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庭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庭燎

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詩·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毛傳:“庭燎,大燭。”張衡《東京賦》:“夏正三朝,庭燎晢晢。”

庭燎

庭燎

古代举行祭祀时设在庭院中的照明工具。铁制,上有圆头状如叉杆,插着松柴。

☚ 祝版   盥盆、盥帨 ☛
庭燎

庭燎

《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庭燎》,美宣王也,因以箴之。”《鲁》、《齐诗》解释诗的背景,认为周宣王曾早朝晏起,怠于政事,其妻姜后脱簪待罪而谏,宣王纳谏改过,早朝晏退,卒成中兴之名。此诗即为此而作。但仅就诗的内容看,并无规谏之意,故今人有以为写周王早起视朝之诗,有以为赞美官僚早晨乘车上朝之诗。在无其他佐证之前,似宜依旧说。全诗三章,每章五句。为一问一答的问答体。通过描写廷中火炬颜色由明变暗,诸侯上朝的车子由远及近,现出一派勤政戒旦的早朝景象,“而箴之之意自在言外,此所谓微文也。”(吴闿生《诗义会通》)此诗较典型地反映了《诗经》风格之一——“咏歌依违,不直谏”(《郑笺》)。

☚ 鸿雁   沔水 ☛

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
 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煇。
 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注释】 ①其(ji基):疑问语气词。②央:尽。《毛传》:“央,旦也。”《楚辞·离骚》:“时亦犹其未央。”王《注》:“央,尽也。”又《九歌》:“烂昭昭兮未央。”王《注》:“央,已也。”庭燎:置于宫廷之上的大烛,用麻秸等扎成,浸以腊,形似火炬。③君子:指来朝见周王的诸侯等人。鸾:车铃。将将:车铃声。④艾:尽。王引之《经义述闻》:“夜未艾,犹言夜未央耳。”晣(zhe哲)晣:微明。⑤哕(hui晦)哕:有节奏的由远至近的声音。⑥乡晨:天将晓。乡,今作“向”。有煇(xun熏):烟光相杂的样子。⑦旂(qi其):绣有蛟龙、杆头系铃的大旗。
 
 【译文】 夜里现在是什么时光?夜色正茫茫,那是庭上火烛在闪光。朝见的诸侯快来了,远处依稀车铃响丁当。夜里眼下是什么时光?天色沉沉夜正长,朝廷之上,火烛还在微微亮。朝见的诸侯要来到,车铃渐近丁当响。夜里现在是什么时光?夜色将尽天快亮,火烛将熄,烟雾之中朦胧亮。朝见的诸侯已来到,龙旗飘飘已在望。
 
 【集评】 清·孙:“《小序》谓‘因以箴之’(引者案:《毛序》: “美宣王也,因以箴之。”),最说得妙。箴即在美中,诵毕自见。”(《批评诗经》)
 清·王夫之:“‘庭燎有煇’,乡晨之景莫妙于此。晨色渐明,赤光杂烟而叆叇,但以 ‘有煇’二字写之。”(《诗译》)
 清·姚际恒:“问夜,自妙。”(《诗经通论》卷十)
 清·方玉润:“此与《齐风·鸡鸣》篇同一,勤于早朝之诗。然彼是士大夫妻警其夫以趋朝,此乃王者自警,急于视朝,故词气雍容和缓,大相迳庭也。”(《诗经原始》卷十)
 清·牛运震:“三‘夜如何其’,冷然而入,精神警策。诗有通首平叙,而一笔便灵动者,此类是也。”(《诗志》卷三)
 清·焦琳:“不用首句字名篇者,不但庭燎是诗中最关情物,其实因见庭燎之光,然后有诗。庭燎更在诗之先也。”(《诗蠲》卷六)
 
 【总案】 这首诗写的是周王(《毛序》说是周宣王)早起将要视朝的情景。从每章开头的问话看,好像出自周王自述。从思想内容上看,诗描写的是一个自勤于政的统治者的形象。在艺术上,并不笼统地赞美,而是抓住主人公黎明前后准备视朝的举动进行刻画,进而使读者能体会到他的心理活动。诗还通过层次分明的景物描写所表现出的时间的缓慢推移与主人公急于视朝理政的心情之间的相互对比,寥寥数十字,就使主人公的形象十分鲜明,使读者如临其境,足见作者十分高超的艺术手段。

《庭燎》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庭燎》

 “夜如何其?” “现在夜里啥时光?”


