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气脑造影与脑室造影
颅内占位病变包括肿瘤、脓肿、血肿、肉芽肿和囊肿等,以肿瘤最为多见。由于病变本身,及并发的脑水肿或直接侵犯,可使邻近脑室和(或)蛛网膜下腔发生狭窄、变形、闭塞和移位等改变(X片-196)。脑脊液通路被阻塞时,还可引起阻塞处上方的脑室扩张。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同脑叶的对应关系恒定,故可依据变化出现的部位和情况来确定占位病变的位置,作出定位诊断。行脑室造影时,有时可刺入病变的囊腔,注入造影剂使之显影,从而可直接指明病变的位置(X片-197),但造影对确定病变的性质则有一定限度。
大脑半球占位病变 侧脑室各部结构与大脑半球各叶具有对应关系,如前角及体前部与额叶、体后部及三角区与顶叶、后角与枕叶、下角与颞叶相对应。故根据侧脑室各部变化,可确定各叶占位病变的位置。
确定大脑半球占位病变,首先要观察脑室中线结构移位,正位片透明隔与第三脑室位于中线,二者的侧移位,可以判明大脑半球占位病变的侧别。分析侧移位的细节和形态还有助于进一步推测病变的位置。如透明隔上端移位多,第三脑室移位少,呈斜线状,病变多位于顶叶、额叶矢状窦旁及邻近脑凸面;弧线状侧移位,则多位于颞叶或额叶外下部。侧位片可显示侧脑室的形态,它的形态变化也是占位病变定位的可靠依据。现根据占位病变的部位不同分述如下。
额叶: 额叶较大,又可分成基底部、额极部、矢状窦旁部和外下部,主要和侧脑室前角与体前部密切相关。基底部占位,侧脑室侧移位不多,前角变窄,底部上抬变平或出现弧形压迹;额极部占位,前角前缘出现压迹,并缩短后移;矢状窦旁部占位,前角及体前部下移变窄,上缘变平或出现弧形压迹;外下部占位,透明隔与第三脑室多呈弧线状侧移位,侧位上前角及体前部均匀下移,前角底部亦可轻度受压变平。较大的额叶占位病变,尤其是浸润生长肿瘤易使前角闭塞。
顶叶: 正位片上,透明隔与第三脑室呈斜线状侧移位,病侧侧脑室外上角受压下移,外侧缘圆钝变短。侧位片上,体后部和三角区变窄、下移,上缘变平或出现弧形压迹。
颞叶: 正位片上,透明隔和第三脑室呈弧线状侧移,颞深部占位可使第三脑室侧移更甚,或出现内凹压迹。病侧侧脑室横径变小,外上缘变尖,外缘延长而内凹。侧位片上,下角变窄、缩小、上移或部分闭塞。
枕叶: 正位片中线结构移位很轻。侧位片上,后角及相连的三角区变窄、前移或闭塞。
胼胝体和透明隔: 胼胝体肿物于正位片可见两侧侧脑室分离、顶部下移,上外缘变尖。侧位片上,侧脑室上缘出现弧形压迹或充盈缺损。透明隔肿物于正位片可见透明隔呈结节状增宽,突向两侧侧脑室内,阻塞室间孔时使侧脑室扩张。
侧脑室内:两侧侧脑室扩大,脑室局部出现结节状充盈缺损,一般无中线结构侧移位,但下角肿物可使颞叶膨大,和颞叶占位病变相似,使中线结构移向对侧。
中线区占位病变 中线区包括鞍上区、丘脑、松果体区和第三脑室内。变化主要在第三脑室,病变较大亦可影响侧脑室。
鞍上区: 正位片可见第三脑室由下向上缩短,透明隔上移,扩张的两侧侧脑室内下缘受压变平或出现弧形压迹,且彼此分离。侧位片,鞍内肿物向鞍上延伸,可见交叉池上移或闭塞,脚间池前缘和第三脑室前下缘出现弧形压迹。起于鞍上的肿物则交叉池多闭塞,第三脑室前下缘出现弧形压迹或充盈缺损,占位较大向前可压迫终板池和侧脑室前角底部,向后可在脚间池前缘及桥池上缘出现弧形压迹。这些压迹常相连而衬托出占位病变的大部轮廓。
丘脑: 正位片见第三脑室后部向对侧移位,病侧侧脑室的室壁出现压迹。侧位片,第三脑室后部显影浅淡或闭塞,肿物较大则病侧侧脑室体的下缘、三角区前缘和下角的上缘出现弧形压迹,指明丘脑肿大。
松果体区: 正位片第三脑室居中,后部的下方可见压迹,两侧侧脑室对称扩大。侧位片第三脑室后部出现压迹或充盈缺损,使松果体上隐窝压迫上抬,松果体隐窝消失,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在脑室造影时多不能显影(X片-198)。占位较大,可在两侧侧脑室与三角区底部出现弧形压迹。
第三脑室内: 占位较小,正侧位均显示第三脑室内充盈缺损,占位较大可闭塞第三脑室,两侧侧脑室呈对称性扩张。
幕下占位病变 幕下容积小,和小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关系密切,定位诊断上可分为:小脑半球、小脑蚓部、第四脑室内、桥脑小脑角、中脑、桥脑和桥脑前区。
