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文献通考》称之为《系年要记》,《宋史》称之为《高宗系年要录》,《四库全书》依据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自跋》和王应麟的《玉海》而定名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编年体史书。二百卷。南宋李心传撰。书成于宋嘉定元年(1208)以前。
 李心传,字微之。生于宋乾道三年(1167年),卒于宋淳祐四年(1244年)。宋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人。其父李舜臣,曾任宗正寺主簿,并参加过重修《神宗玉牒》的工作。他利用其父为宗正寺主簿的条件,阅读了大量内府玉牒、档案和各种管修史书,并随其父接触了一些官僚和学者,听到了他们关于政事的议论,潜心修著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后因崔与之等人推荐,为史馆校勘,并赐进士出身。修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史事为《中兴四朝帝纪》,后又将北宋九朝史事和南宋四朝史事合修为《十三朝会要》。此外还撰有《旧闻证误》和《道命录》等书。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仿照《资治通鉴》的体例,按年月叙述南宋高宗朝三十六年的史事,起于建炎元年(1127年),止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与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相续。
 此书叙事详实,考异详尽,继承了《通鉴》和《长编》的编著传统。其所依据的材料以国史、档案为主,参以多种案牍、奏议及各家野史、文集、碑铭、志诔等文献资料,经过精细的考订,汇集成书。此虽只记高宗一朝,不过三十六年的史事,但篇幅却达二百卷之多。尤其是建炎元年到绍兴九年,这十三年几乎每年十卷,较《长编》内容更为详细而充实。其书引用史料极为丰富,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而且,李心传对史料的处理也是非常审慎,可信者取之,可削者辨之,可疑者疑之,集众说之长,斟酌于繁简之中。书中有详细的注文和按语,说明材料的来源和去取的依据等。总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内容虽复杂,但不散乱;论议虽多奇异,但不失法度;繁简适中,确为史学之名著。一般认为:李焘学司马光或有不及,而李心传学李焘却无有不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评价说:“其书虽取法李焘,而精审较胜。”
 李心传在记事上是直笔不阿。其书所载史事虽近,但却不畏权贵,对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直书不讳。如张浚,多被宋人偏袒,有“一心为国”之美誉,且其子张栻又在学术上势力浩大。李心传虽与之同乡,却不加掩饰地如实记载他不仅有淮西、富平之败,而且妄杀抗金名将曲端,以及利用抗金之名在四川大肆搜刮等劣迹,并且指责他用人多是浮薄妄作之徒。
 李心传在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之后,又撰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分甲、乙、丙、丁、戊五集,今仅存甲、乙二集四十卷。其书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相表里,分门别类记载了这段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二书互为补充,使高宗一代史事制度甚为详明。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流传绝少,元修宋、辽、金三史时竟未得见。今本是清修《四库全书》时,由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后光绪年间有四川萧氏刻本和广雅书局刻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商务印书馆又出排印本。一九五六年,中华书局又用商务印书馆本原纸型重印。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编年体南宋史。又称《高宗系年要录》。二百卷。南宋李心传撰。李心传(1166—1243),字微之,号秀岩。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三十岁应乡试落第,从此不再应举,发奋专事著述。理宗宝庆二年(1226),为崔与之等人荐任史馆校勘,赐进士出身。专修《中兴四朝帝纪》,未成而受别人攻击,通判成都。寻迁著作佐郎,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诏许辟官置局,续修《十三朝会要》,于端平三年(1236)成书。召为工部侍郎,不久又遭别人攻击去职,奉祠居潮州。有史才,通故实,著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春秋考》、《礼辨》、《读史考》、《旧闻证误》、《西陲泰定录》、《道命录》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编年形式详记高宗一朝史事,起建炎元年(1127),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凡三十六年,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相接续。其编著的目的,在于保存宋室南渡以来的信史。