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广陵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广陵散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 ·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 《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晋书 ·嵇康传》:“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 《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 广陵散guǎng líng sǎn感叹仁人贤士爱谗被害;或悼念亡友;也用以咏琴曲。《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文选·嵇康<琴赋>》:“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鹍鸡游弦,更唱迭奏,声若自然。”嵇康字叔夜。李白《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陆龟蒙《添酒中六咏·酒杯》:一弄广陵散,又裁绝交书。 广陵散 广陵散汉族音乐家传说。流传于河南洛阳。见清嘉庆《重修洛阳县志》卷廿四。相传稽康游洛西,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故人,与康共谈音律。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后康将刑东市,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广陵散于今绝矣。 ☚ 秦琼枪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 广陵散 广陵散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汉魏时组曲(相和大曲中之纯器乐曲)之一。三国魏嵇康因不满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索琴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题解称此谱传自隋宫,后经历唐、宋流传下来。全曲共分四十五段,计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为篇幅最长的琴曲之一,且具有使用“慢商调”的特点。后人根据其分段标题有“取韩”、“投剑”等目,推论其为《聂政刺韩王曲》。 ☚ 高山流水 梅花三弄 ☛ 广陵散 《广陵散》古代琴曲。又名《广陵止息》,现存琴谱最早见于明朱权的《神奇秘谱》本,此外还有明汪芝的《西麓堂琴统》等传谱。 ☚ 兰陵王入阵曲 梅花三弄 ☛ 广陵散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 ·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 《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晋书 ·嵇康传》:“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 《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
释义用法 魏时嵇康 (字叔夜),曾为中散大夫,他善弹琴曲 《广陵散》,后被权臣谗害,临刑前在刑场上又索琴弹此曲,叹息《广陵散》从此绝矣。后以此典感慨仁人贤士被害。” 用典形式 【广陵散】 北周 ·庾信:“声烦广陵散,杵急渔阳掺。”唐 ·李白:“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宋·萧豳:“广陵散在斜阳远,梁父吟成昨雨收。” 【中散叹】 清·秋瑾:“成连奋逸响,中散叹销沉。” 【中散琴】 宋·苏轼:“步兵饮酒中散琴,于此得全非至乐。” 【东市琴】 清·顾炎武:“惊闻东 市琴,涕陨堂前筑。” 【受广陵】 清·朱孝臧:“剑头微吷,海水刺天漂热血。惨月中庭,谁解张弦受广陵?” 【绝丝桐】 清·顾炎武:“延陵虚宝剑,中散绝丝桐。” 【索素琴】 唐·白居易:“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嵇生琴】 清·顾炎武:“邈矣越石啸,悲哉嵇生琴。”清·黄景仁:“亮矣子陵钓,愍哉嵇生琴。” 广陵散《广陵散》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又,见《世说新语·雅量》。 【释义】广陵散是古代琴曲名,有异人传授给晋代嵇康。嵇康秘不传人,至临刑时援琴一奏,便成绝响。人们常将“广陵散”比作无后继之事。 【例句】广陵散嵇康醉醒,越江吟易简词成。(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琴》)小令咏琴,用嵇康《广陵散》的典故称赞琴,与原典意有异。 广陵散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 ·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 《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晋书 ·嵇康传》:“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 《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 释义用法 魏时嵇康 (字叔夜),曾为中散大夫,他善弹琴曲 《广陵散》,后被权臣谗害,临刑前在刑场上又索琴弹此曲,叹息《广陵散》从此绝矣。后以此典感慨仁人贤士被害。” 用典形式 【广陵散】 北周 ·庾信:“声烦广陵散,杵急渔阳掺。”唐 ·李白:“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宋·萧豳:“广陵散在斜阳远,梁父吟成昨雨收。” 【中散叹】 清·秋瑾:“成连奋逸响,中散叹销沉。” 【中散琴】 宋·苏轼:“步兵饮酒中散琴,于此得全非至乐。” 【东市琴】 清·顾炎武:“惊闻东 市琴,涕陨堂前筑。” 【受广陵】 清·朱孝臧:“剑头微吷,海水刺天漂热血。惨月中庭,谁解张弦受广陵?” 【绝丝桐】 清·顾炎武:“延陵虚宝剑,中散绝丝桐。” 【索素琴】 唐·白居易:“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嵇生琴】 清·顾炎武:“邈矣越石啸,悲哉嵇生琴。”清·黄景仁:“亮矣子陵钓,愍哉嵇生琴。” 广陵散 广陵散《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勒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后以此典感慨仁人贤士遭诬被害;或悼念亡友。张先《塞垣春·寄子山》:“绿绮为谁弹,空传广陵散。”