“夜未央,“长夜未半夜还长,


庭燎之光。是那火炬烧得旺。


君子至止,诸侯车子快来到,


鸾声将将。” 远处车铃叮𪡀响。”



“夜如何其?” “现在夜里啥时光?”


“夜未艾,“夜色濛濛天未亮,


庭燎晣晣。是那火炬明晃晃。


君子至止,诸侯车子快来到,


鸾声哕哕。” 铃声渐近响叮𪡀。 ”



“夜如何其?” “现在夜里啥时光?”


“夜乡晨,“长夜将尽天快晓,


庭燎有煇。火炬渐熄烟缭绕。


君子至止,诸侯车子已来到,


言观其旂(11)。” 只见旌旗随风飘。”


(采用程俊英译诗,有改动)



[注释] ①其(ji):语助词,表疑问。②未央:未中。《说文》:“央,中也。” ③庭燎:大烛。即点燃于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④君子:此指诸侯贵族。⑤鸾:通“銮”,古代车马所佩的铃。将(qiang)将:同“锵锵”。⑥艾:止,尽。⑦晣(zhi)晣:明亮的样子。⑧哕(hui)哕:有节奏的铃声⑨乡晨:近晓。乡,今作“向”。⑩煇(xun):烟火缭烧的样子。朱熹《诗集传》:“火气也,天欲明而见其烟光相杂也。”(11)言:语助词。旂(qi):旗上绘龙并有铃者。



[赏析] 《庭燎》是首问答体诗。问答体通常有两种:一是自问自答,即设问设答;一是此问彼答。此诗属于后一类。


问者为谁?据说为周宣王姬静,公元前827年一公元前781年在位。在他之前为厉王。“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在他之后为幽王。“周幽王……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均见《史记·秦本纪》)厉、幽俱暴虐无道,宣王被称为中兴之主。此诗写他在接受诸侯朝见的前夕,夜不成寐,一直在问“夜如何其”,怕耽误了早朝时间。话问得很短,也没有表露出什么特别感情,但因为是从夜未半问到夜未尽直问到夜尽的,所以有着特殊的分量。《诗序》说的“美宣王也”,应是符合诗的本意的。


答者为谁?应为鸡人。鸡人,古时报时之官。《周礼·春官·鸡人》:“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呼旦以嘂(jiao)百官。”鸡人的答问,是在运用视觉听觉仔细观察、认真辨认以后作出的。先从视觉说。“庭燎之光”是说只有烛光,四周没有一点亮色,所以说“夜未央”;“庭燎晣晣”是说烛光还明亮,可见四周已有微光,是天色将曙的征兆,所以说“夜未尽”,未尽者,将尽也;“庭燎有煇”、“言观其旂”是说天已微明,烛光暗淡,旂旗也可辨认了,所以说“夜乡晨”。王夫之曾赞叹道:“‘庭燎有煇’,乡晨之景莫妙于此。晨色渐明,赤光杂烟而叆叇,但以‘有煇’二字写之。”(《诗铎》)再从听觉说“将将”即叮叮𪡀,是一片嘈杂声,反映车子从四面八方奔来,离宫还比较远;“哕哕”是有规律的声音,表明车子离宫不远,朝见的诸侯肃穆起来。诗中对于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描写,准确而生动。


《齐风·鸡鸣》与这首《庭燎》堪称姊妹篇。《鸡鸣》的内容是:妻子说“鸡已鸣矣”,丈夫说那是“苍蝇之声”;妻子说“东方明矣”,丈夫说那是“日月之光”;妻子说大家都上朝去了,丈夫说我情愿同你睡一觉。两首诗都是问答体;背景都是朝会的前夜;问答的内容都是有关朝会的时间。但两首诗的风格却迥然不同。那是因为《鸡鸣》是首民歌,写的是夫妻之间的问答,其主题是讽刺士大夫们安于享乐,慵于朝政;而《庭燎》则是支朝廷乐歌,写的是君臣之间的问答,其主题是赞美周王勤于朝政。所以前者轻佻,而后者庄重。


