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里一劳德理论的应用
美国学者玛莎·L·瓦格纳在其《莲舟》(纽约)一书中探索词的起源时,灵活地运用了帕里-劳德理论。
帕里(Milman Parry)和劳德(AlbertLord)师生二人是美国的荷马研究者。他们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民间口吟诗人在即兴创作时,常常因袭诗人们习用的语句(即“套语”,formula),以及有关立意谋篇的定型化了描述或思路(即“套式”,type—scene)。口头即兴吟咏,无暇从容推敲,诗人为了获致某种反应,就利用现成的曾经引起过那种反应的“套语”和“套式”。于是诗人得到了预想中的艺术效果。口头创作酷似镶嵌工艺,把现成工件依照设计好的方案,拼置成各种图形。这样的创作方式自然与书面的有所不同,因而需要用不同的标准对之作出审美判断与价值判断,帕里和劳德曾试图在口头与书面两种文学间划出一条明确的分界线。不过,近来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又认识到:两种文学均受传统影响,它们之间也有内容不同、程度不等的渗透;因此,对它们不应该加以硬性的区别。帕里-劳德理论又叫“套语理论”,是一种研究口头诗歌创作的理论。在海外,傅汉思(Hans H.Frankel)、王靖献等学者,也曾移用它来研究中国古典诗歌。
瓦格纳根据这一理论(包括其最新研究成果),着重考察了唐代民间词进行表演的社会环境(如音乐的发展,歌妓文化),听众所作出的反应,并用有别于文人词的标准去衡量民间词。她认为两种词是同一传统的不同形式,而否认民间词是高雅的文人词的粗劣雏型。她也着重对两种词加以比较,旨在寻求两者间的相互影响。这种比较是多方面的,包括唐五代诗人与南朝诗人的比较,敦煌写卷中文人词与民间词的比较,以及花间词与敦煌曲子词的比较等等。试举两例说明之。正如王靖献认为《诗经》是“经抄写者做过增删和润饰的版本”(《钟鼓集》)那样,她断定“敦煌写卷显示出口吟风格与书面形式的结合”。她说,P.3994号写卷中的六首词,是“俗雅风格并置、融合”的精采例证。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它们“风格极富变化,有深奥而引发联想的雅词,有具体而浅易的通俗词,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几种词。”“这一精美小卷记录了文学风格与技巧的渐变”。另一例是温庭筠的《玉蝴蝶》与P.3123号写卷上的词的比较。后者是:“芦花白,秋夜长。庭前树叶黄,旋草霜。门前寒来了,绣𧛾裆。夫妻在他乡,泪千行。”她说:两首词用了同样的一组意象,而“温词不如敦煌词平白,因为词人期望读者仔细吟味词中缠结的心绪,他以复杂代简朴,以暧昧代明晰,以多重视点(point ofview,按:此指叙述口吻)代单一视点。但从根本上说,温词表明一个外在观察者如何借助想象并寄以同情地参与词中所写的(广而言之,是传统中的)悲哀与绝望。温词在支配读者对这一熟见题材作出反应时,也表达了置身于悠久的口吟传统里的接受者(听众或读者)的经验。”
经过上述种种溯源追流的比较,瓦格纳证明文人词深受民间词的影响,进而指出词的创始人是民间艺人,而非受过教育的文人。(参见《莲舟——词在唐代民间文化中的起源》。)