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康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康濯1920—1991

湖南湘阴人
作家。曾任作协书记处书记,湖南省文联主席等职。著有《创作漫步》、《初鸣集》、《在更高的路上》、《万里征途》、《友谊和仇恨》、《东方红》等。
原名:毛季常
笔名:康濯、毛兮翔、水生、刘木、沙里、宣敏、敏丁

康濯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康濯研究
资料
李恺玲 廖超慧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216页
文坛老将(康濯)用 力撰文 张燕
岐等摄
湖南画报1980年2期
康濯的文学生涯
一个老作家的足迹——我所认识的康濯
康濯年表(初稿)
成长在群众斗争的沃壤里——访老作家康濯
我这三十年
康 濯
康 濯
自 传
王朝根
陈大年
李恺玲等
李恺玲等
康 濯
林曼叔等
蒋心焕 朱德发
康 濯
文艺增刊1981年1期
常德师专教学与研究1981年1、2期
武汉师院学报1982年3期
艺丛1982年3期
文学:回忆与思考第437页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26页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89页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第620页

康 濯
康 濯
李立明*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400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191页,中
国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55页

康濯

省委宣传部召开座谈会,为受迫害的作家、戏剧
家平反,对周立波、康濯等同志的一切诬蔑不
实之词都应推倒
 湖南日报1979年1月18日
康濯同志生平 新文学史料1991年2期
著名现代作家康濯在北京逝世李方诗等主编中国人物年鉴(1992)第407页
康濯

康濯1920—1991

小说家。原名毛季常。湖南湘阴人。1938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八路军一二○师随军记者。后又返回延安。1940年任晋察冀边区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并曾任边区《工人报》《时代青年》主编。编辑过“人民文艺丛书”和《华北文艺》。1946年发表反映边区新人新事的短篇小说《我的两家房东》。新中国成立后任《文艺报》常务编委、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等职。著有短篇小说集《工人张飞虎》《正月新春》《春种秋收》《买牛记》《腊梅花》,长篇小说《东方红》,中篇小说《水滴石穿》《洞庭湖神话》《十一年一聚》等,另有报告文学集多种。有《康濯小说选》。

☚ 唐湜   思基 ☛
康濯

康濯1920.2.21—

原名毛季常。笔名有水生、宣敏等。湖南湘阴人。从小接近文艺,在湘阴和长沙读小学和中学时,曾在报刊上发表习作。抗战爆发后,于1938年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当过八路军随军记者。1939年随华北联合大学去晋察冀边区,并开始在《文艺路线》等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1942年后写了短篇小说《腊梅花》、《灾难的明天》、《抽地》等,反映边区人民的抗日斗争和新人新事。抗战胜利后,曾任边区《工人报》和《时代青年》主编,并长期下乡工作。这期间写了《初春》、《工人张飞虎》、《我的两家房东》等短篇小说。其中《我的两家房东》反映解放区农村妇女争取婚姻自由的反封建斗争,是他解放前的代表作品,曾产生一定的影响。1947年香港作家书屋出版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即以此篇命名。《工人张飞虎》是解放区较早描写工人题材作品之一。建国前夕,他还写了反映恢复煤窑生产斗争的长篇小说《黑石坡煤窑演义》(1950年出版),采用通俗文艺形式,故事性较强,文字比较朴素。建国后,他长期担任文艺界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一个知识青年下乡的故事》、《亲家》、《活影子》(1950)、《正月新春》(1953年)、《春种秋收》(1955年)、《太阳初升的时候》、《公社的秧苗》(1959年)、《第一户社员》(1964年),中篇小说《水滴石穿》、《友谊和仇恨》,以及散文集和评论集多种。他的作品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农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风格清新明快,语言朴实生动。

☚ 符号   鹿桥 ☛

康濯

 现代作家。原名毛季常,湖南湘阴人。曾长期在晋察冀边区工作,出版过《我的两家房东》等短篇小说,主要反映解放区农村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解放后,创作了短篇小说《春种秋收》等及长篇小说《东方红》等。
康濯

