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表现在如下5方面:
❶认知活动的影响:否认、偏见、偏信、依赖、固执、宿命观等均可对康复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如某些疾病患者对医生的检查或化验结果抱怀疑或否认态度,因而不及时诊治而延误了病情。某些人由于缺乏卫生科学知识,又受传统观念和某些错误理论的影响,以致拒绝必要的医疗或康复手段,如拒绝手术、拒绝下床锻炼等,从而影响治疗和康复。由于有偏见,就容易产生偏信,不相信医生的科学指导,反而相信江湖医生的“灵丹妙药”,必然延误治疗康复。有些病残者又过分强调自己病人的角色身份,对医生、护士及家人处处依赖,缺乏自我调节和训练的主动性,这在不少老年病人中常有发现,也对康复十分不利。还有些病残者十分固执,这既可能是人格特点的反映,也可能是偏见所造成,他们坚持己见,自以为是,摆布家人、医生和护士,百般挑剔干预治疗或康复方案。还有一些残疾人或病人,认为得病是命中注定,自卑自责,精神难以振作,对战胜病残没有信心。
❷情绪的影响:病残人往往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悲观、绝望,不少残疾人由于有形象破坏,更产生自卑、羞愧、孤独等情绪障碍,甚至不愿见人,自我封闭,失掉康复的信心,严重抑郁者,可有厌世和轻生行为。
❸人格影响:不同人格特点的人,对疾病、伤残和不幸遭遇等,反应强度都不同;具有疑病人格者,往往敏感多疑,耐受性低,夸大病残程度,对治疗康复缺乏信心;癔病人格者,由于情绪不稳且具暗示性,使病症表现复杂程度也难以判断;强迫人格者则过分小心谨慎,拘泥于程序的治疗常规,治疗程度稍有变动,就会怀疑、信心动摇。
❹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及家庭对残疾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康复过程,同情和爱护会给残疾人以温暖和信心,单纯怜悯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嘲弄、侮辱、虐待、遗弃等是不道德的,而且不利于康复。某些残疾人为了长期享受优抚、劳保、不愿降低残疾补助等级,而夸大不适感,制造新症状,或为长期住院而抵制康复。也有家属或工作单位出于种种原因而阻止治疗和康复措施,或该出院而阻止出院,这均不利于康复。社会能为残疾人和病人提供多少社会保险、福利和康复医疗手段,也直接对康复产生影响。
❺医源性因素的影响:如医务人员的态度简单、生硬,治疗操作粗暴,草率或不熟练,药物治疗程序复杂、时间太长;康复工具笨重,使用时不舒服;药物副作用太大,用前又没有向病人说明,出现副作用时病人不能忍受等等,均会造成心理压力而影响康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