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志和《渔歌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志和《渔歌子》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南。白鹭:一种以鱼为食的水鸟,喜群居,常出没于湖沼水田间。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也叫桃花水。鳜(gui贵)鱼:一种形体平扁、口大、鳞细、皮呈黄绿色的鱼,俗称桂鱼。肉味鲜美,为我国特产。

②箬(ruo若)笠:用箬竹叶或竹篾编成的斗笠。箬,竹之一种,茎高三、四尺,叶宽大。蓑(suo梭)衣:用草或棕毛编成的雨具,披在身上。

【译文】 西寒山前,白鹭在水色山光中翩飞,桃花吐着鲜妍,流水漾着绿蓝,一条条游弋嬉逐的鳜鱼多么肥。戴着青色斗笠,披着绿色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安然垂钓,何必把家回。

【集评】 宋·黄升:“张志和尝作〔渔歌〕一词,极能道渔家事。”(《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

清·刘熙载:“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露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艺概》卷四)

【总案】 《渔歌子》,一作《渔父》,共五首,此为其中的一首。作者拈取江南水乡春汛时节几种常见而有代表性的景物,略加联缀点染,并将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巧妙融入,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境界淡远的烟波垂钓图。作者长期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叟”,故对烟波之境清空疏淡的妙致能够体会得真切而深刻;加之兼善丹青,懂得如何调配色彩,懂得如何截取动态景物最富于美感包孕的一刹那,因而能将诗情和画境高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实做到了如苏东坡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情调,这种美,得到了不少文人,特别是那些因官场失意而想弃官归隐的文人的共鸣,一时属和之作颇多,并很快传到日本,据《日本填词学史话》载,连嵯峨天皇(804-823年在位)也曾拟作五首。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张志和《渔歌子》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词选自《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张子和,字子同,早年出仕,唐肃宗时因事贬官归隐乡里,浪迹江湖,寄情山水,自谓“烟波钓徒”。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八月,大书法家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访谒,次年三月,颜真卿与名士时贤饮宴,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席上诗酒唱和,张志和首唱,唱的便是《渔歌子》五首。曾一度散佚,幸有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保存,流传至今。此词是五首中的一首,其余四首被此首所掩,流传不广。

在盛、中唐时代,词还处在发展初期,形式上与诗相异不大。此词乍看很似七言绝句,唯一的不同,只是第三句分成二个三字句。然而,诗词已分界,词是配合曲调来演唱的,且有特定的曲子调名,此词的曲子名就是“渔歌子”,今存唐《教坊记》记载有此调名。后来曲子失传,调名就成了词的词牌,此处“渔歌子”就是此词的词牌。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南。张志和浪迹江湖时隐居于此。此词是他“烟波钓徒”生活的写照,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江南春江渔隐图”,从画面流露出他对江南春色的爱恋和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讴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春风吹绿了西塞山,在墨黛色的青山下,银洁的白鹭在迂飞回翔,那粉红灼人的桃花落英缤纷,芳馨袭人,潺潺流水飘起瓣瓣桃花窅然而去,湛蓝的江水明净如镜,蓝得那么醉人,锦鳞游泳,清澈见底,这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节啊!词人运用动静相间和色彩相衬的艺术手法,只二句,将西塞山下的江南春色描绘得如此绚丽多姿,盎然纸上。飞鹭,落英,流水,游鱼,画面多么生机勃勃;黛山,白鹭,桃红,绿水,色彩多么斑斓明丽,真是一派迷人的江南春色!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明丽清新的江南春景画面中,融进了一个“烟波钓徒”——江上渔者的形象。只见他头戴青色竹编大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迎着春天的斜风细雨,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烟波浩渺的江上,多么放旷高逸的情趣,任凭风雨侵扰,仍悠然稳泛于雨色空濛之中,这是何等潇洒逸放的隐者形象!“青箬笠,绿蓑衣”是从外貌特征上勾勒一个雨中渔者的形象,“青”“绿”相映,色彩分明,形象逼真。末句则是从心理活动刻划陶醉于烟波江上乐而不返的渔者形象,使渔者形象富于立体感,使人神往。“斜风细雨”,抓住了江南春雨的特征,细腻地描摹了春雨的情状,令人遐想。“不须归”揭示了渔者流连江上的心理,同时暗中埋下了一层象征的意义。隐逸是中国封建士大夫出仕后隐退的一种政治方式,唐代,特别是盛、中唐时代,隐逸之风盛行,李白、王维、孟浩然等都隐逸过。张志和也不例外,他早年曾待诏翰林,做过官,因事得罪唐肃宗而遭贬斥。因此,他决心永弃官场,浪迹江湖,过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斜风细雨不须归”,不正含蓄地表达他留连江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理想么?

