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弦流行于以西宁为中心的河湟地区的一种演唱艺术形式。又称“赋子” 。原来是一种联曲体的坐唱曲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平弦艺人们的不断改革创新,融入了大量的戏剧艺术表演手段,逐渐发展成一种具有舞台戏剧特色的青海地方剧种。1961年初,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正式成立,平弦遂被确认为青海地方戏。青海平弦根据曲目的内容、题材、曲调,可分为5个大类。即: 赋子类,是平弦曲种的主要曲调; 背工类,仅次于赋子的曲调,又可细分为单双背工,跺字、催句背工; 杂腔类,除赋子、背工曲调外的其他曲调统称杂腔,如 “太平调” 、“莲花调”等; 小点类,又叫 “京岔”或“岔曲” ,是一种民间小调味极浓的曲调; 下背工,是一种兼蓄 “越弦” 、“下弦” 曲种的旋律而演化出的曲调。青海平弦有相当丰富多彩的曲目,表现内容广泛,曲调众多,旋律优美典雅流畅,语言清新明快通俗。伴奏乐器有板胡、扬琴、三弦、笛子、琵琶等,演唱者常以筷子敲“月儿” (瓷碟子)来指挥节奏,是平弦戏剧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