李心传认为,宋室中兴以来明君良臣的丰功盛烈,虽已见之《实录》等书,“而南渡之初,一时私家记录,往往传闻失实,私意乱真,垂之方来,何所考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首)故编为是书。其取材以官修《日历》、《实录》、《国史》、《会要》为主,而参之以稗官野史、家乘志状、案牍奏报、百司题名,举凡奏状、诏旨、贺表、札子、年谱、文集,乃至杂史、笔记、家传、墓志,无不采摭。引用的材料,有书名可据的即有近二百种。此书不仅详叙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内容,对经济、文化、农民起义等情况,也备载无遗。如其所说:“编年之体,不当追录前书已载之事。今以金人和战,帅府建立,皆中兴以后事迹张本,故详著之,以备其始末。”(卷一)又注意辑录经济史料,如书中逐年都有各路、州户口、人口数的记载。卷十一还记述了钟相起义的情况。此书材料之丰富,载录之详细,在编年体史中屈指可数。虽则所记仅高宗三十六年间事,篇幅却达二百卷之多,尤其是建炎元年至绍兴九年这十三年,几乎每年十卷,较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更为详尽,这既是因年代较近、材料保存较多的缘故,更与李心传重视当代史的研究分不开,可说是其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李心传对史料的处理非常审慎,坚持“可信者取之,可削者辨之,可疑者阙之,集众说之长,酌繁简之中”(《朝野杂记》卷首)。此书的自注值得重视,它除了以注文的形式备事始末、补史阙文、释史论史之外,很大的部分都用于考辨史料。对一些互有出人的史料,都附以自注,注明史料的来源出处,指出其异同,并加以审核辨证,以定取舍。如卷三十八关于秦桧北去南归事,有一详细的附注,引用了赵甡《遗史》、秦桧《北征纪实》、朱胜非《秀水闲居录》、王明清《挥麈录余话》诸书不同的记载,然后指出:“秦桧得归,此事体不小,而诸书所记,参差不齐,王明清《余话》所云,尤为谬误。”又详加考证,得出结论。对一时难以论断的,则存疑以待后人论定。经此考证,便大大提高了其史料价值。作者不取讳饰私意之词,据实直书。如秦桧为相,把持修史大权,《实录》记载每多歪曲事实真相,李心传揭露说:“秦桧领史院,讳避者多,故《实录》成书疏略。”(《系年要录》卷一二七)因而不取讳饰的材料。又如张浚是南渡以后的主战派人物,但对此人也多有非议之处。如李纲居相位七十五日落职,主要即是受到张浚的攻击;张浚在抗金前线,有淮西、富平之败;在四川,以抗金的名义大肆搜括钱财,并枉杀颇有威望的抗战将领曲端,自毁长城,引起民愤,以及猜忌岳飞等。但宋人的议论,多偏袒张浚。其子张栻,是南宋著名的三大道学家,为其父起草《行状》,由朱熹略加修改而成,对其功绩多加美化歌颂,对其错误则予回避讳饰。李心传则一一据实直书,并不因为与张浚是四川同乡而稍为回护。正如《四库提要》所说:“其于一切是非得失之道,皆据实诠叙,绝无轩轾缘饰于其间,尤为史家所仅见。”(《四库提要》卷四十七)
由于李心传“博通群书,尤熟本朝故事”(《朝野杂记》卷首),所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在当时就受到很高评价。自北宋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把编年体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后李焘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继之编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因两书体例一致,内容前后衔接,学术成就又相仿佛,故两人齐名,有南宋史界“二李”之称。《四库提要》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宏博而有典要”,“文虽繁而不病其冗,论虽歧而不病其杂,在宋人诸野史中,最足以资考证”。又说:“李焘学司马光,而或不及光;心传学李焘,而无不及焘。”但此书也有缺点,如所载金国人名、官名、地名,音译每多舛误,清人已详加订正。
理宗宝祐初年曾刻于扬州,但元代已少流传。今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虽仍为二百卷,已非本来面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所刊《广雅丛书》本较精。1956年中华书局用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重印出版。

☚ 东汉会要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书名。南宋李心传撰。李心传(1166—1243),字微之。井研(今四川井研县)人。是书200卷,叙南宋高宗建炎元年 (1127)至绍兴三十二年 (1162) 共36年的历史。其体例仿《资治通鉴》,按时间顺序编排。记事与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相接。其中考秦桧北去南归事,排列多种史料,去伪求真,态度严肃不苟。又对张栻,直书其父张浚在淮西、富平的战败,大肆搜刮民财和枉杀抗金名将曲端诸事,并未因张浚与己为同乡或张栻当时在学术界很有势力就有所讳笔,表现了史家应有的胆识,保存了真实的史料。是书以200卷篇幅为一朝专史,所以对朝中诸事记载颇详。为研究南宋高宗和其时的政治、经济、行政、军事、外交以及宫廷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又是书取材国史、档案、日历、案牍、奏议及稗官野史、家乘、志状、文集、碑帖、志诔等多种官私诸书,对一些互有出入的史料,均收于附录,并一一标明出处,以互参差异之点,加以辨证。元人修《宋史》时,尚未见此书,故 《宋史》 中的一些遗漏和谬误,当可对照是书补充校正。不过,是书所载金国人名、官名、地名、音译多有舛错,清人于此曾详加考订。是书原有宋理宗宝祐初年扬州初刻本,早已失传。今本辑自 《永乐大典》。1956年中华书局用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 本重排此书版式,分为四册出版,并于1988年再版。另外,李心传还著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与是书互为表里,可资参阅。

