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培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培刚

张培刚
著名经济学家简介——张培刚
经济学家张培刚学术思想讨论会在武汉举行
杨建文
胡俊杰等
李方诗等主编
世界经济导报1985年10月4日
经济学动态1987年7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3)第235页

张培刚1913~Chang Pei-Kang

发展经济学创建人之一。出生于中国湖北省红安县。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进入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业经济研究。1941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底获博士学位,其论文《农业与工业化》由于开创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获得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于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1984年在国内出版。1946年5月回国后,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元月出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现任华中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及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会中方主席等。主要学术贡献,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最早从历史和理论上系统地探讨了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发展理论。他还从粮食、原料、劳动力、市场、资金等方面,详细而系统地分析了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农业对工业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强调“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深入地研究了工业化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他从需求和供给弹性以及生产调整弹性等方面,探讨了农业国与工业国的贸易条件问题,指出在国际贸易中农业国总是处于相对不利地位。这种观点为后来出现的“不平等交换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他近几年来还主编了《政治经济学辞典》外国经济思想史部分,1980年;《宏观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合著),1986年;《发展经济学通论——农业国工业化问题》,1991年。

张培刚

张培刚1913~Zhang Peigang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1913年生于湖北省红安县,1934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到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业经济研究,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旧中国资源委员会经济专门委员,1946年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7年被评为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48年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1949年2月毅然辞职回国,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及系主任。解放后任武汉大学校委会常委兼总务长,代理法学院院长兼经济系主任,1952年任华中工学院建校规划办公室主任、基建办公室主任,1957年任该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1979年任华中工学院社会科学部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现任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社会科学院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武汉大学及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
张培刚对发展经济学的开创性贡献,体现在他于1945年完成的博士论文 《农业与工业化》 中。他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工业化理论。他对工业化所下的独创性的定义是: 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农业的机械化与现代化。认为,要用交通运输、动力、机械、钢铁等这些关键性的工业部门来说明并代表“基要生产函数” 的变化。因为这些基础性的工业部门的变化,对其他工业和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工业化并不仅仅是指城市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农业本身也必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达到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其他经济学家在论及工业化时,往往只注重工业自身的发展,以为农村只起一种提供廉价劳动力的消极作用,农业本身似乎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发展的。他不仅强调了农业与工业必须协调发展,而且第一次系统地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农业与工业之间的联系,有粮食、原料、劳动力和市场四个方面。后来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农业四大贡献理论,即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无疑即是从此引申的。他还提出了工业化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的论点,认为导致工业化发生和演进的最基本的发动因素有两个: 一是企业的创新管理才能,这是“存在于企业后面和最高层并领导企业前进的创建精神”,它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其以后的蓬勃发展贡献极大; 二是生产技术,它给予近代工业的作用也非常巨大,同样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他认为人口和自然资源是工业化演进中的限制因素,但这种限制并不是消极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制约作用。他提出,人口的限制作用应从人口数量与资源的对比关系着眼,在工业化刚刚开始的国家,必将出现人口迅速增长的特点,其资源的大部分必然要用于消费和安排就业,这就势必影响工业化的进程,这个时候要控制人口的增加。他还提出了工业化不同类型的观点,区分了演进性工业化和革命性工业化,并且阐明了它们的历史条件和轻重工业发展的不同次序,以及它们对工业化速度的影响。他认为欠发达国家要迎头赶上,只有采取革命化的道路。他还就工业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了开拓性的分析。他认为,在工业化初期,由于人口增殖较快,对粮食的需求必然很大; 当工业化继续进行时,又会出现人民收入增高这个阶段,这时,人们对粗粮的需求将逐渐减少,而对较好的食物,如肉类、鱼、禽、蛋、奶等,必将有更大的需求,这将对农业生产方式的重新定向和门类变换,产生更大影响。于是,畜牧业、渔业将逐渐居于更加重要的地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食物结构的变化在所难免。他还对工业化过程中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正是由于张培刚以英文撰就的这篇博士论文,以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发展经济学的基础,他荣获了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最佳论文奖和 “威尔士奖金” (David A.Wells Prize),该文被列为 《哈佛经济丛书》 第85卷,于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和决定作用的基本内容,它必然构成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因而,《农业与工业化》这部著作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最早作品,张培刚也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
在数十年之后,针对发展经济学面临的困境,张培刚发表了 《发展经济学向何处去》 的论文,提出了创建新型发展经济学的思路: 一是扩大研究范围,以发展中大国为重点研究对象; 二是改进研究方法,不仅从经济方面,而且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文化和制度角度,探根溯源; 三是必须从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 四是必须注重经济发展中的经济体制问题,主要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他又以此为思路主持编写了 《新发展经济学》 一书,把发展经济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张培刚还具有很深的西方经济学和西方经济思想史的造诣,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之一。1979年,他在北京的 “外国经济学讲座” 中主讲“微观经济学”; 在1980年出版的 《政治经济学辞典》 中,他主编“外国经济思想史” 部分; 1980年,他和厉以宁合著的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出版; 1986年,他们二人合著的 《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问世。这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史论结合的权威性著作。在对待西方经济学上,他主张积极吸收它的合理部分,做到洋为中用。他认为,西方经济学中的某些理论和分析工具,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的要求,只要加以修整或改造,是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他提出了 “脱钩论” 和 “挂钩论” 的设想: 使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一方面与 “边际效用价值论”和 “生产费用价值论”脱钩,另一方面,使其合理的对于供求关系的分析、价格变动的分析,以及对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替代弹性等的分析,与劳动价值论挂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微观经济理论。他是对“收益递减规律”重新评价的首倡者,对于客观地评价这一规律以至客观地对待西方经济学,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

☚ 陈岱孙   马洪 ☛
000006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