词人“高才远识”、“博学能文”,擅长书画诗歌,“古今无伦”,醇厚的艺术修养和功力,滋补了这“渔歌子”的名声,当时就流传到日本,日本嵯峨天皇于弘仁十四年(823),曾亲自作《和张志和渔歌子》五首,成为日本词学的开山之作。可见,张志和的《渔歌子》在当时的魅力是多么巨大!其影响是多么深远!


张志和《渔歌子》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张志和《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唐代,小令词的清空和王维一派水墨画的冲淡,可以说是互为辉映的双璧。词人而兼画家的张志和,正是把握了这一宗艺术瑰宝的高手。他把高远的情思外化为清空的意境,又把质朴玲珑的语感,提炼为翛然脱俗的冲淡意趣,从而使他的词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高蹈风格。他传世之作有《渔父》词五首,但另外四首却都为这一首的光辉所掩。也正因为有这么一首短短的词,张志和得以传名千古。

张志和肃宗时待诏翰林,做过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被贬,作南浦尉。赦还以后,绝意仕途。朝廷赐给他奴婢各一名,他把他们配为夫妇,取名“渔童”、“樵青”,自号为“烟波钓徒”,长期过着隐逸生活,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他对文艺多所通晓,凡歌词、书画、击鼓、吹笛,无不精工,善于汲取各方面的营养化为己用,《渔父》词便是借鉴民间的渔歌而成的。

由于取自民间,这首词的基调以清新、质朴见长。但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张志和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渔父,而是以“烟波”为寄托的文人式的“钓徒”,所以词中除了具有民间文学的质朴、清新之气外,还融和着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古代高蹈文人的淡泊、澄洁的高情远意。

因此,我们可以说《渔父》词是渔父式的文人之歌,也是文人醉心渔父而确乎领略了烟波妙境的歌。尽管这境界不能代表渔父的心境,但作为诗人艺术加工的形象,作为张志和由于长期徜徉太湖之上积淀而成的审美意象来说,这首词正如胡震亨称道王维所说的:“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唐音癸签》)在那一个长夜难明的社会,不求闻达,“有山林闲适之趣”,可以说是别有襟抱的。当然,因为词人和世俗相忤,只落得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滋养,陶醉其中,也就不免回避现实。但毕竟不能掩盖作品的出于自然的淳美的光彩,到如今,作品依然给读者带来词人的淡怀逸致的美感。

词人的淡怀逸致不是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以画入词。通篇二十七字,写了山,写了水,写了白鹭和肥鱼,写了斜风细雨,更写了优游自在的渔父。词人藉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渔父又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显示了这是一幅江南水乡的渔歌图。

尽管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一动一静,各有特点,然而它们却又可以相通和相补。东坡论王维之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正说明高明的诗人,善于在时间流程中,突出事物的某一点,描绘出空间中一刹那间静止的状态;而高明的画家,也善于在暂时凝固的画面中,不着一笔,巧妙地传写出事物静止时前前后后可能出现的变化。张志和是词人,又是画家,所以他对淡怀逸致的抒发,是诗画相兼的。从渔父的长期烟波生活中切取这么一点:恰是斜风细雨时,江南春色方浓时,而偏偏又是桃花汛泛起时。就这样,作者写出了一刹那的空间状态,相对凝定式的画图。与此同时,他还用中国传统的“散线透视”画法,以旧吴兴县西的西塞山作为观察点,罗罗清疏地、几乎是信手拈来地捕捉了山前的一片景色:高处有从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以及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作为画图中心的,则是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而从这些互为烘托的静态的空间结构中,分明又通过景物生气的渲染,抒发出渔父内心翛然自得的动态。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刺地嬉逐,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新鲜、清丽、秀润,当然,渔父也就被当前的景物所吸引,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和不愿离开这一个魅人亦复宜人的境界的深情。你看,“斜风细雨不须归”,对渔父说来,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美的执着么?在斜风细雨中,渔父体验到鹭鸶的飞翔更为飘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妍。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渔父的心情,就不止是为美陶醉,而且还为当前的优美画境而坚定了意志,不仅是“不思归”,而且更进一步作出诉诸审美判断形式的“不须归”了。渔父所执着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作为词人内心的自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这显然又是画中之诗,隐伏在西塞山前空间结构背后的时间潜流,悠悠地但终于又是深稳有力地荡漾着的感情波澜。就凭这样的时间和空间的结合,而尤其是突出了瞬间的静止的状态,突出了渔父这一个写景人物,让他“与山水有顾盼,人似看山,山亦似俯而看人”(《芥子园画谱》),这样的诗中之画,便充溢着一位自号为“烟波钓徒”的胸中丘壑了。