贺铸《燕瑶池·秋风叹》:“依稀广陵清散,低眉叹。” ☚ 广寒丹桂 广平肠 ☛ 广陵散《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后用来感慨贤士仁人受谗被害;或悼念亡友。李白《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广陵散❶借指人事凋零。《北齐书·徐之才传》: “次子同卿,太子庶子,之才以其无学术,每叹云: ‘终恐同《广陵散》矣!’” 广陵散【出处】 《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广陵散琴曲名。三国魏嵇康受传于不言姓字者、善鼓琴,后康被害,临刑索琴奏《广陵散》。《晋书·嵇康传》:“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固之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每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后遂以为故实、谓绝响无后继。《北齐书·徐之才传》:“长子林,字少卿,太尉司马。次子同卿,太子庶子。之子以其无学术,每叹云:‘终恐同 《广陵散》矣!’ ” 广陵散 044 广陵散琴曲。又名《广陵止息》。付玄《琴赋》云:“马融(79—166)谭思于《止息》”;三国魏晋时曾以相和楚调但曲的形式,作为“琴、筝、笙、筑之曲”广为流传。今存琴谱首见于《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称,此曲系取自“隋宫中所收之谱”。全曲共45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其中虽有后人增益,而正声前后三部分尚保留着原曲面貌,“曲终歌阕,乱以众契”,结构上明显受有相和大曲的影响。因乐曲分段标题有“取韩”、“投剑”等目,近人多认为它系源于蔡邕(133—192)《琴操》所载以反抗暴君、歌颂正义为主题的 《聂政刺韩王曲》。 ☚ 流水 胡笳十八拍 ☛ 广陵散 广陵散中国古代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是以战国时聂政刺韩相为题材的大型器乐叙事曲。汉应璩(190—252)在给刘孔才的书信中已提及“听广陵之清散”;魏嵇康在《琴赋》中提到琴曲中有“广陵止息”。“散”有散乐之意。先秦时散乐是指一种民间音乐,有别于宫廷宴会与祭祀的雅乐。汉晋间“广陵散”曾作为相和歌流传。“广陵散”的曲调优美,具有叙事性。低音区的打击乐器声衬托着铿锵的节奏,暗示着故事的戏剧性。“广陵散”属于“慢商调”。慢商调是琴的一种调弦法,即降低第二弦商音与第一弦宫音相同。这种调弦法有助于表现作品的激昂慷慨情绪,双弦弹奏低音,浑厚坚实,有气势磅礴之感。 ☚ 高山流水 霸王卸甲 ☛ 广陵散 广陵散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作者之名已佚。盛行于东汉,魏晋时 “竹林七贤” 之一的嵇康即以善弹此曲而著称。后嵇康被害,临刑前,亦奏此曲以表明心志。嵇康死,其曲遂绝。此后,隋朝宫廷搜辑民间曲谱,亦曾收录此曲。至唐代,又传入民间。南宋高宗建炎年间 (1127—1130),复被宫廷收录,传至今日,并受到历代琴曲家的推崇。宋代音乐家陈旸所著《乐书·琴论》即指出: “众乐,琴之臣妾也; 《广陵》,曲之师长也。”该曲源于汉、魏时期的 “相和歌”,为楚调 “但曲” 之一,既可独奏,也可合奏。其内容,则为描述“聂政刺杀韩王”的历史故事。今所见琴谱,最早收入明代朱权所编之《神奇秘谱》卷上《太古神品》。有解题,以叙该曲流传之概况。全曲分为: 开指 (一段),小序 (三段),大序 (五段),正声 (十八段),乱声 (十段),后序 (八段),合计四十五段。为历时最久,曲调最长的古曲之一。 ☚ 太予乐 短箫铙歌 ☛ 广陵散古琴曲。最早可能是广陵地区(今江苏扬州)一带的民间乐曲。东汉中期出现,三国时已成为一首大型乐曲。传说是描写战国工匠之子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表现出悽恻、悲愤的情绪。三国魏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后在唐代教坊仍为经常演奏曲目。南宋后失传。现存传谱见于《神奇秘谱》。 广陵散汉代琴曲。亦名《广陵止息》或简称《止息》,曾广泛流传于汉、魏之间。三国魏诗人应璩(190—252)在与友人刘孔才的书信中曾言及“听《广陵》之清散”,晋傅玄在《琴赋》中更有“马融谭思于《止息》”的诗句。可知此曲至迟在东汉末年已经流行并为文士所喜爱。三国魏文学家嵇康素以善奏此曲而闻名于时,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嵇康别传》记载,魏景元三年(262),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临终时曾说:“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固之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另外他在《琴赋》中亦提及“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说明此曲影响颇大。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其归入楚调曲,并引南朝宋张永《元嘉伎录》说此曲为“但曲”(器乐曲),如联系《广陵散》的名称,此曲的曲调可能取材于属于楚地的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的民间曲调。三国魏孙该《琶琶赋》在提及当时各地著名乐曲时曾说“岱宗《梁父》、淮南《广陵》、郢中《激楚》,每至曲终歌阙,乱已众契”,说明此曲是一首有“曲”有“乱”(乐曲结尾部分的主题总结乐段)、结构较为复杂的大型器乐曲。关于《广陵散》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及曲调风格,南朝宋著名诗人谢灵运《道路忆山中》一诗中有“恻恻《广陵散》”的说法,再根据素以狂介愤郁著称的嵇康十分喜爱《广陵散》以寄托情怀的情形来推测,大概此曲主要表现的是凄恻悲愤的思想感情。也可能正由于这一点,后世多以为此曲就是东汉蔡邕《琴操》著录的《聂政刺韩王曲》,并在经后人重新创作的《广陵散》各段标上“取韩”、“投剑”等名目。此曲在三国时嵇康曾说过“《广陵散》于今绝矣”的话,南朝宋张永《元嘉正声伎录》也说“其《广陵散》一曲,今不传”,但《广陵散》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却一直与后世文人的情怀相契合,故多有托其名目而重新创作的。据《新唐书·乐志》等文献记载,唐代李良辅有《广陵止息谱》一卷,为23段;吕渭有《广陵止息谱》一卷,为36段。到了宋元时,《广陵散》的曲谱以增至44段。今存《广陵散》曲谱为45段,主要有三种传本,一种为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本,再就是明代汪芝《西麓堂琴统》的两个谱本,琴家称为甲、乙谱。今人演奏多译编《神奇秘谱》的谱本,以为其最为完整。 广陵散guǎnglíngsǎn见“广陵散绝”。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