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píng héng衡器两端重量相当,衡器持平。韩偓《漫作》之二: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均衡;平衡jūnhénɡ pínɡhénɡ【同】 都可作形容词;都有各方相等,无多无少,无轻无重的意思;都有书面语色彩;都是中性词;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都能作谓语、定语、状语;都不能重叠。 【异】 “均衡”侧重指各部分数量、大小、轻重、粗细都相等,很均匀;常用于具体事物,很少用于抽象事物;常与“结构”、“基础”、“力量”、“势力”等词语搭配。只用作形容词。[例]张衡候风地动仪中轴上的8根铜杆~地伸向周围。“平衡”侧重于数量质量相等,发展协调;除用于具体事物外,还用于社会的各种关系,适用范围很广;常与“供求”、“收支”、“发展”、“心理”、“比例”、“力量”等词语搭配;可构成“平衡木”、“平衡觉”等词。除作形容词外,还可作动词,表示使之平衡的意思,常作带宾谓语,例如:“经济工作不能只图发展得快,还要注意平衡各方面的工作”;“均衡”没有这个用法。[例]过去的一年,我国财政收支~。 【反义】 均衡—失调/ 平衡—倾斜 失调 平衡pínghéng❶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均等或大致均等 △ 收支~。 【同】均衡 【反】失衡 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几个力互相抵消,使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 他~能力很强。 平衡pínghéng❶ 〈形〉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等各方面相抵或大致相等:进出平衡│保持平衡。 【同义】均衡│平均│相等。 【反义】失衡│失调。 ❷ 〈动〉使对立的双方保持均等或大致均等:平衡一下│加以平衡。 【同义】均衡│平均。 ❸ 〈形〉物体或系统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合力为零时,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平衡木│平衡条件。 平衡pínghéng两个或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泛指对立的方面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相等或相当。 【组词】平衡布局︱保持平衡︱收支平衡︱失去平衡 【例句】他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 ❍ 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就可以保持各经济部门的平衡。 【近义】均衡︱静止︱相当︱相等 【反义】失调︱倾斜 平衡pínghéng【释义】 ❶对立双方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差无几。 ❷作用于一个物体的两个或几个力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色彩】 ❶❷中性。
【近义】 ❶均衡︱均等。
【扩词】 ❶搞平衡︱保持平衡︱收支平衡︱产销平衡。 ❷平衡状态︱保持平衡。
【造句】 ❶一个家庭做到收支~、略有节余,就可以了。 ❷围棋对垒双方一时处于~胶着状态,难分胜负。︱我刚刚学骑自行车的时候,老是从车上掉下来,因为身子很难保持~的缘故。 平衡 平衡技巧运动中身体某一部位支撑在地上或同伴身体某一部位上,身体保持相对的静止姿势。身体支撑的部位有头、肩、手、腹、背、腰、腿、膝、脚等。常见的平衡形式有俯平衡、仰平衡、侧平衡、搬腿平衡、劈腿平衡、结环平衡、鱼式平衡、水平平衡等。是平衡套路和联合套路的主要动作形式之一。平衡的关键是使身体各个环节保持相对固定,并使总重心始终固定在支撑面内。平衡也是技巧运动员的一项基本技术和能力。 ☚ 托举 造型 ☛
平衡 平衡作为体操动作的基本术语之一,系指那些用脚、手和脚或身体其他部位支撑在地面上,保持的预定静止姿势。常采用的平衡动作有以下几种: 1.俯平衡:通常也称燕式平衡。指一腿站立,上体前倾至水平部位,另一腿后举至极限,同时两臂侧举。必须指明哪腿站立。如:右腿俯平衡。 2.侧平衡:指一腿站立,上体侧倒至水平部位,另一腿侧举,举腿的同侧臂同时上举,另一臂在背后。必须指明哪腿站立。如:左腿侧平衡。 3.仰平衡:指一腿站立,上体后倒至水平部位,另一腿前举,同时两臂侧举。必须指明哪腿站立。如:右腿仰平衡。 ☚ 桥 倾 ☛ 平衡(同)均衡 平衡píng héng❶ 对立的各个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1906年《博物学教科书》第四编:“凡吾人类及动物所呼出有害之炭酸气,放散空际,络绎不绝,而空气中之炭酸量不见增加,无害于吾人类者,以植物吸取之,因同化作用,取其内之炭质,复放出养气于空中,以洗净不洁之空气,如此循环不已,互相交换,遂成自然界之平衡。”1929年周毓莘《日常化学生活》第六章:“我们单吃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身体内养分,就会失去平衡而至疾病。”1935年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所有这些都指明,革命的阵势,是由局部性转变到全国性,由不平衡状态逐渐地转变到某种平衡状态。” ❷ 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态。1919年汤尔和译《诊断学》下卷:“延髓有病灶时,除对侧运动麻痹外,兼发他侧之舌下神经。迷走神经麻痹言语,咀嚼咽下,均有障碍。其他则延髓中有下列各中枢,即外旋神经、三叉神经、知觉及运动核、舌咽神经(味觉)、听神经、蜗神经(听觉)同半规管神经(身体重心平衡)、下橄榄体(小脑官能)。” 