惟其是烟波钓徒的诗中之画,就不同于唐代著名画家大、小李将军的青绿重彩,以及其中所显示的那种帝王宗室的富贵堂皇气派。张志和这幅“烟波垂钓图”,显然是另一路,属于王维一派,是泼墨画,是写意画。画中景物,无不有水墨淋漓之意。“漠漠水田飞白鹭”。鹭鸶,本来就沾满了水气。鱼,也离不开水。苏轼因“长江绕郭”而“知鱼美”,张志和因为桃花汛来临而想起“鳜鱼肥”,二者正如出一辙。水映桃花而红,桃花因水而湿,这和“竹外桃花”不同,自然也是湿漉漉的。渔父的一身打扮,就更不用说了。人、花、鱼、鹭,一切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天地万物各自消失了它们的边际而成为浑然整体。这使我们想到古代文人画的水墨晕染,特别是宋代大、小米的那派取自潇湘奇观的云水烟树的技法。为了矢意绝尘脱俗,所以作者特地给安排了这么一个渔父,“襟度洒落,望之飘然”(刘学笄《方是闲居士小稿》)。而为了表现自己的率性归真,寄情缥缈,则又把整个画面,建构为“斜风细雨”的审美内涵,归于“平淡”二字。林泉高致要淡,向万物“回归”的人要淡,因忤世、傲世而避世的张志和自然也要淡。这首《渔父》中的整个人物和事物,按照美学的“先定默契”来说,作为点景人物的传神之笔,既然已经透露出“烟波垂钓”的隐逸基调,那么人们在目击到鹭飞,花漂,鱼游,以至整个画幅时,自然也就更容易对之萌发出“同化”作用,不仅走进“平淡”的境界,更能“于平淡中求真味”(王士祯《师友诗传录》)。也许有人要问,词中不是也夹有鲜艳的颜色么?可是别忘记,“青”哟,“绿”哟,它们都已经在斜风细雨中被吹被淋,色彩变淡了。“桃花”也早已漂落水中。一切都淡。至于通篇音节的自然、简短、随和、淳朴,它们恰恰体现了作者平易近人的情调,并与作品色彩的“淡”糅合起来,而汇归为“平淡”的风格。无意雕琢,情趣极深;可再定睛一望,却又不止忘归,甚至忘却了“钓徒”自我,这真是司空图所说的“遇之非深,即之愈稀”(《诗品·冲淡》)了。


唐宋词之张志和《渔歌子》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张志和《渔歌子》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

【释】

1.西塞山: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南。白鹭:一种以鱼为食的水鸟,喜群居,常出没于湖沼水田间。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也叫桃花水。鳜(音gui)鱼:一种形体平扁、口大、鳞细,皮呈黄绿色的鱼,俗称桂鱼。肉味鲜美,为我国特产。

2.箬(音ruo)笠:用箬竹叶和竹篾编成的斗笠。箬,竹之一种,茎高三四尺,叶宽大。蓑(音suo)衣:用草或棕毛编成的雨具,披在身上。

【译】

白鹭在碧绿的西塞山前翩飞,

桃花、流水、鱼儿肥。

头戴一顶青斗笠,

身披一袭绿蓑衣。

斜风如织,细雨如丝,

哪儿还有比这里

更好的归依。

【评】

此词以白描写意笔法,勾勒出了一幅对文人具有永久魅力的烟波垂钓图,使千古后人为之倾倒,甚至远传至日本,连嵯峨天皇(804—823年在位)也曾拟作五首。但后人之拟作,不用说日本天皇无法企及,就是一些后世艺术成就远远高于原词作者的大词人,也终不能胜过原词。如苏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刘熙载《艺概》卷四)。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一是词人长期隐居于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对此中美意,有独到领会;二是词体之初兴,极具自然,后人仿作,终为仿作,难如初作自然生成也。


古代诗歌之张志和《渔歌子》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张志和《渔歌子》

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

【注释】

1.西塞山: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南。白鹭:一种以鱼为食的水鸟,喜群居,常出没于湖沼水田间。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也叫桃花水。鳜(音gui)鱼:一种形体平扁、口大、鳞细、皮呈黄绿色的鱼,俗称桂鱼。肉味鲜美,为我国特产。

2.箬(音ruo)笠:用箬竹叶或竹篾编成的斗笠。箬,竹之一种,茎高三、四尺,叶宽大。蓑(音suo)衣:用草或棕毛编成的雨具,披在身上。

今译

白鹭在碧绿的西塞山前翩飞,

桃花、流水、鱼儿肥。

头戴一顶青斗笠,

身披一袭绿蓑衣。

斜风如织,细雨如丝,

哪儿还有比这里

更好的归依。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