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升蛟清代医家。字潮青,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撰《痘疹前编》、《痘疹后编》等书,乃采集群书,参以临证心得之作,列述内症、外治法、本草、用药法、怪症等,前后三十年而成。张公让(1904~1981) 原名其升。广东梅县人。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曾任国史馆医事顾问。抗战期间在故乡设平民医院,并聘名中医驻诊。曾主持中西医医药研究社广州分社,后至香港行医。1963年始曾监制常见病用中药丸及开办中西医学讲座达十年之久。1975年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客座教授。其学受张锡纯影响,致力于中西医汇通。著作甚富,有《中西医学比观》、《中西医典》、《中西药典》、《医案医话·治医杂记》、《伤寒金匮评注》、《公让选方》等,并编辑有《中国新医药》、《医药文摘》等刊物。张从正(约1156~1228) 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子和,自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人。精通医术,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多偏于寒凉,并擅长用汗、吐、下三法。认为六淫在天之邪及雾、露、雨、雹等在地之邪最容易使人致病,不适的饮食也是致病因素。这些外邪应该立即驱出体外,祛邪的方法以《伤寒论》的汗、吐、下三法为原则。对汗、吐、下三法运用范围很广,有不少发挥。由于他在治疗上偏于攻下,后人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派别为攻下派。他主张治病先攻后补,在当时滥用补药成风的情况下有一定意义,但他对扶正与驱邪、攻与补的关系,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片面性。1217~1221年(兴定年间)被召补为太医,不久辞去。麻知几等将他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增订,编成《儒门事亲》40卷,一般认为该书的前三卷为张氏所亲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