平衡píng héngбал нс; равновéсие; эквил бр均衡、平衡、协调;失衡、失调○均衡jūn héng(形)平衡:经济~平稳地发展|保持收支~|她张开了双臂,以保持身体的~|这一地区的发展出现了不~的态势。 ○平衡píng héng(形)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木|~状态|产销~|收支~|发展不~|失去~|保持~|心理~|无法~|得到~。 ○协调xié tiáo(形)配合得适当:色彩~|~匀称|衣着与气质要~|基本上~。 ●失衡shī héng(动)失去平衡:产销~|~的心理|一种难以名状的~|供需严重~。 ●失调shī tiáo(动)失去平衡,调配不当:供求~| 比例~|雨水~|在经济发展中总会有或平衡或~的现象。 相当 相当等(等比;等于;适等) 当(当匹;当对;对当) 侔 抵 顶 均(均等;均敌) 匹(匹敌;畴匹) 称(称合;称副;称衡;称当;配称) 敌(敌头;敌偶;敌耦;敌等;敌衡;敌拟;酬敌) 夷伦 钧适 自如 对应 齐衡 抗行 抗手 抗拟 相方 相仿 相亚 相匹 相值 相停 相敌 相仲伯 不亚于 相符,相当:允值 与此相当:称是 彼此相当:比对 比迹 彼此条件相当,配得上:般配 等同,比并:伦比 难分高下,程度或水平相当:不相上下 不相高下 不分高下 不分上下 两者难分高低,不相上下:伯仲之间 彼此不相上下:齐步 齐武 不相上下,相抗衡:颉颃 等级,地位等相等:对等 钧敌 双方对等:针锋相对 正相当:正当 大约相等:略等 与前人相匹敌:追配 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权 平衡 齐衡 均衡 两者轻重或优劣相当,丝毫不差:铢两相称 两者轻重相当,丝毫不差:铢两悉称 两者轻重相当,平衡一致:五雀六燕 大家都一样:彼此彼此 (数量、价值、条件等两方面差不多:相当)
另见:等级 地位 力量 相同 ☚ 一样 相像 ☛ 平衡 平衡又称“均衡”。形式美法则之一。在造型艺术中指同一艺术作品画面的不同部分和因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空间关系。例如在画面空间中设想一条垂直的中轴线,则画面两部分中的不同物体造型必须形成内在的呼应关系。平衡一般表现为三种主要情况: ❶对称平衡。 ❷重力平衡。一般说来,较浓的色彩(或冷色调)、较大的形体、较暗的光影给人以重的感觉;反之,小的形体、较淡的色彩(或暖色调),较亮的光影给人轻的感觉。身着白色纱裙的天使给人以飘然欲飞的感觉。艺术中,达到心理平衡效果,就必须按力矩平衡原理设想一个支点。在平面中,力的支点要和设想中的中轴线相吻合,才能达到平衡的效果。 ❸运动平衡。形成平衡关系的两极有规律的交替出现,使平衡被不断打破又不断重新形成。造型艺术对运动中的物体造型一般利用其最有表现力的顷刻来达到平衡。运动平衡是造型艺术通过静止的造型暗示动态的重要手段,它主要通过人的心理经验来实现。以上三种平衡中,重力平衡与运动平衡比对称平衡更灵活些,是在变化中求平衡,体现了“多样统一”的基本法则,在艺术更显生动和意趣盎然。 ☚ 对称 模糊图形 ☛ 平衡 平衡用手、脚、手和脚或身体某一部分支撑在支撑面上,身体保持某种静止姿势。平衡种类很多,通常有俯平衡、侧平衡、仰平衡、搬腿平衡、跪撑平衡等。例俯平衡(燕式平衡): 一腿站立,另一腿后举极限,上体前倾至水平,同时两臂侧举。 ☚ 劈腿 挺身跳 ☛ 平衡 平衡pingheng皮亚杰用语。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平衡是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决定的因素。他解释说,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平衡可以调和成熟、个体对物体产生的经验以及社会经验三方面的作用。由于平衡作用,感知一运动结构从最初的节奏开始逐渐进展成为调节作用,再从调节作用逐渐进展成可逆性的开端。调节作用直接依赖于平衡因素,而所有日后的发展,便是从调节作用引向可逆性和扩展可逆性的一个连续过程。可逆性是一个完善的补偿系统, 其中每一变换通过逆向或互反两种可能性达到了平衡。因此,平衡是动态的,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这种动态平衡,实现儿童思维结构或心理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 运算 同化 ☛ 平衡 平衡Pingheng指用手、脚或身体某部位支撑地面或器械,使身体保持静止不动的动作造型。从动作形态上可分为俯、侧、仰平衡等。是小学技巧教学中的基本动作。是发展身体控制能力、提高前庭器官机能的有效练习手段。 ☚ 象行 燕式平衡 ☛
平衡 平衡Pingheng在工艺美术的形式因素处理中,平衡是对称结构在形式上的发展,由形的对称转化为力的对称,体现为“异形等量”的外观形式。在形式处理中,平衡格式是一种比较自由活泼的形式,它没有对称轴,而是靠感觉来处理视觉重心的位置,以达到稳定的视觉效果。平衡格式比较生动,但如处理不当,也容易使人感觉松散混乱。平衡的格式不但体现在造型上,也体现在构图与色彩上。 ☚ 均衡 对称 ☛ 平衡合理布置机器或转子中的质量,使之在运转时因质量分布不当所引起的惯性力的作用能部分或全部被消除的处理过程。 平衡对立各方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如收支平衡,力量平衡。 平衡 平衡亦称为“均衡”。指矛盾暂时的相对统一,意味着一个体系的平衡状态,无论在内部平衡方面,或在体系与其环境的关系方面都存在着一种正常的状态。这一概念是从力学传入社会科学的。在社会学中称为社会均衡。有两种情况,即稳定的均衡和不稳定的均衡。稳定的均衡又可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平衡。在一种社会体系中总是存在着活动,但在静态平衡的情况下,社会的活动并不会改变 (即使是临时改变) 体系中各种关键的变项之间的关系。