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继《阊门即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继《阊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上元元年(760),淮西监军宦官邢延恩谋去节度副使刘展,刘展起兵,攻陷升州(今南京市)、润州(今镇江市)、常州、苏州等地,第二年田神功讨平叛乱,官兵又趁机到处掳掠。《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载:“安史之乱,乱兵不及江淮,至是,其民始罹荼毒矣。”张继的这首诗就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苏州人民在战乱中遭受荼毒的情况。

古城苏州的西门名为阊门,相传始建于春秋时代吴王阖闾在位时,城楼巍峨雄峙,成为苏州的重要标志,也是这座名城繁华富庶的一个象征。晋代陆机的《吴趋行》就以“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的诗句赞颂吴郡的繁荣。此后,阊门成为许多诗人登临观赏的一处名胜。然而,诗人张继在战乱祸及苏州的时候登临阊门,他举目四望,见到的却是一片劫后荒凉的景象。农民被强征入伍,随着战舰去出征了,无法从事耕作;苏州这个富庶的鱼米之乡,历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现在到了春耕季节,万顷良田竟然长满了青青的野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景象啊!如果在清明节登上阊门城楼,遥望城郊的千村万落,那就更是满目凄凉了。古代的风俗,寒食禁火二日,到清明节家家重新举火,因此诗人们有“朝来新火起新烟”(杜甫《清明》)、“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刘长卿《清明登城眺望》)等诗句。但如今的苏州,田园荒芜,人烟寥落,何处还有这样的新烟呢?这首诗的结句,诗人不用叙述句,而采用“清明几处有新烟?”的反问句式来写望中所见,这就使自己内心的忧愤、焦灼之情倾泻而去。读这首诗时可以参看李嘉祐大体上作于同时、同地的诗作,如《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南浦菰蒋覆白蘋,东吴黎庶逐黄巾。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张继诗是写登高远眺,李嘉祐诗是写旅途见闻,反映的是同样的社会现实和忧患意识。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张继的诗为“事理双切”、“秀发当时,诗体清迥”。他的这首反映民生疾苦和时代灾难的诗篇,全诗不事雕琢,直抒即目,但在精心构思方面是颇具特色的。诗人精心选择了特定的时节(应该是“万井出新烟”、家家忙春耕的清明时节)和特定的观点(历来象征苏州繁华富庶的阊门),这就把苏州地区遭受战祸的惨象反衬得触目惊心,千载之下使人读来仍然为之心酸。


精品唐诗之张继《阊门即事》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张继《阊门即事》

张继《阊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这是一首丧乱诗,真实、形象地描绘出战乱带给苏州地区人民的深重灾难。全诗采用一句一层、逐层深入的写法直抒即目所见。首句写耕夫被召募从军,随战船(“楼船”)出征去了,田无人耕种。二句写即目所见,万顷良田,不长庄稼,长满了青草。三句写登上阊门观望满目凄凉的千村万落。吴门即阊门,苏州城郊外西门,城楼巍峨雄峙,是苏州的重要标志。一个“试”字,写出了诗人身未上城心先惊的心理。四句融情入景; “清明几处有新烟?”我国古代习俗,寒食禁火三日,至清明始重新点火,所以称新烟。原本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富庶之地,如今人烟廖落,一个问句,使诗人心头积郁的忧忿倾然而出。全诗将野草的繁茂与人烟的稀少对比,万顷与几处相应,末句又以设问作结,诗人的感伤与忧忿,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诗人又精心地选择了特定的地点:富庶的苏州,特定的时间:新烟当四起的清明,从而强化了感情的深度与力度。千载之下的今天,读来仍令人泪水潸然。高仲武评他的诗“事理双切”,“秀发当时,诗体清迥” (《中兴间气集》),此评不为虚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