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孝祥《水调歌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孝祥《水调歌头》

张孝祥《水调歌头》张孝祥

张孝祥



与喻才子同登金山,江平如席,月白如昼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释 ①喻才子:喻樗,字子才。“才子”疑为子才之误。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金山上。东晋时创建金山寺,为国内佛教禅宗名寺。②月姊:指传说中的月中仙子。③玉鉴:玉镜。④切云:形容很高。《楚辞《九章《涉江》:“冠切云之崔嵬。”⑤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⑥翳(yì)凤:本谓以凤羽为车盖,后用为乘凤之意。骖鸾:谓仙人驾驭鸾鸟云游。骖(cān),驾驭,乘。



松磴精庐图 【宋】 阎次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过金山,登临山寺。本词描写了登山所见的雄丽景色,抒写了作者飘然欲仙的感受和雄奇旷达的胸怀。陈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凡数百篇,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予虽不及识荆,然其潇散出尘之姿、自在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犹可以想见也。”作品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既描绘了目所见的实景——明月、星辰,又有奇幻的想象——寄声月姊,鱼龙悲啸,三山神仙笑而相邀,词人身披彩霞,头戴高冠,翳凤骖鸾。纵观全词,虚的成分占主导,它们表现了作者寻求解脱、追求自由美好世界的情怀。这首词的豪迈之气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与太白、东坡极为相似。

金山在江苏镇江,宋时原本矗立在长江之中,后经泥沙冲合,遂与南岸毗连,山上之金山寺为著名古刹。作者舟过金山,登临山寺,夜观月色,江水平静,月色皎洁澄澈,此情此景,引发诗人无限的遐想和诗思,于是写下了这著名的词篇。“江山自雄丽”二句,既写出了江山的雄伟、壮阔,又点明了夜间登临时的风露与春寒的感觉。“寄声月姊”二句,构思超妙,运笔不凡。“玉鉴”在“玉鉴琼田三万顷”里也出现过,指玉镜。词人置身于雄丽金山之中,明月当空,风露清寒,驰骋着奇情幻思,颇似月下把酒邀月赏花的太白。他对月倾吐心声,欲借用她那明亮澄澈的玉镜来瞭望这美妙的景色。“幽壑鱼龙”三句,承上而具体描绘登山寺所见的各种景象。词人的视角不仅能看到天上的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随着微波摇动,山下的烟雾,一片迷漫,而且还能窥视躲藏在深水沟壑里的鱼龙在张口悲啸。这自然是大胆而又颇为形象的想象之辞了。“涌起”二句,由大江转写山景。“白银阙”借指金山寺。《史记《封禅书》说海山三神山“黄金银为宫阙”,写金山上禅院古寺等建筑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银阙晶宫,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涌起。不仅切合情境,尤见奇幻浪漫之思。

下阕接前山上意指,写词人在山头观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写转而抒发富有浪漫气息的感情。“表独立”三句,既是作者对自己的一幅素描画像,又是词人心胸的袒露。“表独立”化用《楚辞《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句意,词人屹然萧然独立在金山之巅,潇洒出尘。“飞霞佩”,唐韩愈《调张籍》:“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这是从服饰上来描绘。“切云”,出自《楚辞《九章《涉江》:“冠切云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进一层抒写自然外景沁入词人内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样的月光里,感到整个世界是那么广阔洁净,又是那么高深幽远,似乎在万里之外的细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此句也表现出心胸高洁、不落尘垢之意。与“肝肺皆冰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寓意正同,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二句分别正用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和反用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的诗意,将不假骖转化为骖鸾腾飞,登仙而去了。“翳凤”,以凤羽作华盖;“骖鸾”,用鸾鸟来驾车。词中结尾的虚拟与首起的实景,首尾照应,构成一个虚实相合、情景交融的整体。于湖词有很浓的文人风味,具体表现就是用典多而密,工而稳,善于点化古典词句意象,而又能自出新意。把内心浓郁的感情移进虚拟的物象中,转化成心灵的情致创造出另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凌霄汉)