不过也有认为此诗是刺的。《诗序》就说:“美宣王也,因以箴之。”箴也就是刺。美与刺,意义相反,既然说“美”,似不宜说“箴”。对此方玉润曾提出过质疑:“唯《序》既以为‘美宣王也’,又以为‘箴之’。诗无箴意,胡云‘箴’耶?”(《诗经原始》)然说“箴”也并非无稽之谈。胡承珙曾以《列女传》为据,指出:“《序》‘箴’字亦未必竟为泛设也。”《列女传》载:“宣王尝夜卧宴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之不才,至使君失礼而宴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敢请婢子之罪!’宣王曰:‘寡人不德,实自生过,非夫人之罪。’遂复姜后而勤于政事,早朝宴退,率成中兴之名。”陈乔枞据此指出:“宣王中年怠政而《庭燎》作。”(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综上各说,可见此诗是以“美”为“箴”,以“美”宣王早年之勤于朝政,而“箴”宣王当时——中年——之慵于朝政。“美”“箴”在这首诗里是统一的。

《诗经》-《庭燎》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晰晰。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向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觱。

 这首诗写的是周天子朝会时的情景。这类歌颂王朝威仪的作品在后世不胜枚举,其中尤以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为人所熟知。这首诗却以其独特的视角以及巧妙的感觉转换而独擅胜场。
 作者避开对朝会场面的直接描写,选取诸侯大臣盛陈仪仗进入宫廷的侧面对朝会进行描写,按时间序列层递地描绘朝会参加者的车马形态,既表现出国家大典的威严隆重,也称颂了周天子的勤于政事和诸侯大臣对周王朝的恭谨敬畏。
 前两章以复沓形式描写了夜间的情状,以问句起兴是早期诗歌的通例,未央与未艾意义相同,都是夜未尽的意思。朝会的组织者这时在庭堂内燃起大烛,即所谓庭燎。朱熹《诗集传》说:“诸侯将朝,则以物百枚并而束之,设于门内也。”黑夜之中,大烛发出耀眼的光,象天空中的星光一样灿烂无比,晰晰,音哲,明亮的意思。明亮的火光更加衬托出黑夜的静谧,这样,远处传来的大臣们车上的鸾铃声越发显得清脆悦耳。将将,就是锵锵; 哕,音会; 都是用来形容鸾铃的声音的,朱熹说:“哕哕,近而闻其徐行声有节也。”马车由远及近,铃声也由模糊到清晰,作者只用了两个形容词就把这由远及近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诗前两章意义相近,为了使其不板滞,作者在用韵上颇为讲究。首章以“央、光、将”这些阳部字为韵,次章则以“晰、艾、哕”这些月部字为韵,月部为人声韵部。两章在音韵上形成的对立,造成了全诗抑扬顿挫的效果。
 末章描写天将破晓时的情景,最为生动。天色渐渐发白,庭中火炬经过长时间燃烧已快烧尽,诗人用“辉”字传神地表现出火色暗淡,烟光相杀的情状。伴随着时间上的昼夜转换,诗人将笔触由听觉转为视觉。在那节奏分明的鸾铃声中,借着晨曦,已隐约可见诸侯大臣乘坐的马车上的旌旗。这种巧妙的转换实际上也暗示着马车驶的更加近了,到达了人们目力所不及的地方。
 这首诗的内容并不吸引人,但作者以时间上的昼夜转换为轴,表现周围景物作用于人的感觉所产生的视听效果的功力是值得赞叹的。

