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具有革命的胆略
邓小平认为革命胆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是必须具有的。在1987年他曾指出: “胆子还是要大,没有胆量搞不成四个现代化。”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9页)1992年初,他在南巡谈话中又指出: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 ‘冒’ 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邓小平把革命胆略看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从物质与意识方面来说,这属于意识范畴,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质就是敢于实践,要有夺取胜利的信心。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胆量是人夺取胜利的心理状态。从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来看,胆量是无产阶级夺取、巩固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精神条件。从改革开放的角度看,胆量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开放,敢于夺取改革开放胜利的精神力量。
要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要有革命的胆量,对那些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人们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可以把尚无把握的活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了就坚持下去,错了就马上改正。邓小平对股市、股票就采取了这种态度,他指出: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开放; 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说明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革命者的胆略。这种态度是科学的态度,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
我们要努力做到对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而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 “不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做不成。” 对一个新生事物,如果先对它进行争论,等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那就又落后了。“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一种重要形式。邓小平在总结农村经验时就说过: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设想一下,如果在搞家庭联产承包以前,先搞一场包产到户是不是走资本主义的大辩论,恐怕什么也干不成了。
在 “试” 和 “闯” 的同时,必须要解决头脑中存在的 “怕” 字,才能迈开改革开放的步子。邓小平指出: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 ‘资’ 还是姓 ‘社’ 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特别指出了判断的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2页)邓小平提出这一姓 “社”姓 “资” 判断的标准,是同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分析和概括是分不开的。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这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澄清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误解,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极大推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概括,是一个互相联系的辩证统一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要达到的远大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最终共同富裕的保证,最后三句一起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一概括既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体现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步发展到共产主义的过程。
我们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只有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大势,才能借鉴别国现代化的经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才能把中央的决策同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完成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