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建州女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建州女真

部族名。明代东北女真三大部之一。因主体部分属建州诸卫而得名。主要来源于元末的胡里改(火儿阿)部和斡朵怜(翰朵里)部。明初内附,渐向南迁。至明中叶,其主体部分已定居于辽东边外的浑河流域及浑江流域,分布范围包括东达长白山东麓和北麓、南抵鸭绿江边、北至松花江上游、西到抚顺的广大地区。明设羁縻卫所领之,主要卫分有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和毛怜卫等。赐敕五百道,一年一贡。随着南迁定居,与汉区乃至朝鲜交往密切。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所谓“乐住种,善缉纺,饮食服用皆如华人(汉人)”。明代后期,各部重新组合,渐形成苏克素护河、浑河、董鄂、哲陈、完颜等建州五部和鸭绿江、讷殷、朱舍里等长白山三部,互相争夺、兼并,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起兵统一诸部,至二十二年(1594),即先后兼并了各部,使其成为满族共同体的核心组成部分。

建州女真

明时对部分女真人的称呼。因属建州卫而得名。曾几度迁其住地。元末居牡丹江下游。明洪武(1368—1398)年间南徙绥芬河流域。永乐(1403—1424)后期西迁佟佳江流域。正统(1436—1449)初,又移居抚顺以东,以浑河流域为中心,东达长白山东麓和北麓,南抵鸭渌(绿)江边。内部又分为苏克苏护、哲陈、完颜(王甲)、浑河、栋鄂(董鄂)、鸭绿江、讷殷、珠舍里等部。从事农业、狩猎业和畜牧业。万历中(十六世纪末)“始炒铁,开金银矿”。产明珠、人参、貂鼠、海獭等皮。对明马市交易很频繁。明初以来,酋长世受册封,经济文化上深受汉族等影响。在女真各部中发展较快。满族即以建州女真为核心发展起来。

建州女真

部族名。为明代东北“野人”、海西、建州女真三大部之一。因曾以渤海国率宾府建州境地为居留地,故名。系指居于长白山、牡丹江、绥芬河之间的建州、毛怜等处女真人,大致为今吉林省珲春县、黑龙江省宁安县等地区。明中叶后,南迁至东达长白山东麓和北麓,南抵鸭绿江边,西至抚顺,北界松花江上游,并以浑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三大部女真中为最高。明清之际内部分为浑河、董鄂、苏克苏护、哲陈、完颜等建州五部和鸭绿江、讷殷、朱舍里等长白山三部两大集团。明万历十一年至二十二年 (1583—1594)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兼并,使其成为满族共同体之核心组成部分。

建州女真

部族名。明代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大部之一。建州、建州左、建州右3卫女真人的泛称。清皇室本支。元末明初,斡朵里(在海西江与牡丹江西岸,依兰对岸马大屯)、火儿阿(即牡丹江,今桦川以东之地)、托温(今汤旺河口汤原)三万户女真部落。洪武元年(1368),火儿阿等部首领迁绥芬河流域,地属渤海(唐地方政权)率宾府华、益、建三州之建州地,故名。明永乐元年(1403),设建州卫,封阿哈出为指挥使,领毛怜卫部众。斡朵里部迁东开原、毛怜等地,辖训春(今珲春)江至东林城及图们江地区,即今吉林省珲春、黑龙江省宁安等地区。十年(1412),首领猛哥帖木儿,受明廷招服,设建州左卫,合雨卫及毛怜卫,统称建州女真。正统(1436—1449)初,先后迁至辽宁省苏子河灶突山东南浑河,今新宾满族自治县老城镇(清兴京)地区居住,并分建州左卫为左、右2卫,合建州卫,史称“建州三卫”。辖域以浑河流域为中心,东至长白山东、北麓及邻朝鲜,南至鸭绿江(即三江月虎城),西至辽东边墙,北达松花江上游。在女真各部中,生产最发达,以农业为主,牧畜、射猎、采集为辅。“善缉纺”,手工业向专业化发展。属部有苏克苏护、浑河、董鄂、哲陈,完颜等建州五部及鸭绿江、朱舍里、讷殷等长白山三部两大集团。万历十一年至二十一年(1583—1593)间,被建州左卫首领努尔哈赤基本统一。原有女真古伦、夹温(金即爱新)、高、括儿牙、奚滩、朱胡、甫亦莫、奥屯、云、暖秃、南突等金代遗姓和黄佳、洪吉理等数百姓女真及蒙古、汉人,尽皆归顺,构成满族民族共同体的核心部分。

建州女真

明初,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后南徙居住在抚顺关(辽宁抚顺)以东。明朝曾设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明正德(1506—1521)间,建州本部三卫融成五部:苏克素浒河部、浑河部、完颜部、董鄂部、哲陈部;建州长白山部分为三部:鸭绿江部、朱舍里部、讷殷部。万历十一年(1583),建州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后裔努尔哈赤起兵攻打建州各部,历时五年,统一建州本部。二十一年(1593),统一建州长白山各部,结束了建州女真各部长期分裂的局面。后努尔哈赤又在统一建州女真的基础上,进而统一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后金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把女真族改称为满族,而满族是以建州女真为核心而形成。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