《诗经》之《庭燎》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庭燎

 〔原文〕
 夜如何其?
 夜未央,
 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
 鸾声将将。
 (央、光、将,阳部。)
 夜如何其?
 夜未艾,
 庭燎晣晣。(鲁晣作晢。)
 君子至止,
 鸾声哕哕。(鲁鸾作銮。齐、韩哕作钺。)
 (艾、晣、哕,祭部。)
 夜如何其?
 夜乡晨,
 庭燎有煇。
 君子至止,
 言观其旂。
 (晨、辉、旂,文部。)
 〔译文〕
 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此时长夜漫漫还未天亮,庭中火炬正在燃烧。诸侯朝见快要来了,远处传来叮当车铃声。
 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此刻夜色濛濛还未天亮,庭中火炬烧得正旺。诸侯朝见就要来到,叮当车铃声由远而近。
 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长夜将尽天快亮了,庭中火炬将熄烟气缭绕。诸侯朝见已经来到,只见旌旗随风飘扬。
 〔评介〕
 《庭燎》三章,章五句。关于此诗主旨,《诗序》说:“美宣王也,因以箴之。”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到公元前781年在位,是无道君王厉王之后、幽王之前的中兴之主,说“美宣王”,这不难理解; 而谓“因以箴之”,颇为费解。因“美”是称颂之意,“箴”为讥刺之意。故方玉润曾质疑道:“唯《序》既以为 ‘美宣王也’,又以为 ‘箴之’。诗无箴意,胡云 ‘箴’ 耶?” ( 《诗经原始》)其实,《诗序》“箴字亦未必竟为泛设也。”(胡承珙《毛诗后笺》)陈乔枞曾据《列女传》记载,指出:“宣王尝夜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 妾之不才,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敢请婢子之罪! 宣王曰: 寡人不德,实自生过,非夫人之罪。遂复姜后,而勤于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兴之名。宣王中年怠政而《庭燎》诗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引) 由是可断: 《诗序》之“箴”,是“箴”慵于朝政的中年之宣王,《诗序》之“美”,是“美”勤于政事的早年之宣王,“美” 中含“箴”,以 “美”为“箴”。
 此诗通过周宣王视朝前的频频问时,生动地描绘出勤于政事,励精图治的中兴君主的形象。诗分三章,每章发端都是宣王问时:“夜如何其?”每问之后,以“夜未央”、“夜未艾”、“夜乡晨”相承接。“央”、“艾”同义,均训为 “尽”,“夜乡晨”即“夜向晨”。这表示时间意义的三句话,显示出时间推移的微弱变化,揭示了宣王勤于朝政,唯恐误时的心理活动。每章的第三句皆写“庭燎”,分别是:“庭燎之光”,“庭燎晣晣”,“庭燎有煇”。火炬从火光旺盛(“光”)到火光微明(“晰晰”),到火光将熄烟气缭绕(“有辉”),同样表现出时间推移的缓慢变化,这就再次揭示了宣王夜不安寝,急于视朝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中兴之主的崇高形象。
 此诗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为表明时间的变迁,或以庭燎之光的由强而弱,或以夜之由“未央”到“乡晨”;或以诸侯车铃声由远及近,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为突出宣王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次,此诗语言精练、准确,亦值得注意。诗人仅用“庭燎有辉”四字,便写出晨色渐明之际的景况。无怪乎王夫之称赞说:“庭燎有辉,乡晨之景莫妙于此。晨色渐明,赤光杂烟而叆叇,但以‘有辉’二字写之。”(《诗铎》) 又如写诸侯车铃声,先用“鸾声将将”,后用“鸾声哕哕”。“将将”即 “锵锵”,写出车铃的叮当急促之声;而“哕哕”,是车铃的舒缓之声。朱熹说:“哕哕,近而闻其徐行声有节也。”(《诗集传》)以铃声给人听觉的变化,准确地展示了时间的推移,距离的远近,遣词用语堪称精当。

《诗经》篇文之《庭燎》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庭燎

 

夜如何其?
 夜未央,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
 夜未艾,庭燎晰晰
 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
 夜乡晨,庭燎有煇
 君子至止,言观其旂(11)


 

 【注释】①如何:怎么样。其:语助词,表示疑问。②未央:未到半夜。③庭燎:庭中大烛。④君子:指诸侯。⑤鸾:车铃。将将:车铃之声。⑥未艾:未尽。⑦晰(zhì)晰:明亮貌。⑧哕(huì)哕:铃声渐近而有节奏貌。⑨乡晨:向晨,近晓。⑩有煇:烟光相杂貌。(11)旂 (qí):绘有龙蛇的旗。
 【鉴赏】这是颂美宣王勤政早朝之诗。
 《列女传》记载说:“宣王尝晏起,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宣王感悟,于是勤于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兴之名。”这个故事是否确实可靠,不必去管它。但周宣王勤于朝政,早起晚退,大概是有根据的。
 全诗三章。每章意思虽基本相同,但有递进之势。宣王问道:“夜怎么样了?”侍者答道:“未到半夜。”宣王见到庭烛之光,想到诸侯就要来了,仿佛听到车铃锵锵之声。宣王睡了一会,又问道:“夜怎么样了?”侍者答道:“夜未尽。”宣王见到庭烛之光明亮,想到诸侯就要来了,仿佛听到车铃之声渐进而有节奏。过了一阵,宣王又问道:“夜怎么样了?”侍者答道:“天快亮了。”宣王见到庭烛闪着最后的烟光,感到诸侯就要来了,还仿佛看到那飘扬的旌旗。
 此诗可能出自宫廷御用文人之手,在艺术上显得细腻而精美。由“夜未央”到“夜未艾”再到“夜乡晨”,写出了时间的推移。由“庭燎之光”到“庭燎晣晰”再到“庭燎有煇”,写出天色逐渐明亮。由“鸾声将将”到“鸾声哕哕”再到“言观其旂”,写出诸侯之车由远及近。这些均刻画生动,层次井然。
 《诗序》说:“美宣王也,因以箴之。”此说是非参半。谓“美宣王”这本不误,但又说“劝诫宣王”则非诗意。高亨《诗经今注》说是“赞美官僚早晨乘车上朝之诗”。此说未确。胡承珙《诗经后笺》指出:“则庭燎惟诸侯来朝乃设之。”由此可知,诗中问夜之早晚者当为天子,“君子”应指诸侯。高氏谓“官僚上朝”显与诗意不符。
庭燎