链接 南宋设置的五山十刹。宋时禅宗丛林制度日臻完备,禅徒多集中居住,凡名僧住持的丛林,都有千人以上,故有“贵人不贵寺”之说。元丰五年(1082)于大相国寺创立慧林、智海二大禅院,为汴京(今河南开封)有名的官立禅寺。南渡后,江南禅宗名僧辈出,所居丛林皆极一时之盛。时人竞造大寺,择名德主持。宁宗时(1195-1224),因史弥远之请,乃制定禅院等级,设置五山十刹。

五山:(1)兴圣万寿禅寺(浙江杭州径山);(2)景福灵隐寺(杭州灵隐山);(3)净慈寺(杭州南屏山);(4)景德寺(浙江宁波天童山);(5)广利寺(宁波阿育王山)。

十刹:(1)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浙江杭州);(2)道场山护圣万寿寺(浙江吴兴);(3)蒋山太平兴国寺(又称灵谷寺,江苏南京);(4)万寿山报恩光孝寺(江苏苏州);(5)雪窦山资圣寺(浙江宁波);(6)江心山龙翔寺(浙江温州);(7)雪峰山崇圣寺(福建福州);(8)云黄山宝林寺(浙江金华);(9)虎丘山灵岩寺(江苏苏州);(10)天台山国清教忠寺(浙江天台)。

水调歌头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阑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释 ①君山:山名。在湖南洞庭湖口,又名湘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湖(洞庭湖)中有君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②沅湘: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战国楚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③三楚: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上》:“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颜师古注引孟康《汉书音义》,以江陵(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二说不同。④七泽:指古时楚地诸湖泊,其中以云梦泽最为著称。⑤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九州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州。⑥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夏日开白花,果实蓝黑色。《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鉴赏 于湖多次经过岳阳楼,据这首词中的行向与时节推测,宛敏灏先生《张孝祥年谱》认为它应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这年,孝祥请上表辞官获准后,离开荆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东归。归途中,因风阻船,滞留三日。同行诸公都填了词,他步原韵作《浣溪沙》词,有“拟看岳阳楼上月,不禁石首岸头风”云云,内容可以与本词相互参证。“湖海”二句,劈空而起,抒发词人湖海漂泊、倦于仕宦的感慨。倦游,指仕宦不得意而思归隐,颇似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意味。平生豪气,消磨殆尽,宦途险恶,壮志难酬。“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承上意写经过长久的江面漂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日落”三句,词人纵笔铺陈登楼远眺之景:天空湛蓝,万里无云,金色的夕阳斜照在一碧万顷浩荡无垠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静影沉璧,浮光跃金。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一片葱绿,春机盎然,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萦绕四隅。正如古人所云,诗赋得江山之助,这些自然景色,使作者词思翻腾。“徙倚阑干久”二句,语义微微轻收,抑制住内心感情的冲动,却写夜幕降临,弯月悬空,词人“倚阑”凝思的种种意绪烘然欲出,而含蓄的笔墨又为下片直抒胸臆积蓄了情势。

换头“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转笔锋,描绘岳阳楼的雄伟气势,跌宕飞动。“三楚”泛指长江中游今湖南一带地方。“七泽”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泽。“隘九州”是说居天下险要之处。“人间”二句概括登岳阳楼而触发起古往今来人间悲喜的无穷感叹,又有它独具的地方色彩。词人因景(三楚沅湘)联想到战国时的屈原,潇湘风物与屈原和离骚难解难分。“欲吊沉累无所”三句,进一层抒发凭吊屈原的深切情意。“沉累”,指屈原抱石投江,亦曰“湘累”。作者对屈原身处浊世而愈发坚贞的不屈精神景仰心仪。词人言及屈原,并不仅仅是身处楚地而自然联想,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史记《屈原列传》云:“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联想到张孝祥的宦途生涯,也是因为自己孤高自许,不合污俗,不免遭人嫉恨,难行其志,所以笔墨到此,更有呜咽凄怆之感。更吊屈原而不知其确切葬身处所,但登山临水,有渔儿樵子,同哀屈原而诉其“离忧”之情。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隐退犹如贬官外放,也将渔樵于江中沙洲之上,内心充塞着无限辛酸悲苦。“写离忧”,正是抒写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平情绪,结笔全用唐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离骚》词句,抒发满腹的牢愁忧愤和凄凉之怨。以景结情,韵致有余。

