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分阴阳汉语声调的分化现象之一。中古平声只有一类,后来平声分为阴阳两类,这是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的,清声母的平声字读为阴平,浊声母的平声字读为阳平。如:奔(清)读阴平,盆(浊)读阳平。这一现象从文献里看至少始自唐五代,至《中原音韵》彻底完成,现代汉语方言大多也有这一变化。 平分阴阳 平分阴阳中古汉语的平声字根据声母清浊不同,在《中原音韵》里分为阴平、阳平两类。周德清在《序言》中说:“阴阳字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声独有二声,有上平声,有下平声。”上平声就是阴平,都是清声母字,如“邦”“滂”“当”“汤”“仓”“桑”;下平声就是阳平,都是浊声母字,如“傍”“旁”“堂”“郎”“藏”“长”。这跟现代大多数北方话是一致的,但调值无法确定。 ☚ 中原音韵声调系统 入派三声 ☛ 平分阴阳指中古汉语的平声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分化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的现象。其中清声母的字成了阴平,如边、天、飞等;浊声母的字变成了阳平,如平、才、人等。这种分化至迟在十四世纪已经完成,《中原音韵》已明确地设立了阴平、阳平两个调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