小脑半球: 正位第四脑室受压变形和小脑谿向对侧移位。侧位片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向前移,中脑导水管的幕上段同幕下段成角变形,第四脑室变窄或闭塞 (X片-199)。四叠体池见上丘抬高,下丘变扁并前移。
小脑蚓部: 正位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无侧移位。侧位片,上蚓肿瘤可使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不易显影,如显影则向前移。下蚓肿瘤使中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变形,向前上移位,如长入第四脑室或枕大池,可出现肿块影象。
第四脑室内: 正侧位均可显示第四脑室内有充盈缺损,病变上方脑室扩张; 向脑外生长,可于枕大池内出现肿块。
桥脑小脑角: 正位可见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变形并移向对侧,病侧桥池侧突中可见肿块影象或闭塞,病侧环池本部扩张,并显示脑干侧移及肿块边缘。侧位见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向后上移位。
中脑: 正位中脑导水管易被阻塞而不显影,第四脑室居中。侧位见第三脑室底部上抬,轮廓不规则,如显示中脑导水管可向前下或前方移位。四叠体池显影,脑内肿物使四叠体隆起,脑外肿物使四叠体受压移向前下方。
桥脑与桥脑前区: 正位可见第四脑室受压变宽,影象较淡,一般无移位,病变偏侧生长时,可和中脑导水管移向对侧。侧位片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变狭,并向后上移位。桥脑肿物侵及中脑,则使第三脑室底抬高,向后侵及菱形窝,则在第四脑室底部出现压迹或充盈缺损。桥池和环池本部变窄,显示出桥脑肿大。桥脑前肿物的脑室改变与桥脑肿物相同,但桥池及脚间池内可见肿块影,可资鉴别。
脑萎缩性与瘢痕性病变的X线造影表现:
脑萎缩 可以是皮质萎缩、髓质萎缩或同时受累。皮质萎缩表现为脑沟增宽,宽度超过5mm。严重时,脑沟可呈囊状扩大。髓质萎缩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侧脑室扩张。与阻塞性脑积水的鉴别在于脑萎缩时,头颅平片上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皮质萎缩可限于一处或较为广泛。额顶叶萎缩易于查出,颞顶叶较不易显示。小脑萎缩表现为第四脑室和小脑延髓池扩大和小脑叶间沟增宽。根据造影表现,并不能确定脑萎缩的原因。
脑穿通畸形囊肿 囊肿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呈圆形或不整形的充气区,可发生于大脑半球的任何部位,但以顶叶为多见,颞叶及枕叶少见。囊肿常与脑室或(和)蛛网膜下腔相通,个别的囊肿可不相通。侧脑室常扩张,代表髓质萎缩,邻近皮质也可有萎缩。一般没有脑室移位。这种囊肿多呈圆形,壁光滑,无压迹或充盈缺损,借此可与囊性肿瘤鉴别。根据造影表现并不能确定病因。
脑室牵引性憩室 系颅脑损伤后脑质吸收引起局限性脑萎缩,侧脑室局部扩张,加以因损伤后瘢痕组织的牵引,致使相应脑室部分更形扩张。肿瘤或脓肿切除术后也可发生相同结果。造影上可见脑室局部扩张,呈憩室状,指向骨缺损。脑室多无移位,但也可移向病侧。憩室附近脑沟可不充气,代表局部脑膜粘连,也可增宽,说明有皮质萎缩。
蛛网膜粘连 后颅窝蛛网膜炎后粘连引起第四脑室中孔及侧孔封闭,引起颅内压增高,应行脑室造影。造影可见两侧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都扩张,但无移位或变形。小脑延髓池及脑底诸池不能充盈。脑底蛛网膜粘连,如行气脑造影,则脑底诸池不显影。桥小脑角蛛网膜粘连,则桥池侧突不能显影。鞍区蛛网膜粘连,则交叉池在任何位置上,均不能充盈显影。大脑半球蛛网膜粘连,则脑凸面脑沟不能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