这首词写途中登临的感受,风物清丽而情词悲切。上片写登楼所见之景象,下片抒发吊古伤今的情怀,其中景中寓情,感情基调不免苍凉沉痛。吊古是明写,但这首词不是一般简单的总结兴亡治乱的怀古作品,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写古今人事兴衰的感慨,而是从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铺写,联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勾起凭吊之情。“哀此写离忧”,表现出作者怀才见弃的幽怨,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凌霄汉)



石梁飞瀑图 【明】 陈祼

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 宋代重修岳阳楼。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市洞庭湖畔西门城楼上,可遥望君山,下瞰洞庭湖,视野开阔,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吴将鲁肃训练水军的阅兵台。唐玄宗时,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时始建楼,因位于大岳山之阳而命名。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都曾来此游湖登楼,留下诗篇。

仁宗庆历五年(1045),滕宗谅谪守岳州时重修,并嘱范仲淹为撰《岳阳楼记》,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表达了作为政治家范仲淹的人生理想,岳阳楼因而远近闻名。后几经废兴。

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楼在一大平台中间,主楼三层,高19.72米,纯木结构,四周环以明廊,建筑精湛,气势宏伟。岳阳楼面湖一侧石栏高约1米,望柱上人物、狮象、莲花等雕刻细致精美。前墙两侧有南宋淳祐五年(1245)铸造铁梢各一个。楼右侧有三醉亭,传说道教仙人吕洞宾曾三醉于此。左侧为仙梅亭,另有怀甫亭,为纪念杜甫而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落架大修,丰姿更加瑰丽壮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调歌头



张孝祥



泛湘江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潇湘八景图(局部) 【元】张远 上海博物馆藏



注释 ①晞发:把头发晾干,常指高洁脱俗的行为。《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晞(xī),干,干燥。②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多借指今湖南地区。③沧浪:青苍色,多指水色,泛指江、湖。④水云乡:此处代指隐者居处。⑤琼芳:色泽如玉的香草。⑥清商:商声,古代五音之一,古谓其调凄清悲凉,故称。⑦三闾:指屈原,因其曾任楚国三闾大夫,故称。⑧未渠央:亦作“未遽央”,未能仓促即尽。

鉴赏 张孝祥被谗落职,从桂林北归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词。词人点化《楚辞》词句语意,赞美屈原的高洁情怀,又借以书写自己的怨愤不平心态。

词的开头“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词语,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的情景。首句见《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见《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北风凉”出自《诗经《邶风《北风》的“北风其凉”。从濯足到晞发的意象,显示出词人的潇洒举止。“吴山”二句紧承上句,写词人生平渴慕到潇湘。“买得扁舟”三句,进一步展示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美好情态。这里“六月下沧浪”,既点明了时间,又借指湘江并与上文潇湘呼应。“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词人转换视角,写出自己倦于仕宦,渴望与鱼虾麋鹿为友的隐者情怀,前句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后者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云乡”代指隐者所居,这里用以自喻,显露出不合流俗、豁达自任的心情。