康濯1920—Kang Zhuo

跨现、当代小说家。湖南省湘阴县人。1938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39年开始在延安《军政杂志》和《文艺战线》上发表作品。1940年后在晋察冀边区先后写了《腊梅花》、《灾难的明天》、《抽地》、《初春》、《工人张飞虎》、《我的两家房东》等短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创作成果有短篇小说《正月新春》、《牲畜专家》、《春种秋收》、中篇小说《水滴石穿》、《黑石坡煤窑演义》、长篇小说《东方红》等。短篇小说集主要有《我的两家房东》、《春种秋收》、《腊梅花》等。
康濯在40年代和50年代的小说创作领域中有过影响。他产生过突出影响的小说主要有短篇《我的两家房东》和《春种秋收》,被视为代表康濯小说创作成果的姊妹篇。前者置于1940年的抗战年代的背景上描写,着重描写晋察冀边区农村青年妇女的婚爱问题,通过金凤姊妹俩的婚爱命运的变化,歌颂农村妇女争取婚姻自由的反封建斗争,反映边区农村的新世界、新生活、新思想、新精神。后者置于50年代初互助合作的背景下描写,着重描述农村青年周昌林和刘玉翠的恋爱故事。它把劳动与爱情融合在一起,他们的爱情是在劳动过程中成熟的,是建立在热爱农业劳动和共同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上的,从而礼赞了50年代农村中的新事物、新风尚。
康濯的两篇代表作集中地体现着他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首先,他的创作眼光主要投向农村中的新思想、新生活、新事物,喜欢从婚爱问题切入生活,喜欢透过婚爱问题反映时代风貌。其次,他侧重塑造农村中的新人形象,侧重表现农民新的精神世界,以突出人物形象的新时代特质。他着重显示人物性格的独异点,注重描写人物富于个性特征的动作、心理、表情,喜欢用粗细结合的笔触刻画人物。再次,他的创作格调清新、明朗、风趣,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和野草闲花般的风韵。他讲究情节、细节的情趣性,讲究生活色彩,注重习俗描写和运用农民口语,因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弱点在于艺术概括尚欠精深。

☚ 李准   欧阳山 ☛
康濯

康濯1920~1991

原名毛季常,笔名水生。湘阴人。1938年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随华北联合大学赴晋察冀边区工作。历任八路军一二○师随军记者、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宣传部部长、《工人报》、《时代青年》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艺报》常务编委,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河北省文联副主席。1962年后历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协湖南分会主席,中国作协专业作家,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等。著有《我的两家房东》等。

☚ 陶思曾   章蕴 ☛
康濯

康濯1920—1991

现代著名作家。本名毛季常,曾用笔名小生、敏丁、沙里。湘阴人。从小接近文艺,在长沙读高中时开始发表作品,是楚波社的重要成员。1938年去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随华北联合大学去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华北联大文工团政治干事及文学组组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察冀分会理事兼秘书、晋察冀文救会宣传部长、边区抗联会秘书长,编辑过《文化导报》、《时代青年》和《工人报》等报刊,同时经常深入农村,参加实际斗争。在繁忙的群众工作之余,创作了 《灾难的明天》、《初春》、《我的两家房东》等反映解放区新生活、新人物的小说。1949年到北京,相继在中国作协、中国文联、中央文学研究所、《文艺报》编辑部工作。1962年回湖南。1987年调北京。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联委员、湖南省文联主席等职。出版的作品很多,以短篇小说集《我的两家房东》、《春种秋收》 和长篇小说《水滴石穿》最著名,被称为描写农民的能手。

☚ 吴秾   杨沫 ☛
康濯

康濯1920~1992

现当代小说家。原名毛季常。湖南湘阴人。1938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调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团工作后,开始报告文学、散文和短篇小说的创作,短篇《腊梅花》、《灾难的明天》等都是这时的作品。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晋察冀边区编辑报纸和刊物,发表短篇小说《初春》、《我的两家房东》等。后者描写农村妇女金凤与青年干部栓柱的自由恋爱,表现了新一代女性对包办婚姻的反抗和选择对象的新标准,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该作和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短篇《春种秋收》,都以其清新明朗、朴实生动、富于天然的风韵而最为人所称道。1958年起先后在河北、湖南等地文联任职,写有中篇小说《水滴石穿》、长篇小说《东方红》等。另有长篇章回体小说《黑石坡煤窑演义》等作品。

☚ 汪曾祺   魏巍 ☛
000064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