,因思念家国故土作有《哀江南赋》《愁赋》等作品,后人多以“庾愁”代指忧念家国之愁。潘鬓(bìn):西晋文学家潘岳《秋心赋序》有“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之句,后人多以潘岳“潘鬓”代指中年发白、未老先衰。④谩(màn):此处同“漫”,枉自、徒然。簪(zān):插、戴。黄菊:黄色的菊花。⑤楚天:此处指楚地的天空。张耒生于楚州淮阴(今属江苏),属楚地。⑥白蘋:水中浮草。 红蓼(liǎo):水蓼的一种,多生水边,花呈淡红色。 ⑦南浦:本义指南面水滨,因有屈原《九歌》“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故“南浦”遂代指送别之地。⑧玉容:美称女子的容貌,借指美女。香笺:美好的书札。锦字:织锦上的字,代指书信。⑨碧云离合:指离别远隔。南朝江淹《杂诗》有“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青鸟:借指信使。神话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代为取食报信。

鉴赏 明人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张文潜十七岁作《函关赋》,从东坡游。元祐中,在秘阁,上巳日,集西池。张咏云:‘翠浪有声黄伞动,春风无力彩旌垂。’少游云:‘帘幕千家锦绣垂。’同人笑曰:‘又将入小石调也。’因文潜作大石调《风流子》故云。”故本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汴京西池(即位于汴京城西的金明池)集会。晚清黄苏《蓼园词选》评价本词说,“曰‘楚天晚’,必其监南岳时作也。所云‘玉容知安否’,忧主之心也”,另据《宋史《文苑传》记载,张耒“晚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卒,年六十一”,则黄苏定本词作于张耒晚年,考之史实则此判断是不正确的。词中所称“楚天”实际指作者家乡楚州淮阴(今属江苏),古属楚地,词中引“潘鬓”典故(指潘岳32岁有白发)盖说作者中年生白发而衰老,元祐年间作者正当三十多岁,故本词不是作者晚年作品。此时期值王安石推行变法失败后,宋哲宗即位,旧党得势尽废新法,在此期间执政的旧党被后世称为“元祐党人”,张耒添列苏门四学士,此期间在朝廷为官。

本词作于汴京西池集会,西池(即金明池)乃汴京名胜,每逢春秋佳日,游客如云,车马喧嚣,极为繁盛。本词写作者见西池秋景所引发的秋思离愁。上阕写临近重阳节的秋情秋景所引发的乡思愁绪,下阕写作者与佳人分隔两地音信不通的离愁别绪。

上阕首三句开篇点明全词的时间、空间信息。看见“木叶”徐徐掉落于水边平地,知秋意已经深入天地万物,所谓见叶落而知秋也;听见水边传来的“捣衣”之声,让人联想到离人情意,所谓为远游亲人备制寒衣也。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衬托秋意袭人的情景,进而启发乡愁与别绪。“重阳”意象,让人想到出游、登高、赏菊、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民间风尚。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种风习让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人倍感思念。词中“又”字引发的意味更为深长,可见年复一年,眼前“木叶”让作者此刻猛然想起自己已经离开故乡许多年时光了。回想这多年的情状,怎不让人唏嘘。“入”字形容愁绪透入的深刻,“侵”字表达岁月磨人的悄无声息。“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暗用苏轼《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之句,以此感慨自己“衰老”。

“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三句作者突然笔锋一转,从心中交织纠缠一起的思乡离情与衰老感叹走出,极目远眺,从汴京繁华西池南望故乡楚州淮阴。 见暮天向晚,夕阳残斜,白蘋洲在烟波尽头,红蓼草在水边深处,红白映照,映衬心中几多愁。有上述铺陈的酝酿和积累,才有如下“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的千古绝唱。四幅意象画相互关联,共同营构出作者心中思念沉默的复杂心境。“芳草”对“夕阳”,“有情”诚“无语”,实乃静中情致也;“南浦”对“西楼”,“雁横”照“人倚”,实乃动中深情也。自古芳草抒离别,从来夕阳是晚景;南浦自是送别处,西楼总寄相思月。离别晚景,别处相思,四种简洁的意象相辉相应,成此千古名句。

下阕“玉容,知安否”,承接上阕的抒怀,将心中所感脱口而出,成开启下阕真情表露的先声。“融景入情,力量甚大。此等句有力量,非深于词,不能知也”(况周颐《餐樱庑词话》)。信札与题诗,两地远隔,其中真情难以传递,只恨碧云聚散有离合,青鸟使者又隐没。作者由抱怨音信不通转向想象远方的佳人。想象佳人临风苦恼,眉头紧锁,让作者甚是怜惜。由己而及人,最后又达到两者的共通,层次极为分明。“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两人别离见深情,不能言说,只有付诸东流的江水。“东流”形容作者愁绪的深刻,南唐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乌夜啼》)之句资可体会,至此,本词所表现的柔情深婉可谓极致了。

本词词意之清丽婉转,与晚年所作《满庭芳》(裂楮裁筠)平易朴实风格迥异,也与作者老师苏轼之豪放词不同,倒是近于柳永与秦观。(张伟特)

古木寒泉图 【明】 文徵明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风流子》词牌。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体,三十四字,仄韵;双调体,一百十字,上片十二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也有起句多押一韵,成为全词九平韵的。

元祐党籍。北宋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至熙宁九年间,王安石两度出任宰相,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更戍、保甲等新法,即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宋神宗逝世,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于元祐二年(1086)任用司马光为相,尽废王安石新法,排斥新党。元祐八年,宋哲宗亲政后又重新推行新法,新党得势。宋徽宗即位后,于崇宁元年(1102)起用权相蔡京,推崇宋神宗变法路线,将元祐年间执政的旧党人物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98人列为“元祐奸党”,在朝廷立“奸党碑”。崇宁二年降旨将“奸党碑”立于全国,即历史上所谓的“元祐党人碑”,又称“元祐党籍碑”“元祐奸党碑”,此党籍后又扩大到309人名单。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均赫然在列,遭受冲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