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生活 干预生活1956年,在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一些作家针对文艺创作上回避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矛盾的现象而提出来的口号。他们认为,作家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通过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抨击腐朽、落后的事物,以鼓舞人们的斗志,推动历史前进。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作品的发表,标志着这一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他们打破当时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地揭露和批判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在当时产生强烈的反响。不久,由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这批作品被错误地打成“毒草”,这批作家被打成“右派”。新时期以来,文艺界对“干预生活”这一口号还存着不同的理解。 ☚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三结合”创作方法 ☛ 干预生活gānyù shēnghuó文艺创作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即对生活中应当歌颂的加以歌颂,应当暴露的加以暴露,不只是正面的歌功颂德或一味地暴露黑暗面。 干预生活gānyùshēnghuó文艺创作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即对生活中应当歌颂的加以歌颂,应当暴露的加以暴露,不只是正面的歌功颂德或一味地暴露黑暗面。 ◇ “干预生活”的文学演进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参与生活”。(人民日报.1995.4.4) ◇ 然而真正以绘画作为干预生活、推进历史的手段,应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人民日报.200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