下阕“制荷衣”三句,承上启下,仍然运用《楚辞》意象。《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又云:“纫秋兰以为佩。”《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诗人借助优美的芳草意象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趣,用荷叶编织成衣裳,把兰草贯串起来作佩带,手握着美丽的香草。湘妃虽然微笑着起舞,但弹奏的却是一曲音调悲凉凄怆的乐曲。紧接着“唤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颂扬屈原的伟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艺术价值。“还与日争光”明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句。结尾“莫遣”二句用《世说新语《言语》王羲之言“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之句。这里词人从幻想的画面中返回到现实的境界,寓怨愤于欢乐中,余韵不尽。这首词作用典工稳妥帖,意象繁复优美。虽借用了《楚辞》《史记》和《世说新语》中的一些语句和典故,但由于感情连贯,点化灵活,所以毫无獭祭堆砌之感,词中有虚有实,虚实相映。不仅把六月下湘江的现实景象与湘妃起舞的虚幻之境组合成一幅清旷优美的奇特画面,富有浪漫色彩,而且表达婉转曲折,读来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满腔忠愤和高洁的情怀。(凌霄汉)



秋山游览图(局部) 【明】文伯仁 上海博物馆藏


唐宋词之《张孝祥《水调歌头》》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张孝祥《水调歌头》

张孝祥《水调歌头》张孝祥

张孝祥

和庞佑父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释 ①庞佑父(1117-1167),庞谦儒,字佑父,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虞允文在采石大败金主完颜亮,张孝祥闻捷做此词。②豪气:豪侠之气。《三国志《魏书《陈登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③吴钩:春秋时的吴国人善铸钩,故称。后也泛指利剑。钩,兵器,形似剑而曲。④然犀:传说点燃犀牛角可以照见水中之怪物。《晋书《温峤传》:“(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着赤衣者。”⑤周指三国时周瑜,谢指东晋谢玄。⑥赤壁:山名。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队处。在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与汉阳南纱帽山隔江相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江水左径百人山(今纱帽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肥水桥”句:指东晋对前秦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鉴赏 据《宋史《高宗本纪》,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督建康诸军,以舟师拒金主(完颜)亮于东采石,大胜。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若狂,当即写了这首《水调歌头》。

骏发豪迈,沉郁苍凉,是这首词的基本情调。这种主旨风格很容易让人想起辛弃疾的作品,如骏马腾踏,又如铿锵大鼓。南宋在抵御异族入侵时,可谓屡战屡败,这次大捷,不仅振奋士气,也让作者更加坚信失地可图,光复在望。可惜作者滞留楚地,不能亲睹盛事,“楚”字泛指作者身处之地。所以下两句即借听闻军号之声而抒其悲壮激烈的情怀:“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是说谁在城头吹响苍茫豪壮的号角,而自己的胸中情意和感慨也如同这军乐一样。“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三句,“湖海”句自抒襟怀,言自己向来有陈登那种廓清天下、“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气壮怀,因而接着又写其剪烛看刀的豪迈举动。古典诗词中,吴钩是宝剑利器的代称,他与豪气干云的英雄多相属连。这种意象多是抒写豪情壮志,也有表达志难伸的苦衷的。如唐杜甫“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后出塞》),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的壮志,或是辛弃疾的“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以及“醉里挑灯看剑”(《破阵子》)的苦闷与豪情。作者借助于“看吴钩”,且是“剪烛”夜看的动作,来抒发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冲动。由此自然联想到东晋名士温峤在采石矶燃犀角照水妖的典故,点明地点,用古典写今情。张孝祥用“骇浪”上与“天浮”的句子来想象、再现这场战役,确有惊心动魄之感,真的是气象阔大、声势雄壮。通观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狂喜兴奋心情;不过同时,却又包含有“关塞如今风景”和“何人为写悲壮”这样的悲慨情绪。

赤壁图 【宋】 李嵩 美国堪萨斯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由于采石大捷意义非常,所以词人自然地会想到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战胜方的指挥者都是风流儒雅的儒将,故而下阕以指挥这两场大战的周瑜、谢玄来比拟。“富春秋”,春秋鼎盛,年富力强。周瑜大破曹军,年三十四岁;谢玄击败前秦大军,年四十一岁,故云。“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前二句分承周、谢而来,第三句则作一总括,它们都为第三句“勋业故优游”作了衬垫。言外也不无自负年少有为(其时才三十岁)、更欲大展雄图之意。可惜自己总不得志,不能像古人那样年少得志,杀敌靖边,建功立业,其感慨悲凉,溢于言表。

