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两个方面
邓小平说: “中国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2页)这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和任何其他制度一样,是一种经济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要在改革中求发展。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行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一个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及时地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一天就指出: “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 斯大林也指出: “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曾有过沉重的历史教训。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邓小平就指出: “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
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及时调整了党的政策方针,确定了党的工作重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提出了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总之,中国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持久的基本国策,至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邓小平这一论断,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他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十多年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形成了全国范围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沿边开放区——内陆开放区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同时,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精神状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思想大解放,人民民主不断增强,国民参政议政的能力显著提高。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形成了一个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改革和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政策。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邓小平在阐述改革、开放方针时,一直把两者联系起来,他指出:“为了搞建设,需要实行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2页)又说: “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8页)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改革和开放相结合,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鲜明特色和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一定要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