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平书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平书订书名。清李塨著。14卷。本书考校清人王子源所著平书,依平书卷目,而附己见于书后。平书评论三代至明的各种制度。内有分民、分土、建官、取土、制田、武备、财用、河淮、刑罚、礼乐十目。“刑罚”目论述了历代刑罚制度的演变。有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重印本,收于该馆刊行的《丛书集成初编》第761册。 平书订 平书订清代颜李学派的经济思想著作。主要反映清颜元(1635—1704)、李塨(1659—1733)学派成员王源的经济思想。王源(1648—1710),字昆绳。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父亲曾在明朝做官,明亡后,“流转江淮间”。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举。康熙三十九年成为颜李学派的成员。约在五十岁左右写成《平书》,意思是“平天下之书”。原稿分三卷,列分民、分土、建官、取士、制田、武备、财用、河淮、刑罚、礼乐等十目,共十五篇(有些目不止一篇)。今无传本。书成后交李塨评论、订正。李塨改篇为卷。《武备》原有两篇,李塨认为其中的一篇不属于基本制度的范围,将其删去,因而只有十四卷。每卷先列《平书》的内容,然后附以李塨的意见,对它除“遵同之外”,还“有补有改”。有七卷还附有颜元的另一弟子恽鹤生的零星意见。 ☚ 明经世文编 历代关市征税记 ☛ 平书订 《平书订》清初思想家李塨 (1657—1733)对王源(?—1708) 所著 《平书》的订正。王源于50岁左右写成《平书》,后经李塨订正。《平书》意为“平天下之书”(《居业堂文集》卷一二《平书序》),原稿三卷,有分民、分土、建官、取士、制田、武备、财用、河淮、刑罚、礼乐等10目,共15篇。经李塨订正,删去武备两篇中的1篇,并以篇为卷,成《平书订》 14卷,10目。每卷前面部分列 《平书》 内容,依据《平书》所叙,附若干自己议论于后。所附订正比《平书》多长。《平书》未单独刊行,故赖《平书订》得以保存于世,而李塨的颇多经济主张也赖《平书》得以阐发。《平书·分民》将社会职业分为七种,称“民之良有五”,即士、农、军、商、工;“其贱有二”,即役,仆。李塨对王源强调商业地位而将商列于工之前提出异议,指出“天下货物,非工无以发之成之,是亦助天地也,若商则无能为天地之财,但转移耳,其功固不上于工矣。况工为人役,易流卑贱,商牟厚利,易长骄亢,先王抑之处末,甚有见也,今分民而列商于工上,不可”。《平书·分土》认为封建与郡县各有其利害,主张“兼收二者之利而避其害,使其害去而利独存”,从而达到天下大治。李塨则不以为然,说:“三代之治,不外此矣,遵而行之,百世可也,何必执封建之迹,而后可以为治哉”。《平书·制田》提出“有田者必自耕”,“不为农则无田,士商工且无田”,“官无大小,皆不可以有田”的惟农有田论,并策划收田之策。对于城市土地,则认为不能与农村耕地采取同一对策,应区别对待,“野外不令有私地,而城中不能尽公,不如听人买卖、建造,收取房租为便”。李塨主张对城市私有房屋,只收宅地税,不收房租,事实上否定了王源的城市土地须采取和农村土地不同处理办法的基本要点。李塨还是复井田论者,认为不行井田“则民必不能家给人足”,将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他主张对工商放宽占田限制,对王源的均田主张给予批评,提出“制田之道”,遇万一不可行之地,则在一郡或县内行限田之法。《平书·武备》主张“兵农分为二,兵不出于农而以召募。李塨认为此弊大于利,坚持“必宜寓兵于农”。《平书·财用》认为“财货所以权谷帛之轻重而通其穷”,因而反对赋税征钱,对农业,主张“户第纳布帛数尺,丁钱百文”,李塨则主张将商税分为行商坐商两类,按其资本额的月利一分为基础抽取1/10,惟盐茶酒烟仍按实物征课,并主张钱法仿隋开皇之制,铸黄铜小钱和青铜钱以子母相权。李塨主张本色与折色兼征,盐政仿唐代刘晏之法,茶酒从重课税,并加重烟税以寓禁于征,反对以银为税,认为货币系先王“原为救荒而设”。《平书·河淮》主张通漕以使黄河与淮河相济不病; 李塨又进一步说:“海运必宜复,不惟通漕,兼可于其中习水战,以防海寇也”。(参见“王源”、“李塨”) ☚ 乌宝传 明经世文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