动态的 (或活动的) 均衡包括活动和变化两种,在体系与其环境的关系上存在着变化,在体系内部也存在着变化,但不是改变各种关键变项之间基本关系的意义上的变化。后者的临时变化是可能存在的,但因动态均衡是稳定型的,所以存在着纠正不平衡趋势的趋向。不稳定的平衡则是指,只要有一点轻微的失调就会引起更大的失调,却遇不到任何调节性的干预——失调的结果要么是毁灭,要么是该体系的一种新型的、平衡体系结构的建立。在社会心理学上,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间的一种关系、一种状态,在发生认识论中有特定的意义。平衡既体现在儿童思维的形成期,也出现在思维活动较高级的推理阶段。认知发展是在同化和顺应之间不断寻求平衡。使新东西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并使知识结构顺应现实. 它有三个基本特征:(1) 稳定性。一旦形成结构就不会改变。(2) 补偿性。外界的干扰会改变一个系统,但可以通过主体的行动得到补偿,产生平衡。(3) 主动性。对外在的干扰通过人的主动性得到补偿。平衡越大,需要的主动性越大. 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平衡观念与社会科学不同,它们体内自动平衡、完美或自控平衡的条件基本上是其系统的特征。平衡概念也常用于系统分析的变量和权力理论的平衡占有重要地位的国际关系领域。平衡可以是评价系统功能效用的分析概念,也可以是评价系统行动者寻求的目标。虽然平衡理论本质上是演绎的,但有人却为它寻求了一种经验上的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认为: 平衡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所呈现的面貌,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平衡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平衡中的突破。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在不平衡中追求适合需要的平衡。由于矛盾运动的基本形态是不平衡的,因此,不能把平衡绝对化。当矛盾斗争冲破旧的平衡时,应当顺应客观规律,主动加以调整,组织新的平衡。 ☚ 甘地 本能 ☛ 平衡scale;balance 平衡balance; equilibrium; equalization 保持~maintain one’s equilibrium;keep one’s balance/失去~ lose one’s balance; be in a state of imbalance/玩弄~ play the game of balancing between…/在大国之间搞~balance between big powers/借…~美俄影响use …as a counterbalance to US and Russia/贸易不~ trade imbalance/收支~ balance between income (or revenue) and expenditure/~关税parity duty/~交易基金hedge fund(亦称对冲基金)/~膳食balanced diet/~预算balance a budget;a balanced budget/~账户balancing account/~汇率equilibrium rate of exchange /~利率equilibrium rate of interest/~基金equalization fund/~贴现率equalizing discount rate 平衡píng héngbalance;equilibrium 平衡 平衡equilibrium即调节,J.皮亚杰认为它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平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正是被解释为全部认识功能所趋向达到的这种状态。皮亚杰认为,智慧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平衡不是静态的力的平衡,也不是热力学上的熵的增加,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原则上将其解释为主体通过活动对外界干扰的一种补偿作用。最大的平衡就是最大的活动值,而不是静止状态力量间的均衡。补偿作用是以一个逆转抵消转换,包含了可逆性的基本思想,这种可逆性恰恰是智力运算的特征。平衡是智力的表现,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过程,实现儿童思维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平行游戏 ☛ 平衡 平衡equilibrium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认知机能(同化和顺应)相互协调的状态,或认知结构向更复杂、更稳定的组织水平提升的过程。平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的刺激。若该刺激能够被原有图式同化,个体的认知结构会处于暂时的平衡。反之,则会顺应新刺激而改变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认识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平衡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平衡的连续不断的发展,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 ☚ 顺应 守恒 ☛ 00004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