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异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异文❶校勘术语。 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或原文与引文中记载同一事物用字的差异。 凭借异文有助于辨析字形, 探求读音, 考明词义。 异文的情况十分复杂,包括同源通用字、同音假借字、传抄中的讹字、异体字等。 如 《说文 ·土部》 “堋, 丧葬下土也。 《春秋传》 曰: ‘朝而堋。’ 《礼》 谓之 ‘封’, 《周官》 谓之‘窆’。 《虞书》 曰 ‘堋淫于家’。” 可见 “堋”、 “封”、“窆”三字在典籍中曾为异文。 异文 异文古代文献中同一个词写成了不同的字,这种现象叫做“异文”。其中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误字等。上古没有发明印刷术,书籍靠手抄流传。同一个词,或因师承不同,或因传写有误,往往写成不同的字。这些不同的字,声母和韵母也多相同。根据异文,我们可以考证上古声母或韵母分合异同的情况。如《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其中的“匍匐”,《礼记·檀弓》引作“扶服”,《孔子家语》引作“扶伏”。异文是校勘文字、考证通假字的重要凭据。如《史记·陈丞相世家》:“外镇抚四夷诸侯。”《汉书·陈平传》作“外填抚四夷诸侯。”可知“镇”“填”相通。《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逃。”《汉书·项籍传》作“项王跳”,“逃”“跳”相通。《汉书·古今人表》有“柏夷亮父”,《山海经·海内经》《吕氏春秋·尊师》皆作“柏夷父”,可证《汉书》“亮”为隶书“夷”的形似而讹。 ☚ 重文 别字 ☛ 异文指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书籍记载同一事物的字句互异。如《礼记·王制》: “周人养国老于东郊,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北史·刘芳传》引作“虞庠,在国之四郊”。“西郊”与“四郊”异文。产生异文的原因较多,如有因书籍流传中产生讹、误、衍、倒而异的,有因异体字、通假字而异的,有外来词音译用字不同而异的等等。各种校本图书对于异文,如能确定其正误,则依处理脱、讹、衍、倒的方法加以订正;若无法确定,则往往于校语中注明“某字一本(或某本)作某”,存疑备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