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景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景岳1562—1639

明医学家。名介宾,字会(惠)卿,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十三随父至京,学医于名医金英,尽得其传。暇时即穷研书史,医法宗李东垣,治病重补益“元阳”、“真阴”,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每逢病例,必详究病原,单方重剂常应手而愈,是以名声广播,踵门求医者应接无暇。又在《内经》的基础上,著《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等,历四十年始成。另有《景岳全书》、《质疑录》诸书。在医学理论上重视“阴阳”、“六变”,倡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之说,认为这是分析人体生理活动和病机变化的准绳。还创立“古方八阵”、“新方八阵”等新医方;著名医案散见于《景岳全书》中。曾有人称医学至他而无“余蕴”。

张景岳

见张介宾条。

张景岳

即张介宾。

张景岳

中国明代医学家。原籍四川省绵竹(今锦竹市),明初迁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生于1563年,卒于1640年。他治病慎思明辨,单方重剂,莫不应手而愈,廷吏大臣,皆争相延聘之。他的学术思想,重视温补元阳。他认为相火是元气之本,人之生气,以补阳为主,难得易失者惟阳,既失难复者亦惟阳。在理论及临证治疗方面,强调以温补为主,有矫枉过正之弊。所著有《类经》32卷。又撰《景岳全书》64卷,此书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的论证和治法。

张景岳

066 张景岳1563—1640

明代医学家,名介宾,字会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时随父至京,曾从名医金英学医,研学医理。青年时度过一段戎马生涯,壮年回京再度以医为业。来求医者甚多,足见其医名之大。晚年返乡隐居,专著医书。他钻研《内经》,领略极深。经30年努力,著成《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又著有《景岳全书》(1640),内容丰富,对医学理论阐述颇深。书中对诊疗原则、治疗经验、药物方剂及各家医理均有详细论述。在治疗上他重于补益,创立了补肾方剂,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陈实功   张介宾 ☛
张景岳

张景岳1563—1640

明医学家。祖籍四川绵竹,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名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张氏自幼天姿聪慧,14岁时随父亲到京师(北京)旅游,从当时著名医学家金英(字梦石)学医,尽得其传。成年后,曾进入军界,转战南北,到过河北、山东以及东北各地,后由于功名未就,回到家乡刻苦攻读医学,遂以医为业。他在学术上主张“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意思是人体的阳气并非有余,而人体的真阴常常不足)的观点,在治疗上喜用熟地及温补方药,故有张熟地的称谓,创立了左归丸、右归丸等名方,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氏对《素问》、《灵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花费了30年之久编成 《类经》 32卷(1624)。该书打乱了《内经》(《素问》和《灵枢》)全文以篇编排的顺序,采用分类方法对《内经》全文进行了重新编次,分摄生、阴阳、脉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12类,并对全文进行了详细注释,有很多独到之处。该书的学术价值较高,是学习、研究《内经》的一部重要参考书。张氏还撰有《类经附翼》4卷,阐发了医易用源的学术观点。著《类经图翼》11卷,用图解的形式发挥运气学说。晚年撰有《景岳全书》64卷,其中反映了张氏丰富的临症经验和精湛的医学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 王肯堂   喻昌 ☛

张景岳1562—1639

明医学家。名介宾,字会(惠)卿,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对《内经》钻研、整理、注释历30年,著成《类经》和《类经图翼》、《类经附翼》,又著《景岳全书》、《质疑录》等。阐发医学理论。以明阴阳,辨六变,为分析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机转的纲要。倡“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治疗着重于补益“元阳”、“真阴”。并自订不少新方,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张景岳zhāngjǐngyuè

见张介宾条。

张景岳

张景岳

张景岳(1563~1640年),明代医学家。名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时随父游历京师(今北京),拜名医金英(梦石)为师,尽得所传。壮年投笔从戎,遍历我国东北各地,后卸职回京,以医为业。明·黄宗羲“张景岳传”称:“谒病者辐辏其门,沿边大帅皆遣金币致之”(《南雷文定》前集卷十),可见医誉很大。晚年返回会稽隐居,著作有《类经》三十二卷,《类经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景岳全书》六十四卷,《质疑录》一卷等。
张景岳医学思想的主要特点首先为阐发了“医易同源”的思想。如《类经附翼》指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更说:“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故“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二者运用得当,就有“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的可能。其次关于命门阴阳学说。景岳以为命门位置,系“居于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命门和肾正如易坎卦三所表示的,上下断者属阴,代表两肾; 中间一横属阳,代表命门。故称:“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之一者,坎中之奇也,一以统两,两以包一”。命门总主两肾,为“水火之府”,“阴阳之宅”。命门重在生化,是生命的根本。命门之火,谓之元气(真阳);命门之水,谓之元精(真阴)。二者“阳先阴后,阳施阴受”,治病当求其本,真阴真阳必须保持不伤。所谓:“五液(汗、涕、泪、涎、唾)充则形体赖以强壮;五气(五脏之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再次立甘温固本大法。张景岳指出:“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凡“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昧”。明·王应震诗称:“一点真阳寄坎宫,固根须用味甘温”,很好说明了张景岳的医疗主张。
基于上述观点,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中的“补阵”制定有左、右归丸。以左归壮水,右归益火,各方均以熟地为主,取其具有大补血衰、阴中有阳的药物功能,由于他喜用熟地,故人称“张熟地”。另外,张景岳为了阐明他的医学见解,对金·刘完素的“火热”之说表示反对,指出刘完素“不辨虚实,不察盛衰,悉以实火言病”(《景岳全书》卷三,“辩河间”)。还对于元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提出意见说:人之“所以生精血者,先由此阳气,精血之不足,又安能阳气之有余”,从而指斥朱丹溪之说是“大伐生机之谬谈”(《景岳全书》卷三,“辨丹溪”)。对于上述不同见解,清《四库总目提要》“景岳全书”条评称:张景岳“专以温补为宗,颇足以纠卤莽灭裂之弊,于医术不为无功,至于沿其说者,不察证候标本,不究气血之盛衰,概补概温谓之王道,不知误施参桂亦足戕人,则矫枉过直,其失与寒凉攻伐等矣……”。认为“阴阳不可偏重,攻补不可偏废,庶乎不至除一弊而生一弊也”,可谓持平之论。

☚ 武之望   聂尚恒 ☛

张景岳

见 张介宾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