庭燎

〔原文〕
夜如何其?
夜未央,
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
鸾声将将。
(央、光、将,阳部。)
夜如何其?
夜未艾,
庭燎晣晣。(鲁晣作晢。)
君子至止,
鸾声哕哕。(鲁鸾作銮。齐、韩哕作钺。)
(艾、晣、哕,祭部。)
夜如何其?
夜乡晨,
庭燎有煇。
君子至止,
言观其旂。
(晨、辉、旂,文部。)
〔译文〕
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此时长夜漫漫还未天亮,庭中火炬正在燃烧。诸侯朝见快要来了,远处传来叮当车铃声。
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此刻夜色濛濛还未天亮,庭中火炬烧得正旺。诸侯朝见就要来到,叮当车铃声由远而近。
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长夜将尽天快亮了,庭中火炬将熄烟气缭绕。诸侯朝见已经来到,只见旌旗随风飘扬。
〔评介〕
《庭燎》三章,章五句。关于此诗主旨,《诗序》说:“美宣王也,因以箴之。”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到公元前781年在位,是无道君王厉王之后、幽王之前的中兴之主,说“美宣王”,这不难理解; 而谓“因以箴之”,颇为费解。因“美”是称颂之意,“箴”为讥刺之意。故方玉润曾质疑道:“唯《序》既以为 ‘美宣王也’,又以为 ‘箴之’。诗无箴意,胡云 ‘箴’ 耶?” ( 《诗经原始》)其实,《诗序》“箴字亦未必竟为泛设也。”(胡承珙《毛诗后笺》)陈乔枞曾据《列女传》记载,指出:“宣王尝夜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 妾之不才,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敢请婢子之罪! 宣王曰: 寡人不德,实自生过,非夫人之罪。遂复姜后,而勤于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兴之名。宣王中年怠政而《庭燎》诗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引) 由是可断: 《诗序》之“箴”,是“箴”慵于朝政的中年之宣王,《诗序》之“美”,是“美”勤于政事的早年之宣王,“美” 中含“箴”,以 “美”为“箴”。
此诗通过周宣王视朝前的频频问时,生动地描绘出勤于政事,励精图治的中兴君主的形象。诗分三章,每章发端都是宣王问时:“夜如何其?”每问之后,以“夜未央”、“夜未艾”、“夜乡晨”相承接。“央”、“艾”同义,均训为 “尽”,“夜乡晨”即“夜向晨”。这表示时间意义的三句话,显示出时间推移的微弱变化,揭示了宣王勤于朝政,唯恐误时的心理活动。每章的第三句皆写“庭燎”,分别是:“庭燎之光”,“庭燎晣晣”,“庭燎有煇”。火炬从火光旺盛(“光”)到火光微明(“晰晰”),到火光将熄烟气缭绕(“有辉”),同样表现出时间推移的缓慢变化,这就再次揭示了宣王夜不安寝,急于视朝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中兴之主的崇高形象。
此诗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为表明时间的变迁,或以庭燎之光的由强而弱,或以夜之由“未央”到“乡晨”;或以诸侯车铃声由远及近,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为突出宣王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次,此诗语言精练、准确,亦值得注意。诗人仅用“庭燎有辉”四字,便写出晨色渐明之际的景况。无怪乎王夫之称赞说:“庭燎有辉,乡晨之景莫妙于此。晨色渐明,赤光杂烟而叆叇,但以‘有辉’二字写之。”(《诗铎》) 又如写诸侯车铃声,先用“鸾声将将”,后用“鸾声哕哕”。“将将”即 “锵锵”,写出车铃的叮当急促之声;而“哕哕”,是车铃的舒缓之声。朱熹说:“哕哕,近而闻其徐行声有节也。”(《诗集传》)以铃声给人听觉的变化,准确地展示了时间的推移,距离的远近,遣词用语堪称精当。

