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广川书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广川书跋

广川书跋

书法论著。十卷。南宋董逌著。董逌(生卒年不详),字彦远。东平(今山东东平)人。精金石书画之鉴赏,为世人所推重。政和中官徽猷阁侍制,题曰广川。著有《广川藏书志》、《广川诗故》、《广川书跋》及《广川画跋》等。
《广川书跋》为作者注录金石碑帖文字及简述鉴赏心得之作。其中卷一、卷二、卷三跋《父乙尊彝》、《蜼敦》等周代以前铜器铭文六十五则;卷四跋《秦公敦铭》、《诅楚文》等秦代铭刻十则;卷五跋《古枪铭》、《谷口铜筩铭》等汉代石刻二十七则;卷六跋《钟繇贺表》、《皇象隶字》等魏晋至陈书迹三十八则;卷七、卷八、卷九、卷十跋《砥柱铭》、《醴泉铭》及《鲁直作乌丝栏书》等唐宋书迹八十六则,共二百二十六则。
此书举凡钟鼎彝器之考辨、石刻碑帖文字之订证,书家书体之流变,莫不兼而备之。而最富特色的乃是作者对书法源流和风格的点评。如跋《怀素七帖》云:“书法相传至张颠后,则鲁公得尽于楷,怀素得尽于草……旭于草字则度绝绳墨,怀素则谨于法度。”其评价公允且富有书法美学的哲理;又如跋《欧阳通别帖》云:“笔力劲险尽得家风,但微失丰浓。故有愧其父,至于惊奇跳骏,不避危险则殆无异也。”于比较之中究本钩源,且道出了各自的特色,颇得书法要领。其次,对前代遗物之考辨亦刻意精求,如跋《虎彝》篇云:“伯时《虎彝》则异《父乙尊》为虎以饰耳,非虞氏制也;昔周人追享朝享裸用《虎彝》、《蜼彝》自为二器,盖周所制也。”所判充分体现了作者“刻苦务学,博极群书,讨究详阅,必探本源”的治学精神。书首有其子董弅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的题记,称乃父“或涉同异,事出疑似者,必旁证他书,使昭然易见;探古人用意之精,巧伪不能惑;察良工之所能,临摹不能乱。”但其据《左传》成王有岐阳之蒐,定《石鼓》为成王所作,恐未必确当。又如以纪为裂繻之国,不知其是卿非侯;以“窗中列远岫”为谢灵运之诗,而不知其为谢朓,则亦有失疏舛。然总体则古今鲜明,涉笔广博,自成一家体例。
原作当时未有刊行,仅“藏诸家庙,别录以示子孙”。《读书志》、《书录解题》、《通志》、《宋志》俱不载,蕉氏《经藉志》始载之。目前传世的有《四库全书》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本、《书苑》本、八千卷楼钞本、《槐庐丛书》本、《行素草堂金石丛书》本和《适园丛书》本等。

☚ 书苑菁华   书史会要 ☛

广川书跋

十卷。宋董逌(生卒年不详)撰。董逌,字彦远,东平(今属山东)人。政和中官徽猷阁待制。还著有《广川藏书志》、《广川诗故》、《广川画跋》等。据王明清《玉照新志》载之靖康末尚官司业;曾敏行《独醒杂志》称建炎时巳酉年,董逌随驾(宋高宗赵构)南渡;又据丁特起《孤臣泣血录》载,董氏曾受当时奸臣张邦昌之伪命,替奸臣抚慰太学诸生,可见其人政治品格不足称道。然而,董氏在赏鉴书画方面,则高人一筹,颇有见地。董氏于其书原序中称其家“自上世以来广蓄异书,多有前人真迹”;其父刻苦务学、博极群书、讨究详阅、必究本原三代而上;凡有所闻钟磬鼎彝或前代刻石或书画题跋,必想方设法 “宛转求访得之”,而后析别其真赝,订证其源流,“探古人用意之精巧伪不能惑,察良工之所能临摹不能乱”。家学渊深,董氏陶然天成。但南渡后,先世所藏多有亡失,只就随身携带所存兵火之余者,集撰是书十卷。《广川书跋》编录皆古器款识及汉唐以来碑帖,末尾亦附宋人数帖。卷一、卷二共收四十条盖战国之前虞、夏、商、周之钟、尊、铭文等;卷三盖战国时期之鼎铭、钟铭、戟铭等二十三条;卷四则收秦时铭文、篆书等十条;卷五收两汉之碑铭、石经等二十七条;卷六收魏晋六朝及隋之碑、表、铭、帖,包括《兰亭序》、王逸少 《十七帖》、智永《真草千字文》等名帖计三十八条;卷七、卷八、卷九收录唐朝之法迹名帖共计七十三条; 卷十收五代至宋书帖共十三条。卷下收注条目,条目下列传,详记其来源出处,流传轨迹,考证真伪,无不精审其据,确凿为文。如董氏考证孙叔敖碑不可信,条目下旁征博引,指出 “西汉诸儒犹不能定其时代及名字,而后代妄为记录”,是不正确的。是书引征繁复详尽,旁征之书亦多引述,虽不乏舛误,但犹不损其鉴别之精。该书是我国艺术史上一部重要的书学赏鉴著作。有《津逮秘书》本、《书苑》本、《八千卷楼》有钞本、《槐庐丛书》本、《行素草堂金石丛书》本、《适园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广川书跋

广川书跋

法帖考释。10卷。北宋董逌撰。是编所载多钟鼎款识及汉、唐碑刻,末附宋人数帖,论断考证,多为精核。有《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光绪十三年吴县朱氏刊《槐庐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义轩琴经   广川画跋 ☛
0000200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