词中又暗写了对于中原失地的怀念和异族入侵的悲慨,可谓喜中寓愁,壮中带悲。整首作品笔墨酣畅,音节振发,浑然一气。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主题宏大,气魄宏伟,读后令人发冲冠,血气沸腾,是整个南宋抒发抗金爱国情调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凌霄汉)

集评 明《杨慎:“骏发蹈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词品》卷四)

清《冯煦:“率皆眷怀君国之作。”(《蒿庵论词》)

链接 采石之战。正隆六年秋,即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调集三十二万大军,分路出兵,企图一举灭宋。在十月初,完颜亮亲自率领十七万军队进攻南下,直抵淮河,进入和州(今安徽和县),并准备在十一月初八渡过长江。南宋朝廷的凭恃——长江天险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样危急时刻,为挽危局,宰相虞允文至采石(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的采石矶)犒师,在新任守将李显忠未到、金兵即将渡江的紧急形势下,亲自聚集、指挥一万八千人,在采石阻止金军渡江南进。在虞允文身先士卒的感召下,宋军奋勇拼杀,使得完颜亮的渡江计划受挫。金军众将知渡江必败,又得知完颜雍已在东京(今辽宁辽阳)称帝,遂于十一月二十七日闯入御营将完颜亮杀死。采石之战,由于虞允文的部署得当,指挥果断,并充分发挥了宋军的水上优势,从而扭转了战局,转败为胜。


张孝祥《水调歌头》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 可可诗词网

张孝祥《水调歌头》

张孝祥《水调歌头》

张孝祥

桂林中秋

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赏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