☚ 鸿雁   沔水 ☛

庭燎

庭燎

庭院中照明的火炬。《小雅·庭燎》一章:“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毛《传》:“庭燎,大烛。”郑《笺》:“此宣王以诸侯将朝,夜起曰: ‘夜如何其?’ 问早晚之词。夜未央,犹言夜未渠央也。而于庭设大烛,使诸侯早来朝。”马瑞辰《通释》: “《燕礼》: ‘甸人执大烛于庭,阍人为大烛于门外。’ 注:‘庭大烛,为位广也。庭位广,故特用大烛,足见其余皆不用。今烛以苇为心,灌以脂膏。古烛止用樵薪,或以麻稭为之。《说文》: ‘烝,析麻中干也。’ 《司烜》: ‘共坟烛庭燎。’故书‘坟’为‘蕡 ’,当从郑司农说,以 ‘蕡烛’ 为 ‘麻烛’。” 胡承珙《后笺》:“《阍人》: ‘大祭祀丧纪之事,设门燎。宾客亦如之。’则庭燎唯诸侯来朝乃设之,而常朝不用也。”

☚ 庭   疧 ☛

庭燎tíng liǎo

古代贵族庭院中用以照明的火炬,用松、竹、苇等捆扎成束,灌以油脂,点燃照明。后指大烛:于是进入行宫,但见~烧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十七—十八·385)

庭燎

樹於門外曰大燭,於門内曰庭燎。《周禮·秋官·司烜氏》: “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 鄭玄注: “樹於門外曰大燭,於門内曰庭燎。” 陸德明 《經典釋文》:“燎,力召反。”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爐燈部 > 燭炬 > 庭燎
庭燎  tíngliáo

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始於周朝。《詩·小雅·庭燎》:“夜如何其? 夜未央,庭燎之光。”毛傳:“庭燎,大燭。”《周禮·秋官·司垣氏》:“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鄭玄注:“墳,大也。樹於門外曰大燭,於門内曰庭燎,皆所以照衆為明。”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用具部 > 帝王 > 庭燎
庭燎  tíngliáo

古代早朝時燃於庭中照明用之火炬,後節日朝賀亦燃之。《詩·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毛傳:“庭燎,大燭也。”鄭玄箋:“於庭設大燭,使諸侯早來朝。”孔穎達疏:“庭燎者,樹之於庭,燎之爲明,是燭之大者。”《三國會要·禮下》:“故事,正月朔賀,殿下設兩百華燈,樹於兩階之間;端門之内設庭燎火炬;端門外設五尺高燈。”

庭燎

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之光。”

火炬

火炬

炬(烈炬;膏炬) 燧(炎燧;举~) 燎(燎炬;燎火) 烛(烛炬;烛火;燋烛) 长火 火把
炬火,火把:焦火
用苇杆扎成的火炬:苣(束苣)
用麻杆做的火炬:麻炬
古时祭祀时所举的燎火:权火
古代边防夜间报警的火炬:
庭中照明的火炬:庭燎
引火的火炬:引火
点燃的火把:炬火
明亮的火炬:宣燎
光度强烈的火炬:猛炬
(束状的照明物:火炬)

☚ 照具   灯、烛 ☛
庭燎

庭燎

又叫照庭,亦称烧天庭。春节习俗,为卜测一年丰歉的祭祀活动。除夕之夜,将一捆谷草立于天庭之中,把谷草点燃。用东西南北中五方代表五谷,点燃的谷草倒向何方,就代表哪方的谷物获得丰收。此俗流传于山东各地并沿袭至今。

☚ 独轮车   洗三 ☛

庭燎

古代朝廷中照明的大火炬,凡朝会及郊庙祭祀时皆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