☚ 靖康要录   玉牒初草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书名。南宋李心传撰。二百卷。所记建炎元年(1127年)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的史事。仿《通鉴》体例,所引史料甚富,以日历、国史为主,旁采稗官野史、家乘志状、案牍奏报等私家著述,史料辨证精密,考证严谨,纠正《宋史》谬误多处。书中亦有舛误之处,清人已详加考订,原本已佚,今本辑自《永乐大典》,近年有中华书局“国学基本丛书”重印本。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二百卷。南宋李心传(1167—1244)撰。心传字微之,一字伯微,号秀岩。隆州井研 (今属四川) 人。南宋史学家。庆元元年(1195) 乡试未中,不再应举,发奋著述。理宋宝庆年间,赐进士出身,以著作佐郎领史事,又授国史院校勘官,后官至工部侍郎。其人长于史学,著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旧闻证误》、《道命录》等。该书原名《高宗系年要录》或《高宗系年录》,又作《高宗要录》、《系年要记》。书约成于宁宗嘉泰二年 (1202),专记南宋高宗朝史迹,起建炎元年(1127),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凡三十六年,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相续。是书以国史、日历、会要为主,旁及稗官野史、家乘志状、案牍奏议、百司题名等,取材甚丰。凡事有异同,皆为附注,参以辩证。叙事精审,繁而不杂。对如曲端枉死、岳飞遭忌、朱熹行状等史事,无不据事直书。为有关南宋初年历史最详之书。内自建炎元年以来十三年记事较李焘《长编》为详。此书史料价值颇高,纠正了不少《宋史》上的讹误。但其关于秦熺、张江的一些议论,是非颠倒。另外书中所载金国人名、官名、地名,音译均多舛误。清代人已详加订正,别为考证。书初刊于南宋宝祐初年,元代不传,明复将此书收入《永乐大典》,今本即清四库馆臣自《大典》中辑出。另有光绪五年(1879)仁寿萧氏和光绪八年(1882)广雅书局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国学基本丛书》本和1956年中华书局重印本、1988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可惜此书经明清抄窜,所见诸本已非原貌,错讹颇多。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南宋高宗一朝的编年体史书。二百卷, 李心传撰。起建炎元年(1127), 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 凡三十六年, 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相续。全书以官修的日历、实录、会要为基础,遍及稗官野史、家乘志状、案牍奏议、百司题名、参互校证、搜罗宏富, 举凡经济、军事、外交、兵变、农民起义、少数民族以及各种典章制度均有记载, 考订精详而又秉笔直书, 故素为治宋代社会、经济、军事各史者重视。现有清光绪五年(1879)仁寿萧氏、光绪八年广雅书局和一九三六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通行于世。三本均源出《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本系从《永乐大典》中录出, 均有不少问题。

☚ 宋会要辑稿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书名。南宋李心传(1166—1243)撰。200卷。记宋高宗一朝史事,一名《高宗要录》。心传,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人,字微之。30岁参加贡举落第,自是闭户读书,成为“有史才,通故实”的学者。后经推荐,由四川至临安,担任史馆校勘。曾编撰宋《十三朝会要》。为接续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纂述高宗朝史事,仿《资治通鉴》体例,按年月编定先后次序,撰成此书。起建炎元年(1127),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凡36年。取材范围甚广,大率以国史、日历为主,旁及裨官野史、家乘志状,案牍奏报,百司题名,遇有异同,则加附注,说明史料来源,并加以辩证,“集众说之长,酌繁简之中”。于重要史事,尤能据实直书。此书宋理宗宝佑(1253—1258)初年曾刻之于扬州,早已失传,今本为自《永乐大典》辑出本。1956年,中华书局用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重印,分4册。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书名。二百卷。宋李心传撰。书成于宁宗朝,述高宗一朝三十六年史事,仿《通鉴》例,为编年体,与李焘《续通鉴长编》相续。以国史、日历为主,并搜载杂史、私书家传、行述、诏令、奏议及诸家文集。其特点是不尚褒贬,不加论断,博采异同,以待后来论定。今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中华书局标点本行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