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康熙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康熙帝1654—1722康熙帝 清代皇帝,庙号圣祖。满族。名爱新觉罗·玄烨。清世祖第三子。1664—1722年在位。八岁嗣位,由鳌拜等四人辅政。鳌拜专横,屡兴大狱,辅臣苏克萨哈亦被诬陷致死。康熙六年(1667年)亲政。八年逮捕鳘拜,革职拘禁,并下令禁止圈地,以舒民困。同时,对“三藩”逐步采取限制措施,并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同年,吴三桂在云南发动暴乱。康熙帝调兵遣将进行讨伐,显示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叛乱,进一步加强对南方的统治。两年后,出兵攻灭台湾郑氏政权,并在台湾和澎湖驻兵屯守,以防西方殖民者侵略。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出兵驱逐盘踞黑龙江流域雅萨克城的沙俄侵略军,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野心。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派索额图等赴尼布楚与沙俄谈判边界问题,行前确定“黑龙江流域的广大领土,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的原则,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之间的东段边界。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沙俄的唆使和支持下,进攻喀尔喀蒙古等地,企图乘机南下。康熙帝曾先后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晚年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勾结西藏少数上层分子发动叛乱。康熙帝先后两次派兵入藏,打败叛军,分兵驻藏,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分理前、后藏事务,以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位期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垦荒,多次减免田赋,曾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法令,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文化思想统治极严,大兴文字狱,如《明史》狱、《南山集》狱等案,迫害文士。同时又采取笼络政策,诏举“山林隐遗”,不经考试即可做官;开博学鸿儒科,给“名士”以更大优遇;提倡程朱理学,开明史馆修《明史》;又大量编纂书籍,有《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书。对自然科学诸如数学、水利、测量等亦多涉猎。 康熙帝即“清圣祖”(1022页)。 康熙帝即玄烨,见该条。 康熙帝 128 康熙帝1654—1722清代皇帝、政治家,即清圣祖。满族,爱新觉罗氏,名玄烨。清世祖第三子。1661—1722年在位。8岁即位,初由鳌拜专权。亲政后,于康熙八年(1669)捕革鳌拜,二十年平定三藩内乱,二十二年攻灭台湾郑氏政权,并驻兵屯守,二十四年出兵驱逐盘踞黑龙江流域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二十八年,与俄国订立《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先后3次平安准噶尔部叛乱。晚年又派兵镇压藏族少数上层分子勾结准噶尔部的叛乱。从而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位期间,从巩固清统治出发,进行改革,废除清初的圈地弊政;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垦荒;治理黄河,减轻水患;颁布法令,规定人丁税据户籍册现有人数为准,借以保证赋税收入;测量全国土地,完成《皇舆全图》;注重文化建设;但又提倡程朱理学,迭兴文字狱,以政治高压手段钳制人民思想。其统治期间,巩固了清政权在中国的统治。 ☚ 颜元 雍正帝 ☛ 康熙帝即“玄烨”(622页)。 康熙帝见 玄燁 康熙帝见“清圣祖”。 康熙帝(清·順治十一年——康熙六十一年 1654~1722) 清聖祖。姓愛新覺羅氏,名玄燁,世祖章帝 (福臨)三子。世祖崩,嗣為帝,係清第四世,以英明君主名世。帝雅善文藝,經、史、詩、文,無不研磨,兼能書、晝,著述甚夥。竭力搜集明季清初散落之法書、名畫,獎勉藝事。飭廷臣纂《佩文齋書畫譜》一百卷、《佩文韵府》四百四十四卷、《康熙字典》、《清會典》,厥功卓著。姓好臨池,書勢壯大温潤,字形縱長,足顯帝王之威嚴。《池北偶談》 曰: “康熙十九年(1680),御書手卷,賜日講起居注諸臣。二十三年(1684),駕幸闕里,御書 ‘萬世師表’ 四字,懸大成殿。又御書 ‘白鹿書院’額。其河南府二程祠、邵康節祠;鳳翔府横渠書院;建寧府紫陽書院;徽州府文公闕里;衡州府石鼓書院,皆頒御書 ‘學達性天’ 大字,古今罕覯之盛舉也。” 康熙帝 (局部) 康熙帝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