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平遥城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平遥城墙中国古城墙。建于明代初年(1370)。位于山西省古城平遥县城。周长6 km,高8~12 m,顶宽3~6 m,城墙外包白灰包砌的城砖,墙心为黄土夯实,四周设城门6道,城外筑瓮城。城墙造型美观,防御设施齐备。现东、北、西3面墙及东西隅的魁星楼,修缮后更加完整。 平遥城墙 平遥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遥县城位于县境腹地而偏西北,城池位于惠济河、柳根河冲击扇的尾部,地形约以0.5%的坡度倾斜,地面标高为海拔750-775米。规模宏大,气垫雄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墙。古城墙始建于2700年前的西周宣王时期,原为夯土城垣,规模较小,1370年(明洪武三年)扩建,全长6.4公里,墙高10米,宽3-5米,车间筑有马面,重门瓮城6座,垛口三千,故楼七十二,隐喻着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典故,城墙上筑有冷灰色的墙体,连绵的垛、高耸的箭楼,加上散布其上的文昌阄、魁星楼、点将台等景观,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 平遥古城 平遥县衙 ☛ 平遥城墙 平遥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遥县城。平遥史称“古陶”。春秋时置中都于此。《平遥县志》载:“周宣王时尹吉甫北伐𤞤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汉置京陵县并筑京陵城。北魏始名平遥并筑城池。明洪武三年(1370)在原城垣基础上重筑扩建。后虽多次补修,但仍保留明初形制。城墙平面为方形,周长6158米,高10米左右。外墙砖砌,内墙土筑,四周辟门六道,东西各2道,南北各1道。平遥城墙马面多,造型美观,防御设施齐备,为中国历代筑城之仅有。城墙四隅建角楼,墙上筑有观敌台90余座,垛口3000余个,墙外有护城壕,深宽各4米。城上建筑多已残坏,唯城墙依然如故,为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并以筑城手法古拙、工料精良称誉于世,是研究我国古代筑城制度和筑城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 4. 平遥县 双林寺 ☛ 平遥城墙明代城墙。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城区总面积为4.2平方千米。现存城墙系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的,以后经多次维修。城墙全长6400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砖石,墙顶铺砖,墙高12米。外墙每隔40米~100米筑马面(即墙上向外突出的墩台,可供瞭望和发挥侧射火力),上设窝铺(即在马面墙顶上筑的小屋,供士兵遮风避雨、贮兵器之用)。全部城墙上共筑马面、窝铺72个,城垛、垛口3000个。整个城墙呈方形,南面略弯曲。南北各开1门,东西各开2门。城门外均筑有瓮城。城门上原有城楼,今已不存。沿城墙外四周挖宽深各3.3米的护城河,沿河植杨柳槐树。城内分布着珍贵的文物古迹和古建筑,基本上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城市格局和风貌。平遥城墙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