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除之日
即除夕。又称除夜、大年夜等,是一年中最后一天。除夕向有驱鬼之俗,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季冬纪》: “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谓之逐除,亦日傩。”从驱鬼的愿望出发,人们插桃符、挂苇茭、放爆竹,之后又变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则更有贴春联、守岁、吃团圆饭等。《金瓶梅》描写年除日及之前的一系列活动,为了解明代过年的民俗提供了资料:十二月二十四日,衙门封印;二十六日,追悼亡人,往庙中做法事;二十七日,打发往亲友家及寺庙中送年礼,月娘往尼姑庵打斋; “看看到年除之日,……竹爆千门万户,家家贴春胜,处处挂桃符。西门庆烧纸,又到于李瓶儿房,灵前祭奠”;接着于后堂设宴,家中所有大小主子都来向西门庆递酒,列坐于西门庆两旁,最后所有奴仆一替一替地来向主子磕头,“西门庆与吴月娘俱有手帕汗巾银钱赏赐。”(第七十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