这一阕词是张孝祥于南宋乾道元年 (1165) 七月到桂林以后,在中秋节赏月时写的。作者一落笔即开门出山,着重点染词题的时空性,以时序的更迭和地方的变迁,来对比建康 (今江苏省南京市) 和桂林两地过中秋佳节景况的不同,用以发抒他对人事凌替的感慨,娓娓道来,十分引人入胜。张孝祥的词题是《桂林中秋》,实际上在上阕他铺叙的都是上一年在建康中秋赏月的情况。且看他“赏月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这是何等眷顾的心情。这个赏心亭坐落在建康城西水下门城上,是观赏秦淮胜景的好去处。当时作者身在桂林,而心思还是在建康的。他追念着那里“如画”的“千里江山”,回忆着那里“不夜”的“万井笙歌”,景物是多么的壮丽,场面又是多么的热闹。但好景并不止仅此,还有“扶路看遨头”呢。这个“扶路”,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扶向路”,即是沿着旧路的意思。而“遨头”亦是有所本的。据《成都记》载“太守出游,士女则于木床观之,谓之遨床。”因此,太守称为“遨头”。这实际上是张孝祥在自况。因为当时他得到主战派北伐名将张浚的举荐,召赴行在,入对,除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领建康留守。不幸遭到了秦桧等主和派的排挤,张浚病故,张孝祥先被罢归芜湖,后被调到桂林,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他当时就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写这一阕词的。“玉界拥银阙,珠箔卷银钩。”在上阕的后面,作者把月宫刻画成珠玉琼银,光辉夺目,十分富丽华贵,简直就像神仙境界一样,该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这样,有了上面的诸多渲染夸张,因而换头以后,不管是物境和心境都显得有所不同; 而通过前后的强烈对比,词章顿见气势跌宕,波折,而又有回环呼应,使人们的思路随着赏月景物的衬托,趋于深远的探索之中。“驭风去”之句,似是一种突转,然而又是一种关联。上阕之末点染了仙境,下阕之始词人即以“驭风客”的仙人自况,以表示他超然自得之意。据《卢鸿文》载:“倒景台者,可以邀驭风之客,会绝尘之子,超逸真,盪遐襟。”词人从去年的建康“忽吹到”今年号称“岭边州”的桂林,真有点飘飘欲仙之感。尽管张孝祥是受排挤而来的,桂林的景物也与建康迥异,但是,“去年明月依旧”,同样是“还照我登楼。”好像是大自然给词人的赐予颇为公允,逗引诗人的清兴,像东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一样,去作《登楼赋》。不是吗? 眼前的景致依然很好,“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真是天地一界,物我一体了。这里作者描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的笔墨并不多,这是为了突出建康的景观的需要。其实张孝祥对桂林山水是深表向往之情的。当时他在《入桂林歇滑石驿题碧玉泉》一诗中就说过:“须君静洗南来眼,此去山川胜北州。”他在《水调歌头·桂林集句》 中对桂林山水更是极尽赞美之词,他开始写道:“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接着又说:“繁会九衢三市,缥缈殿楼杰观”。在下阕更直率称道是:“江山好,青罗带,碧玉簪。”由此可见,张孝祥对桂林山水是十分倾心的。只是因为当时的心态发生了异感,所以便“搔首思悠悠”罢了。对着如此美好的河山,作者为什么以手梳发,翘首作出长久的叹息呢? 只要联系前段所述张孝祥的政治遭遇和地位的变迁,自是不难找到答案的。现在再读他末后所写的两句:“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也是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感慨之心和愤激之情的。“老子兴不浅”之句,出自 《晋书·庾亮传》。据载:“亮在武昌,诸佐吏乘秋夜共往登南楼,俄而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从这里可以看出,张孝祥运典用事是非常娴熟的,用于此时此地的情景也是十分贴切的。这样一用,顿使词章增添了古雅的情致和无穷的韵味。他运用“老子”一词,不仅借用庾亮与部属平等同乐,乘兴登楼之意; 而且带有白居易高蹈自赏、愤时感世之情。白居易在《村居寄张殷衡》一首七律中曾有云:“唯看老子五千字,不踏长安十二衢。”当时仅有34岁的张孝祥自称“老子”,确实是有所恃有所愤慨而发的。张孝祥当时在桂林任上,做到了谦恭下士,勤政爱民,深得当地士民的爱戴。他经常到桂林才子、诗词名家石安民家作客,并称石安民为“南方凤之徒,瑞世五色文。”公暇时相与诗朋文友唱和游历,洞察民隐,布施德政,因而“治有声绩。”故此,他最后在词中说的“聊复此淹留”是实情。尽管他对权奸对他的排斥有愤感,但他还是随遇而安,愿意为桂林人民服务的。只是后来他又遭到谗言的打击,于乾道二年“六月罢静江府”,终于从桂林落职而去。他想再“淹留”也不可能了!

在南渡诸词人中,张孝祥是杰出的代表,是承继和发展东坡豪放派词风的佼佼者之一,与辛弃疾同享爱国词人之盛誉。 他在建康留守席上所写的代表作《六州歌头》,慷慨激昂,忧国忧民,同仇敌忾,悲壮淋漓! 曾使魏国公张浚深受感动,罢席而入。他这一阕《水调歌头·桂林中秋》虽没有那种豪迈英特之气,但笔触俊爽流丽,自然活脱,铺彩摛文中寓典雅,写景言情中有寄托,不愧是一篇佳作。未见过张孝祥的陈应行在《于湖词序》中说他:“至于托物寄情,弄翰戏墨,融取乐府之遗意; 铸为毫端之妙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读之冷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自是溢美之词。但常从张孝祥交游的汤衡所说:“见公平昔为词,未常著稿,笔酣兴健,顷刻即成……所谓骏发踔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却并非过誉之谈。毫无疑问,由于张孝祥的吟游抒写,使早已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更扩大了它的知名度,更为世人所乐于旅游与观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